風靡全球的“芭蕾風”,又成了今年春夏最火穿搭?

*本文為「三聯生活週刊」原創內容
文|Eloise Ji
如果說近幾年的很多流行風尚可以用某種“美學核心”(英語aesthetics或者字尾-core來概括,比如Cottagecore(鄉村田園美學)Gorpcore(戶外機能風)Barbiecore(由電影《芭比》帶火的風格),那麼芭蕾美學Balletcore也必然位列其中。這是一種緊密圍繞芭蕾舞蹈衍生出的美學風格,由芭蕾舞鞋(以平底鞋和低跟鞋為主)、紗裙、襪套、連體衣、羊毛衫、珍珠、緞面、綁帶等標誌性元素,編織出一個輕柔優雅的夢幻世界。
自從義大利時裝品牌Miu Miu2022年秋冬秀場上推出那款紅極一時的緞背芭蕾平底鞋,大眾對balletcore的熱情被推向新的高峰,許多時裝品牌如Simone Rocha, JW AndersonJacquemus, Ferragamo也紛紛下場,將自己對balletcore的理解與想象融入秀場。從韓國當紅女團Blackpink成員Jennie2023Coachella音樂節的舞臺造型,到猶太裔女演員Natalie Portman 2023年的戛納紅毯造型(她2010年斬獲奧斯卡影后的《黑天鵝》也是balletcore的靈感來源之一),再到新生代女歌手Olivia RodrigoMV造型和2025年的Instagram更新,芭蕾美學不僅不見頹勢,反而愈顯豐富和個性化,從優雅靈動到哥特怪誕,幾乎適配一切風格。
從左至右:Jennie at Coachella 2023,Olivia Rodrigo 2025年的Instagram造型,Natalie Portman 2023年的戛納紅毯造型
Natalie Portman在2010年斬獲奧斯卡影后的《黑天鵝》
人類對芭蕾這門舞蹈藝術的痴迷由來已久,20世紀以來對芭蕾美學的借鑑與致敬更是如春雨般淅淅瀝瀝未曾停歇。讓我們先將時鐘撥回18世紀,當時的芭蕾舞者必須穿高跟鞋跳舞,直至法國舞者Marie Camargo第一個穿上平底鞋走上舞臺。顯而易見,平底舞鞋具備更高的柔韌度,於是高跟鞋退出了芭蕾的歷史舞臺。
Marie Camargo 
知名印象派畫家Edgar Degas創作了許多以芭蕾舞女為主題的油畫:年輕的舞蹈演員們身著白色紗裙和粉色緞面芭蕾舞鞋,在練功房裡或凝神聽講,或翩翩起舞,或坐在椅上低頭休息。
左:Edgar Degas, The Dance Class (1874),右:Edgar Degas, Two Ballet Dancers (1879)
如今芭蕾舞被普遍視為一種高雅的藝術,然而彼時的芭蕾舞演員是一份社會地位低下的職業,日復一日的刻苦訓練不談,許多年輕舞者勢單力孤,不受尊重,忍受著生活的貧困與潛在的性騷擾。德加筆下那些垂著頭顱靜默無言的舞女,她們在想什麼?無人知曉,也鮮有人關心。
芭蕾並不純白,美麗的背後有血淚。實際上,幾個世紀以來舞臺上只有男芭蕾演員,直至19世紀才出現女性舞者,所謂的“有色人種”處境則更加艱難,她們還需要自己掏錢將粉色的芭蕾舞鞋染成貼近膚色的顏色,於她們,天真無邪的粉色也成為一種視覺上的霸凌。
直至20世紀初,芭蕾才被西方世界認可為一門高雅的藝術,時裝設計師們也開始從芭蕾美學中汲取創作靈感,這點部分歸功於俄羅斯舞蹈家Anna PavlovaSergei Diaghilev的精湛技藝,頂尖舞蹈家不再只是面目模糊的表演者,他們已然擁有了引領潮流的話語權。Anna Pavlova演繹舞臺代表作“天鵝之死”時穿的芭蕾舞裙非常特別,緊身胸衣腰間飾以兩片柔軟夢幻的布料,宛若天鵝輕柔的羽翼。這條經典舞裙為法國時裝大師Christian Dior提供了靈感,他由此設計出晚禮服‘Cygne Noir’,意為“黑天鵝”:裙裝背面兩塊黑色綢緞絲絨布料如流水般瀉下,相比原作的脆弱純潔,反而多出幾分神秘與誘惑。
左:Anna Pavlova, costumed as the dying swan,1905.右:Christian Dior, Cygne Noir (Black Swan), Evening Dress, 1949-1950 (made)
無獨有偶,Coco Chanel女士從編舞家George Balanchine 1932年芭蕾表演 “Cotillon”的舞者紗裙中汲取靈感,設計出一條綴滿細碎銀光的海軍藍薄紗長裙;法國時裝大師Yves Saint LaurentChristian Dior還分別為英國首席芭蕾舞者Margot Fonteyn設計過鴕鳥羽毛的輕靈裙裝和綴滿藍色亮片的拖地晚禮服。三位風格迥異的大師皆從芭蕾藝術擷取巧思且極具品牌辨識度,足以證明芭蕾美學的包容度之高與演繹空間之廣。
從左至右:Gabrielle “CocoChanel,1937;Yves Saint Laurent1965;Christian Dior, 1950
芭蕾美學的大師手筆也見證了頂級舞者的變遷史,見證了一代又一代女性衝破禁錮的故事。舞蹈家Maria Tallchief的血管裡流淌著美國原住民、愛爾蘭人以及蘇格蘭人的血液,她被廣泛認可為第一位美國籍首席芭蕾舞者1947-1965,這一桂冠長期以來只安在俄羅斯和歐洲籍舞者頭上。成為首席舞者的那年,她買下Christian Dior先生春夏高定Corolle系列的一件掐腰黑色禮裙——留名史冊的“The New Look”正出自這個系列——並在1953年穿著它去領時任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頒發的“年度女性”獎項。
從左至右:Christian Dior, 1947;Maria Tallchief, 1947;Christian Dior, the Bar Suit from “The New Look”, 1947
既然談到了“The New Look”這個可謂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時尚造型,我們也不妨展開聊聊。這一系列的原名Corolle意為“花冠”,比喻寬大蓬鬆如鮮花般肆意盛開的裙襬,與掐腰設計並置更顯傳統女性魅力,也讓人聯想到芭蕾舞裙鋪開的純白薄紗與不盈一握的纖細腰肢。“The New Look”語出《時尚芭莎》編輯Carmel Snow的描述,精準概括了這一系列釋出之初引發的轟動。戰後的人們迫切渴望擺脫戰爭陰影,“The New Look”的出現滿足了他們迴歸美好生活的理想願景,瞬間點燃人們的讚美與追捧,也開啟了50年代高定女裝的輝煌。
殊不知,傳統女性魅力再度盛行對女性主義的發展可謂一記悶棍。40年代的女性響應號召投入職場,50年代的戰後女性地位反而有所倒退,她們被重新趕回家庭的方寸間。縱觀歷史,芭蕾美學的美麗與黑暗始終如影隨形,如同一處幽深的景觀,叫人警惕,卻又忍不住凝視。
Dior這波風潮大約同時期,一位美國女設計師正悄然崛起,她是20世紀30-50年代極具影響力的女裝設計師Claire McCardell,被譽為現代實用女裝之母。很多人可能都沒聽說過她的名字,但幾乎所有女性的日常穿著都被這位女裝先驅深深影響:女式緊身長褲、掛脖連衣裙、連體褲、連帽衫,當然還有芭蕾平底鞋。
左:TIME Magazine Cover: Claire McCardell – May 2, 1955;右:September 13 1943 issue of Life
Claire McCardell
balletcore美學這一核心元素正式進入人們的日常生活,很大程度上得歸功於她。二戰期間物資緊俏,嗅覺敏銳的Claire McCardell注意到布料和鞋履限量供應,但芭蕾舞鞋不受限制,於是在1942年推出芭蕾平底皮鞋,搭配日常的連體褲或者裙裝出街,兼具舒適與美觀。
May 15, 1949, Vogue封面
沒有帶來驚天動地的設計,卻在穿衣打扮上實實在在賦予了普通女效能量。2019年,Claire McCardell的家鄉巴爾的摩為她豎起一座銅像,只見她身著自己設計的服裝,腳踩標誌性的芭蕾平底鞋,笑意盈盈地站著在那裡,彷彿注視著所有蒙受她恩惠的現代女性。
Claire McCardell的雕像
除了飛入尋常百姓家,芭蕾平底鞋在電影明星和影像魔力的加持下繼續進化,下可使人步履輕盈,上可為芸芸眾生造夢。此處不得不提及兩位銀幕明星的演繹:法國女演員Brigitte Bardot自小練習芭蕾,她請義大利設計師Rose Repetto為電影《上帝創造女人》中的造型設計芭蕾平底鞋。電影1956年上映大獲成功,Brigitte Bardot憑藉精彩的表演一躍成為時尚偶像,芭蕾平底鞋由此成為Repetto的金字招牌,直至今日魅力不減。
電影《上帝創造女人》劇照
一年以後,英國女演員Audrey Hepburn憑藉電影《甜姐兒》在好萊塢走紅,她飾演的新手模特Jo Stockton身著各色服飾遊走在巴黎的大街小巷,演繹了不止一雙芭蕾平底鞋。生活中的Hepburn也喜歡用芭蕾平底鞋搭配日常造型,它簡約優雅的屬性既能搭配隆重華麗的禮服裙,也能點綴極簡黑色練舞套裝。當時的好萊塢以美豔性感的女明星居多,身形瘦削、體態優雅且帶有男孩子氣的Hepburn憑藉獨特的個人魅力成為銀幕的一抹亮色,也成為了芭蕾平底鞋行走的代言人。有“性感小野貓”之稱的Brigitte Bardot與“優雅代言人”Audrey Hepburn,兩位氣質與戲路截然不同的女明星,都格外鍾情這款鞋履。
從左至右:Audrey Hepburn dancing in Rome in 1955;Audrey Hepburn in Funny Face (1957)
此後的幾十年裡,諸多時尚icon紛紛上身演繹芭蕾皮鞋,美國前第一夫人Jackie Kennedy和英國黛安娜王妃會在出席公共場合或外事任務時欣然選擇它,無論造型正式還是休閒,芭蕾皮鞋都能穩穩托住穿著者的氣質。
左:Jackie Kennedy in 1962;右:Jackie Kennedy in 1970
Princess Diana
隨著後來服裝紡織技術的發展,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諸多新鮮面料如尼龍、氨綸和聚酯纖維開始變得時髦,相對低廉且打理方便的特質推動了時尚進一步平民化,緊身衣與連體褲走進了萬家女性的衣櫃裡,讓她們擁有了更多閒適自在的穿著選擇。這股運動休閒風athleisure的持續走紅,離不開當時如雷貫耳的“健美女王”Jane Fonda,她自1982年起釋出了一系列健身影片席捲全美,憑藉閃亮的笑容、五彩的連體衣與襪套、勻稱有力的身材,成為那個時代的審美代表之一。
左:1980s Donna Karen bodysuit,右:1980s Jane Fonda
如今balletcore風潮的復興意味著什麼?縱觀時裝史,balletcore的流變可謂女性魅力與自主意志的演變史,兩股力量在湍急的歷史潮流中交替爭妍,在21世紀的今天達成相對和諧。在社交軟體TiktokInstagram上,不同身材型別的女性紛紛曬出自己演繹的balletcore穿搭,驕傲宣告:美與舒適可以兼得,無論寬矮胖瘦,我無條件擁抱自己的女性身份和身體曲線,面對人生種種,讓芭蕾美學,助我輕盈一躍。
References:
Why Ballet Flats Are Trending Again: The History and Evolution From the 1600s Renaissance to Today
https://footwearnews.com/shoes/womens-footwear/ballet-flats-history-shoe-trends-1203546604/
Maria Tallchief: Prima Ballerina and Fashionista
https://www.chicagohistory.org/maria-tallchief-prima-ballerina-and-fashionista/
From Ballerina Flats to Tutus, Ballet Has Left Its Mark on Fashion
https://www.smithsonianmag.com/smart-news/ballerina-flats-tutus-ballet-has-left-its-mark-fashion-180974296/
The Museum at FIT Showcases the Ballerina’s Influence on Fashion in New Exhibition
https://footwearnews.com/shoes/womens-footwear/museum-at-fit-ballerina-fashion-exhibit-1202922881/
Fashion Archives: A look at the History of the Bodysuit
https://startupfashion.com/fashion-archives-a-look-at-the-history-of-the-bodysuit/
The Pas de Deux of Fashion and Ballet
https://sites.courtauld.ac.uk/documentingfashion/2021/02/12/ballet-in-fashion/
A 1980s Fashion History Lesson: Lycra, Power Suits, and Clothing as Concept
https://www.vogue.com/article/1980s-fashion-history-lesson
點贊”“在看”,讓更多人看到
 排版:初初 / 稽核:然寧

招聘|撰稿人
詳細崗位要求點選跳轉:《三聯生活週刊》招撰稿人
本文為原創內容,版權歸「三聯生活週刊」所有。歡迎文末分享、點贊、在看三連!未經許可,嚴禁複製、轉載、篡改或再發布。
大家都在看

點贊”“在看”,讓更多人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