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多名在讀學生,一覺醒來學校沒了…

300多名在讀學生,一覺醒來學校沒了。去年傳得沸沸揚揚的上交密院結束合作傳聞,終於迎來結局。結果並不令人意外。這是繼佐治亞理工學院深圳學院關停之後,又一所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宣告結束。短短幾個月,多家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叫停,這場風波的落幕,也為中外合作辦學模式的未來帶來了新的質疑。
From Letsight
微訊號:letsight520

01
上交密院正式停招
上交密院成立於2005年,是國內最早一批中外合作辦學專案之一,專注於工程科學領域的本科和研究生教育。
作為國內錄取分數線最高的中外合作辦學機構之一,上交密院每年學費僅7.5萬元,成為很多追求價效比留學家庭的理想選擇。
上交密院的合作辦學專案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完全本土化的4+0專案,另一類是2+2或3+1的聯合培養專案。
過去20年來,學院在升學上的表現相當亮眼。以2024屆畢業生為例,本科去向包括哈佛、斯坦福、普林斯頓、卡內基梅隆、加州伯克利、耶魯等世界頂尖學府,其中21人本科出國直博。
這樣一所備受矚目的中外合作學院,最終還是走向了終結。這一切的導火索,可以追溯到2024年的一起風波。
去年年底,五名中國學生被美方指控攜帶相機闖入密歇根州北部的格雷林營地,進行間諜活動。
據悉,當時營地正在舉行軍事演習,部署了大量軍用車輛、帳篷和無線電通訊裝置。
這些學生因觀看流星雨途經演習區域,拍下相關照片後被當地執法人員抓獲。當場調查發現他們的裝置中存有兩張軍事車輛的照片。
隨後,這5名學生在機場、海關等不同場所陸續接受FBI調查和審問。
這5名中國學生就是透過上海交通大學與密歇根大學合作專案來到當地。
這一事件迅速引發軒然大波。
密歇根州國民警衛隊總司令Gretchen Whitmer連發數條公開宣告,要求密歇根大學終止與上海交通大學的合作,還呼籲州立法機構禁止使用州政府資金支援雙方的聯合學院。
密歇根州國會議員John Moolenaar直接致信密歇根大學校長Santa Ono,敦促學校立即停止合作,並強調維護聯邦資助研究完整性的重要性。
他甚至列舉多項“證據”,指控中美聯合學術機構為敏感技術的“傳輸帶”。
正當這一事件鬧得沸沸揚揚之際,又有訊息稱一名密歇根大學的中國學生涉嫌在美國大選期間投了非法選票。
如此敏感的時間點,再次點燃了輿論的熱議,也讓上交密院的處境更加艱難。
終於,2025年1月10日密歇根大學校長桑塔·奧諾在致國會議員的公開信中宣佈,學校已啟動為期六個月的程式,正式終止與上海交通大學的合作關係。
根據校方回應,目前在密歇根大學就讀於大三、大四的學生可以繼續完成學業,但是大一大二學生可能無法繼續赴美深造。
合作辦學本應是中美學術交流的橋樑,這樣的結果令人唏噓。

02.
政治風波下的犧牲品
目前對於上交密院關閉,網路上眾說紛紜。
有人說,這五個學生,不遵守規則,擅闖軍事禁區拍照,又是一起前人砍樹,後人暴曬的活生生例子。
這樣的事情也並不是沒有先例,2020年兩名在密歇根大學攻讀碩士學位的中國留學生因非法拍攝佛羅里達州基韋斯特海軍航空站被判刑。
事件背後更深層次的原因在於日益敏感的中美大環境。
上交密院20年合作關係從開始到終結,其實是中美關係的一個縮影。
我們曾經寫過文章分析,經濟下行期間,保守勢力往往抬頭,各國紛紛築起壁壘以自保。這種趨勢預示著未來幾年全球將愈發保守,影響將從政治經濟領域蔓延至文化和教育。
近年來,中外合作辦學機構關停的現象屢見不鮮。
比如去年9月初,美國佐治亞理工學院宣佈退出其深圳合作辦學機構,終止與中國天津大學的合作專案。
原因在於天津大學被列入美國製裁名單,根據美國國會的新規,任何與制裁名單內高校合作的美國機構將被禁止申請聯邦科研資金。
迫於政策壓力,佐治亞理工學院不得不放棄其在中國的合作辦學計劃。
美國有研究報告直接將矛頭指向中美合作研究,聲稱這些合作“推動了中國在多個關鍵領域的技術進步”,尤其是在可能應用於軍事的高超音速武器、人工智慧、第四代核武器和半導體等關鍵技術上。
報告中點名批評了多箇中美合作教育機構,包括清華大學-伯克利深圳學院(TBSI)、天津大學-佐治亞理工深圳研究院、四川大學-匹茲堡學院等。
這些機構紛紛面臨生存危機,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已宣佈開始放棄對TBSI的所有權,並表示正在解除該聯合法律實體的初期階段。
在不久的將來,清華大學-伯克利深圳學院也很有可能會停辦。
這種趨勢不僅侷限於中美合作。
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計劃自2024年起對包括17所中國高校在內的機構實施制裁,理由同樣是“全球政治局勢變化”。
加拿大在2024年初也公佈關於“敏感技術研究及緊密關聯的對策”,列出某些外國大學和專業的學生,將不能來加拿大讀書,中國赫然在列。
對於計劃選擇理工類專業或攻讀碩博學位的學生來說,未來可能面臨更大的衝擊。
這也為留學家庭敲響警鐘,在選擇留學國家、專業或中外合作辦學專案時,要全面考慮政治環境,尤其是涉及敏感技術領域的專案,更需謹慎權衡。

03.
中外合辦校夾縫求生
短短幾個月內,兩大中外合作辦學專案先後停辦,對於留學家庭來說,中外合作辦學還值得選擇嗎?
其實,這個問題需要分情況來看。
根據教育部備案,目前中外合作辦學分為“合作設立機構”和“合作舉辦專案”兩種形式。
其中,“合作設立機構”又分為“具有法人資格(獨立法人)”和“不具有法人資格(非獨立法人)”兩類。
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這類學校被稱為“S11院校”,目前全國共有11所,分別為:
1.寧波諾丁漢大學
2.西交利物浦大學
3.上海紐約大學
4.崑山杜克大學
5.溫州肯恩大學
6.廣東以色列理工學院
7.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學
8.北京師範大學-香港浸會大學聯合國際學院
9.香港中文大學(深圳)
10.香港科技大學(廣州)
11.香港城市大學(東莞)
這些學校具備獨立辦學資格,可以獨立參與國內高考招生,與普通高校地位相同,且可頒發教育部承認的畢業證和學位證。
而非獨立法人機構是掛靠在國內大學名下的二級學院,不具備獨立高考招生資格,學院內的專業均為中外合作專案。
如上海交通大學密西根聯合學院、同濟大學中德工程學院、上海大學悉尼工商學院等。
換句話說,上交密院和佐治亞理工深圳學院的停辦,與獨立法人資格的中外合作院校並無直接關聯。
對於選擇上海紐約大學、崑山杜克大學這類學校的學生和家庭來說,整體風險相對小一些。
雖然中美合作辦學的前景變得不明朗,但其他國家或地區的合作辦學專案依然進行得如火如荼。
例如,英國和香港的一些知名高校陸續在內地開設分校。
據傳,倫敦政治經濟學院(LSE)正計劃在廣東珠海開設分校,雖然尚未得到官方確認,但這些趨勢值得關注。
中外合作辦學的問題並不僅限於國際局勢。
去年,上海紐約大學曾爆出一樁驚人的詐騙案。一些機構聲稱,支付400萬元就能確保孩子進入上海紐約大學就讀。
家長繳費後,這些機構租下學校對面的酒店,僱傭幾名外國人假扮面試官,並偽造錄取通知書、學生卡和開學禮盒等材料。
孩子被安排在酒店上了兩個月的網課,直到家長髮現不對勁打電話給學校,才發現自己被騙。
近年來,中外合作辦學快速擴張,但教育質量問題也開始浮現。
一些專案優質師資引進不足、教學質量不高、學科實力薄弱,而且部分專案還存在虛假宣傳、違規招生、管理混亂等問題。
尤其是學籍歸屬和學歷認證問題,一些家長投入高額學費,等到畢業時才發現,孩子就讀的是沒有資質的“野雞大學”,不僅沒有學籍,學歷也無法獲得認證。
總之,教育無小事,每一個決策都是影響孩子一生的決定。
面對複雜多變的國際環境和市場中的良莠不齊,我們雖然要保持樂觀的態度,但是在選擇中外合作辦學專案時,依然要多方考察,慎重決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