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十萬年薪招的清北學霸,真就比科班出身的師範生更會教書嗎?

【寫在開頭】最近微信推薦機制調整了,可能有些朋友會收不到我們的推送,請大家關注留學字典加上星標,以免錯過更多精彩內容!
 正文 
近日,江蘇省蘇州中學公佈其赴高校招聘2025年應屆高層次優秀畢業生錄用名單。
名單中顯示,蘇州中學錄用的13名畢業生中,清華大學畢業生6人,北京大學畢業生4人,博士畢業生8人,碩士畢業生5人,無一人是師範專業畢業
記者查詢《江蘇省蘇州中學校赴高校招聘2025年應屆高層次優秀畢業生公告》發現,該校此次招聘物件為2025年應屆博士研究生。但符合下列四項條件之一的2025年應屆畢業生,學歷可放寬至碩士研究生:
①本碩階段獲得至少3次國家獎學金;②本碩階段獲得省級及以上“三好學生”“優秀畢業生”榮譽稱號;③本碩階段均畢業於第一輪“一流大學建設高校”A類(36所);④高中階段獲得五大學科全國奧林匹克競賽決賽三等獎及以上獎項。
另據本次招聘公開資訊顯示,清華、北大本科及碩士研究生(本科非清華、北大)將給予50萬元房票補貼,碩士還給予5萬元安家補貼,以及15萬元至20萬元一年的人才獎勵。清華、北大博士研究生(本碩階段均要求為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原985高校)的房票補貼高達105萬元,人才獎勵也是25萬元至30萬元一年。
誰是被偏愛的,誰是被輕視的,公告寫的簡直不要太直白。
因此相比於以往名校碩博任職中小學教師,公眾主要討論學歷貶值、宇宙的盡頭是編制,此次對蘇州中學的錄用名單,網友們更多熱議的是:名校碩博,真就比科班出身的師範生更會教書嗎?他們到底哪個對學生的成長更有利
 01 要給學生一碗水,老師必須要有一桶水 
支援名校碩博做中小學教師的聲音裡,有兩條高讚的評論:
讓最優秀的人多多進入教育,教育才更有希望。
清北學生優秀的學習習慣和思維習慣是普通師範生學不來的,教育最重要的就是這個。
的確,名校碩博比起普通師範生,最顯而易見的優勢是其具備更深厚的知識儲備,更開闊的視野,能夠為中小學生提供更多元化的教育體驗
比如畢業於綜合型名校的物理老師,通常接受過更多跨學科教育,不僅精通物理學,還可能對數學、工程學等領域有深入瞭解,在講解物理概念時,他可以引入數學模型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物理現象,甚至結合工程例項來展示理論的應用。
這種學生只需一碗水,老師卻有一桶水的儲備,往小了說,更能給學生帶來學習的爽感,更能激發起他們的求知慾與上進心;往大了說,可以更積極應對當下中小學“把學科開啟,讓課堂變大”,由關注知識點走向關注核心素養等教改趨勢。
名校學歷,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一個人能力的背書
能到頂級學府讀書的人,不論是透過高考裸分還是透過競賽加持,本身無一不具備超強的學習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頂級學府多年的培養,更讓他們的研究能力和學術素養比之同齡人一騎絕塵。這些能力在教學中可以轉化為對教材內容的深入挖掘、對教學方法的創新探索,對學情考情的精準研判,以及更靈活的應對各種挑戰。
比如名校學霸批次執教的廣州中小學隊伍裡,有一位來自香港大學的物理學博士梁鵬飛。2020年入職廣東實驗中學後,只用了很短的時間,就探索出一套動態跟蹤學生學情和個性化輔導學生的方法,剛剛帶完一輪高中迴圈教學,就帶出學習進步班集體。
知識就是力量,資訊就是財富。
名校背景的老師,還能給學生帶來一個隱性的好處,那就是能幫學生打破資訊壁壘,連結到更前沿的學術資訊和更稀缺的教育資源
比如某名校生物專業的碩博生,曾經邀請自己的導師、某位業界頂尖科學家來中學開講座,此舉不但拓寬了學生的視野,而且還能激發學生對生物學科的熱情和對科學事業的嚮往。他們當然還可以利用自己的人脈資源,為學生聯絡科研實踐、實習、海外訪學等機會,幫助學生更好地將理論知識與實踐相結合,為學生未來的學術發展或職業規劃奠定基礎。
這麼說來,名校碩博到中小學當老師,是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大眾對基礎教育師資水平高期待的必然現象,多多益善。
 02 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 
然而,教師雖被尊稱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月之暗面,它也是一份工作,它也有不足為外人道辛苦和瑣碎,即便有名校背書的知識積澱和能力素養,也並不意味著都能輕鬆應對,在明確反對名校碩博當中小學老師的聲音裡,也有以下幾條高贊評論:
自己會學,和教人去學,是完全不同的兩件事情。
陳景潤教過書,但是還不如一個普通的老師。
問問來做教師的清北學生,當初填高考志願的初心是不是做老師?愛一行,專一行!初心不愛,值得思考!
這種擔憂並沒錯,師範專業本科生的課程體系裡,學科知識只佔很少一部分,更多是教學設計課、微格課(一種利用現代化教學技術手段來培訓師範生教學技能的系統方法)、教學見習課等教學技能層面的培養,以及教育學、心理學等育人理論層面的積澱。頂級綜合學府走出來的學霸,缺少這四年的耳濡目染,即使手握教師資格證,初登講堂,也難免如同茶壺裡的餃子——肚子裡有貨倒不出來。
評論區裡,不乏有學生、家長角度的現身說法,有全區排名第一的市直屬高中,基礎應該不差,但遇到一位浙大本碩的物理老師,講課不會講,考試全班不及格的:
也有博士老師被聯名上書教學太差要求換掉的:
當然,這些極端案例,大機率出現在名校生初為人師時,因為教書育人畢竟不屬於高精尖工種,以名校生的學習能力,相信只要他們肯俯下身子,技能層面上的短板很快就能補齊。
真正難以用時間彌合的的缺陷於,教育的本質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按我國現有評價體系篩選出來的頂級學霸,很多共情能力太弱,無法與普通人換位思考,為什麼“很簡單”的問題都搞不懂
相比之下,反而是智商與能力在中間水平,靠自己的努力一步步摸索,慢慢進步的師範生,能用大多數學生都能理解的方法教會學生。
教學之外,人民教師更重要的職責是育人。這裡說姐無意用“燃燒自己,照亮別人”的所謂奉獻精神來道德綁架他們,但做老師確實需要比其他大部分工作多一點點初心。比起從一開始就上師範大學,或多或少喜歡跟孩子打交道,對教師職業生涯很早就有明確認知的師範生,名校碩博半路出家,身份認同感低是不爭的事實,在長時間的重新自我定位的過程中,他們大機率會面臨以下心理障礙:
奮鬥半生,榮耀如影隨形,歸來卻與曾經的手下敗將同袍作戰,感覺自降身價。
一身科研創新的技能,卻用來給未成年人當“保姆”,大材小用,既替過往多年的努力感到不值,也擔心自身才華被日復一日的枯燥工作消磨殆盡。
原本衝著穩定、可觀的待遇“屈就”來的,躬身入局後,才發現做基礎教育學段的老師,需要付出大量的體力、腦力、情緒勞動,深感付出與得到不成正比…..
當頂級學霸以這樣的心態投入工作,外界稍有點風吹草動,立即選擇拂袖而去的情形幾乎是可以預見的,前段時間上熱搜的“名校生跑了深圳教師崗不香了”事件,就是明證。
 03 引進名校碩博當老師,要效率也要公平 
以上,名校碩博當老師,有人大放異彩,也有人黯然收場,與普通師範生兩個群體的比較,也是各有利弊,互有長短,因此除卻明確支援或反對的聲音,也有網友給出更思辨的答案:
如果是生源特別好的高中我覺得名校本碩更好,因為這些學生基本上不需要鞏固基礎,他們需要的是在學科上讓人信服的老師。普通高中和小學初中師範生更好,因為他們需要的是更好的教學方法和更多的耐心來查缺補漏,不需要掌握多麼高深的學科知識
良駒須得華鞍相襯,方能馳騁天下、風采卓絕。普通網友都懂的淺顯道理,教育管理者更是心知肚明,並且身體力行將馬太效應無所不用其極,此次處在輿論漩渦中心的蘇州中學,本就是一所有著百年校史的省級重點中學,這樣的學校用高薪引進高學歷教師,看起來既是對學生負責,也是為名校生提供施展才能的舞臺,兩全其美的事。
然而,上帝將他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餘;凡他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去。深扒下去,同樣是2024年,同樣在蘇州,也有學校編制緊張,不得不面對社會公開招聘派遣制教師:
所謂派遣制教師,就是沒編制,教師與第三方公司簽訂勞動合同,然後被派遣到學校工作,工資由公司發。與普通在編教師相比,他們不僅收入遠遠不如,而且沒有各種補貼和福利,與年薪50萬引進的名校碩博比,差距更是不忍直視
如果這種反差我們尚且可以理解為維持一個系統良性發展所必要的競爭,那麼沒有拿到檯面上說的,很多名校碩博走上教師崗位後的具體工作安排,就是專職競賽輔導,只服務一小撮人,就實在讓普羅大眾意難平。
看看蘇州中學在學科競賽上恐怖的實力,再看看招聘公告裡“高中階段獲得五大學科全國奧林匹克競賽決賽三等獎及以上獎項”的條款,很難不讓人產生競賽生輔導競賽生,迴圈往復,自產自銷,獨自虛空美麗的不好的遐想。
寫到這裡,我們驀然發現,爭論名校碩博與師範生同臺競技孰優孰劣其實沒有太多意義,因為至少在當下,他們並沒有多少機會身處一個時空,所以真正值得教育管理者深思的問題在於,引進名校碩博當老師,如何能將人留得下、用得好,如何發揮好頂級人才的鯰魚效應,同時兼顧公平與效率,以帶動整個教師隊伍持續學習、終身成長
版權歸精英說所有,精英說是全球精英、海歸和留學生的聚集地。我們傳遞全球資訊、探討文化百態、創新社交模式、發現獨立思想。這裡有溫度也有態度,歡迎氣味相投的你關注精英說(ID:elitestalk)。
《留學字典》原創文章精選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