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光臨美國,祝您旅途愉快!”這句經典的美式歡迎詞,你可能在電影裡聽過無數遍。
可如今,這句客氣話背後似乎越來越“客氣而不真誠”了。
尤其是最近,有越來越多外國旅客在美國機場被“請”進小黑屋——然後被質問、被盤查、被遣返……甚至連去旅遊也要做好心理建設,“去美國,是勇敢者的遊戲”。

所謂的“加強審查”(Enhanced vetting),在此前特朗普執政期間開始執行,如今依然在持續。
這一“看似溫和”的詞彙,其實背後隱藏著更嚴格、更煩人的邊境盤查。
最常發生在機場,許多旅客一下飛機,就迎來了“警察叔叔”的熱情接待:檢查手機、翻電腦、連社交媒體都不放過。
一位澳洲旅客在今年年初經歷了堪稱“噩夢”的旅程。
他從悉尼出發,經香港飛抵紐約,原本打算在弗羅里達搭乘一艘豪華郵輪,開心地玩一圈。

但他一落地JFK機場,就被攔下來了。
整整8小時的盤查,三輪不同的審問小組,還檢查了他的筆電和手機——然後,他就被原機“請回”了澳洲。
沒有被指控違法,沒有簽證問題,他的“罪狀”居然是:
因為他花了24小時,
走了一條“不尋常的航線”。
而他當初選擇國泰航空,就是因為有最便宜的Premium Economy票價……
現在,他的郵輪行程也泡湯,損失高達$15,000澳元!
這位旅客說得很直接:“現在去美國,就像逃出火災後又為了撿帽子衝回火場。我不想再被燒一次。”
類似的遭遇越來越多。
英國、德國、加拿大都更新了對美國的旅行警示,提醒公民入境時可能面臨長時間的盤查。
而澳洲的Smart Traveller網站,雖早在2月3日就提醒大家“美國邊境官員有廣泛權力,可以以任何理由拒絕入境”,但最近卻沒什麼新更新。
事情發展到現在,甚至連《The New York Times》和《The Washington Post》上的專家都建議:去美國之前,請先把你不想被人看到的內容從手機、電腦裡刪掉。
還有人建議,乾脆別帶電子裝置,直接帶個“burner phone”(臨時手機)去美國,避免惹麻煩。
這可不是杞人憂天。
法國連鎖酒店巨頭Accor警告說,今年歐洲遊客赴美的預訂量暴跌了25%。
連Virgin Atlantic都開始向投資人發出“客流下降”的預警。
而這背後,不僅是政治緊張,更是越來越多旅客“勸退”的親身經歷。
2024年之前,每年都有超過71萬澳洲人前往美國旅遊,年增幅達到17%。
但在如今這個“入境隨機翻查”的時代,這個數字恐怕要往下掉了。畢竟,去旅行,圖的是開心放鬆,不是體驗“邊檢審訊室”。
美國,作為全球最熱門的旅遊目的地之一,過去憑藉自由開放、熱情好客吸引了無數來自世界各地的旅客。
但現在,那份“Welcome to the USA”,聽起來是否還那麼真誠動人?
你還敢去美國玩嗎?評論區見。
來源:Herald Sun
閒話澳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