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2458字,圖片11張,預計閱讀時間7分鐘。

▼
2025年5月10日至11日的瑞士日內瓦,中美經貿會談在一片“刀光劍影”的輿論氛圍中悄然開場。這場被外媒稱作“馬拉松式”的較量從清晨持續到深夜,各方都在翹首以盼這場“過招”的結果。
那麼這次會談究竟是“破冰之旅”還是“權宜之計”?全球經濟將迎來確定性還是新動盪?我們今天來一探究竟。

“關稅戰”陰影下的較量
特朗普再次上臺後“美國優先”的大旗一揮,關稅大棒就噼裡啪啦地砸向世界各國,中國更是首當其衝。在美國持續加碼對華徵稅下,稅率從最初的45%一路飆升至145%,幾乎覆蓋所有中國產品,並附帶對中企與個人的制裁,理由包括“不公平貿易”、“芬太尼原料出口”、“結構性補貼”等等。

對於美國的極限施壓,中國絕不是“吃素的”,以反制關稅直接回應。這樣較量之下,本來盼著中國屈服的美國,卻面臨“關稅反噬”的巨大壓力:2025年一季度中美貿易額同比下降13.1%,洛杉磯港更是出現了“零貨船到港”的罕見現象,可美國對華貿易逆差卻因“囤貨潮”創歷史新高。換言之,美國消費者面對物價飛漲苦不堪言,企業也在高額關稅的重壓下艱難求生。
摩根大通預測,若關稅持續,下半年中國對美出口或跌80%,而美國消費者得面臨商品短缺和價格上漲的雙重打擊。加上2026年美國中期選舉臨近,特朗普急需向選民展示“談判成果”,避免美國經濟衰退影響選票。
所以,我們可以注意到這次會談前的中方表態:“會談是應美方請求舉行”。特朗普政府在會談前首次鬆口要將關稅從145%降至80%,同時美方出席會談的牽頭人是財政部長貝森特,對華鷹派人物彼得・納瓦羅則被“請出”了談判團隊。凡此種種,無不體現出特朗普政府的“妥協姿態”。

會談成果大盤點
經過48小時的磋商,中美雙方實現“階段性破冰”。在還未公佈具體協議時,特朗普已在社交媒體上狂刷“存在感”:“會談非常友好,共識很多!”

根據我們釋出的新聞稿:此次中美經貿高層會談坦誠、深入、具有建設性,達成重要共識,並取得實質性進展。雙方一致同意建立中美經貿磋商機制。
結合今天釋出的中美日內瓦經貿會談聯合宣告,細究起來成果大致有四點:
修改從價關稅:美方承諾修改第14257號行政令中規定的對中國商品加徵的從價關稅,其中,24%的關稅在初始的90天內暫停實施,同時保留按該行政令的規定對這些商品加徵剩餘10%的關稅;同時取消第14259號行政令和第14266號行政令對這些商品的加徵關稅。中方也承諾相應修改反制行動中的關稅措施。
建立經貿磋商機制:這是接下來進入或恢復經貿談判階段所需要的必要條件,意味著中美從“隔空亮招”轉向“制度性談判”。透過定期、高效的交流,雙方能夠更深入瞭解對方立場,減少因資訊不暢導致的誤解與摩擦。

以上兩點是聯合宣告中明確體現的,而以下兩點則是結合相關訊息與目前的形勢對會談內容進行的分析——
深化務實合作:中美在全球產業鏈和供應鏈中佔據重要地位。雙方可能在新能源、人工智慧、生物醫藥等新興產業領域加強合作,共同探索技術研發、標準制定、市場拓展等方面的合作機會,推動產業升級。
管控風險確保供應鏈穩定:針對貿易不平衡、智慧財產權保護等長期存在的分歧,雙方可能將透過對話協商尋求解決方案,並共同致力於保障全球供應鏈穩定,減少因貿易摩擦、地緣政治等因素導致的供應中斷風險,確保原材料、零部件等物資順暢流通,穩定全球產業鏈。

未來是“破冰”還是“僵持”?
不過,咱們也不能高興得太早。需要注意的是,中美這次會談可以理解為是接觸,本身不是談判。儘管會談取得了實質性進展,但中美雙方在核心問題上的分歧可不是一下子就能消失的。正如《人民日報》評論所言:“談是化解分歧的必要之舉,但指望一兩次談判解決問題並不現實。”
眾所周知,老美非常喜歡玩談判桌上要實惠、談判桌下使絆子的“兩手策略”,特朗普的決策小圈子更是已經在太多事情上失去信譽,不確定性很大。

他第一次入主白宮時就率先挑起中美貿易戰,中國當時派出了高規格代表團赴美談判也取得了重要進展,然而墨跡未乾,特朗普就率先撕毀協議再次加碼。
此次美方主動接觸說白了就是想緩解國內壓力、轉移視線,而非真心想放棄對華遏制,甚至連貝森特自己都坦言“會談不為達成協議,只為緩和局勢”。
而且在會談開啟前兩天,美方迅速與英國達成一項協議,規定英國消除市場壁壘並加大進口美國農產品,以此作為交換,美國則保持對英國10%的基礎關稅不變。這一操作無疑是有意做給中國看的,試圖營造在會談中的“強勢地位”來迫使中方做出讓步。
前面提到的特朗普所謂的“關稅降至80%”,本質也是極限施壓的變種。根據美媒披露,其內部真實“心理價位”是50%左右,但會談前夕故意抬高要價,就是試圖用“砍價式談判”來收割政治資本。

並且在一些關鍵領域,比如高科技產業的競爭,雙方的矛盾依然突出。美國對中國的高科技企業依然保持著限制,試圖遏制中國在5G、人工智慧等領域的發展。
而中國則堅決捍衛自身的科技發展權益,不會輕易在技術主權上做出讓步。此外,在全球貿易規則的制定上中美也有著不同的理念和訴求,如何協調這些差異還需要漫長而艱難的談判。

但不管怎麼說,這場被全球市場視為“關稅戰轉折點”的會談還是有其重要意義的,既釋放出緩和訊號也埋下新的博弈伏筆。會談的落幕標誌著中美經貿關係進入“破冰後”的深水區。
曾幾何時,美國憑藉其強大的消費能力和美元霸權,為全球經濟提供了一個單極化的穩定局面,但這個秩序現在正在坍塌。如今中美擁有廣泛的共同利益和廣闊的合作空間,兩國經貿關係的本質是互利共贏。美國若想真正破局就應該放下大棒拿出誠意,好好算算“合作共贏”這筆賬。

反觀中國,從數字人民幣的“去美元化”到稀土技術的“卡脖子”反制,從RCEP機制的“訂單轉移”到國內市場的“內迴圈”升級,中國正用實際行動證明我們不願打貿易戰但也不怕打貿易戰,我們渴望合作但絕不妥協的底線,還是那句擲地有聲的話——“貿易戰沒有贏家,但中方奉陪到底!”

未來的路還很長,我們拭目以待!
圖片源自網路


關注公眾號:
有理兒有面
理 性| 揭 秘| 探 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