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寫在前面:
Sophia在REA階段錄取了斯坦福工程學院的設計專業。上週,我們邀請到Sophia媽媽在ZOOMiN深圳分享會上給大家分享教育孩子的心得。在這篇分享中,她以一位心理工作者和母親的雙重身份,帶大家走進這個“非典型學霸”女孩的成長故事。她以一種輕鬆而真誠的方式,講述一個熱愛化妝、喜歡跳舞、享受派對的女孩,如何憑藉內在的堅毅、適應力和創造力,走進了斯坦福。她也談到了自己在家庭教育中的一些思考:如何在孩子面對困難時給予支援,如何幫助他們看見自己的價值,以及如何在升學過程中找到合適的支援系統。
希望這個故事能為大家帶來一些啟發。
文 / Sophia媽媽
編 / 特寫君

大家好!今天我來聊聊大家可能會感興趣的幾個點。
我想第一個大家關心的問題肯定是:“什麼樣的孩子能上斯坦福?”說實話,我們一家人當時都非常驚喜。Sophia不是大家印象中的傳統“學霸”,你會看到她愛化妝、愛打扮、愛跳舞、參加各種活動,感覺總是在忙,但好像沒怎麼在忙學習。
外表看起來,她是個愛美、熱情、活潑的女孩。但如果你深入瞭解,會發現她其實有非常強的堅毅力,這是我認為能夠代表的Sophia的第一個特點。她雖然看起來很溫和,她做任何事情都特別執著,非要做到自己滿意為止。中學班主任曾經評價她:“只要Sophia想做的事,她一定能做好。” 這句話給了她很大的鼓勵。
我覺得她另一個非常重要的特質是適應力,或者說是一種內在的包容力。Sophia從小到大在不同的學校唸書,去不同地方的上學要經歷文化和學習方式的切換。這種“跨文化生活”,其實讓她擁有了很強的心理彈性和換位思考的能力。
我自己是做心理諮詢的,日常和她溝通中,也會強化這些能力的培養。這些對她之後適應大學生活、與人交往都會幫助很大。
有一次她在寫一個小文書,提到一個英文詞:“uplifting”,她自己解釋說,這其實是一種“激發他人”的能力,有點像領導力。她跟我分享做leader的心得,說:“媽媽,我覺得作為一個leader,起碼要有兩個能力。”
第一,要有任務拆解和兜底能力,我要把事情分配下去,關鍵時刻自己扛起最重要的那個角色,給團隊兜底。
第二,更重要的是,激發每一個隊員的內驅力,讓他們把自己的潛力發揮出來。
她有一次做的專案結果一般,但她卻因為隊員的投入感到很感動。她說:“雖然我們沒拿第一,但我能感受到大家真的在努力,那種感覺特別好。” Sophia的設計老師曾經評價她是一個“good-hearted”的孩子。她能看到別人的閃光點,也能給出發自心底的認可。
她樂於助人、活在當下,這是Sophia身上的另一個特點。她很健忘——好的忘了、壞的也忘了,但正因為如此,她總是專注於當下,是真實而坦率的。
對於Sophia來說,當下的體驗感很重要,不管做什麼事情,即使她很忙,但當她參加一個party,她也一定要盛裝,選出最美的衣服。她的宿舍桌上擺滿了她喜歡的“小櫻”周邊,她說:“有這些陪著我學習,我就覺得特別幸福。”這也讓我意識到,學習不只是結果,更是一種生活體驗。正是這種對生活細節的熱愛,也成了她在設計裡不可或缺的靈感源泉。
她還有一個很棒的習慣就是善於覆盤,無論事情成功與否,她都會總結經驗。這點對成長非常重要。這種習慣從很小的年紀就開始了,當時的感覺是,這個孩子也許不會走的最快,但一定能走的很遠。
此外,她能夠去斯坦福的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在於,她是有創造力的。從很小時候的扭蛋機開始,一次次動手製作,不斷的產品升級迭代,扭蛋機是設計之夢開啟的地方,她從13歲開始就接設計相關的專案,服裝設計、包裝設計、互動設計、產品設計……自學Arduino,3D列印,邊學邊嘗試。她熱愛設計,也一直在實踐。她做的很多設計都可以真正落地商用,這種從興趣出發、長期耕耘的積累,最後引導她堅定地走上了設計這條路。
她也參加過很多競賽,涉及心理、生物、商業、教育……這些雖然表面上和設計不直接相關,但都成為她設計中的“靈感養料”。她的美感和設計能力,在這些橫向探索中被慢慢打磨出來。

講完孩子,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們的家庭培養理念。
其中一個是面對困難。這個世界沒有一個孩子能一生都不遇到困難。我們做家長的,不可能幫他們完全規避,所以更重要的是讓孩子擁有面對困難的勇氣與積極的態度。
我還喜歡講“天花板”的故事。我會跟她說:“你不知道什麼時候抬頭就是天花板,但如果你努力,可能就能突破它。如果真的突破不了,也要學會接納它——它就是你生命的一部分。”這個理念也許比較心理學,但我認為非常重要。
作為心理工作者,我見過很多孩子——體制內的、國際體系的——出現問題的其實也不少。所以我更在意孩子的心理健康、興趣探索和內在動力,而不是單純追求一個結果。
說實在的,在我心裡,我經常說,我說她在斯坦福讀設計也好,在其他大學讀設計也好,對我來說是一樣的,她還是我的孩子,對她來說其實也差不多,她覺得在哪裡都做設計,都是一樣,都是做自己最喜歡的事。
還有一個是看見自己的能力。我記得有一天中午,她睡完午覺特別興奮地跑過來說:“媽媽,我發現我有一個很棒的能力!”我問她是什麼,她說:“我發現我可以真心地認可我自己。” 16歲的她不是像小時候那樣“自我感覺良好”,而是發自內心地接納自己。這種自我認可是非常難能可貴的。對我們成年人來說,去認可自己都是非常難的一個過程,我們很容易在做事情的時候就會否定自己了。
此外,我也一直告訴她:學會認可自己的同時,也要學會欣賞他人,每個人都有我們值得欣賞學習的地方。
最後我還想補充一點對家長們的建議。我們家長有時候會看不慣孩子的一些做法,會忍不住去說幾句。這是難免的,但是我們在和孩子溝通的時候。最好是有建設性的意見:我想說這個事,我也給你建設性的意見,會比單純嘮叨更受用。單純的嘮叨,只是發洩我們自己的情緒,轉移下焦慮。
所以說, 最後我們要盡其所能,再順其自然。

關於升學機構,其實我覺得家長要清楚自己的能力邊界。我擅長做職業規劃,能引導孩子探索興趣和方向,也做了大量的調研去篩選學校,我花了很多時間聽講座、收集資料,這些年聽了無數個小時的分享,但我不擅長寫英文文書。
另外一個是看我們有沒有時間、耐心和方法。很多十六七歲這個年紀的孩子,往往有時候外人說的更有用。
最後我們選擇和ZOOMiN合作,是因為匹配度。當我們在布朗和斯坦福之間猶豫時,Huini堅定了我們對斯坦福的選擇。布朗偏平面設計,斯坦福的維度更廣,設計是在工程學院下面,對孩子的長遠發展空間更大。
我非常感謝Huini,感謝她在文書過程中展現的熱情與耐心。我女兒雖然性格柔和,但她在做事上的執拗和“磨人”真的不輕鬆。她在修改文書時不知道改了多少版,我想Huini也是用了極大的耐心和熱情跟她一起工作,一直都很配合她,這是發自內心的。
最後想對家長們說一句話:盡其所能,然後順其自然。孩子真正的力量,不只是他們做了多少事,而是他們有沒有帶著熱情、信念和真實的自我在做。
謝謝大家!
想要做精準選校定位?
想要寫出讓自己無憾也被頂尖大學看見的文書?
聯絡ZOOMiN,瞭解更多大藤錄取和規劃秘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