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職場摸爬滾打了幾年的打工人,不一定能升職和加薪,但因為過勞肥,自己的體重至少能漲上幾斤。
為了控制住體重秤上數字持續攀升的勢頭,打工人沒少遭罪和受累。先是靠16+8的輕斷食試圖餓瘦自己,結果就是“早上不吃,中午不吃,晚上您的8個騎手已接單”;再是斥巨資去辦一張健身卡猛猛拉練,第二天不僅腰痠腿軟屁股疼,說不定還會因為水腫重上幾兩。
在工作和生活的雙重壓力下,即使是再一頓操作猛如虎,能瘦身成功的打工人也少之又少,反倒是體重沒輕幾斤,心態先崩塌了。於是,一種看似是捷徑的減肥方式開始悄然走紅,那就是去醫院的營養科刷醫保減肥,把醫生當成自己的免費私教。
你以為的營養科,是給那些營養不良的瘦子們補充營養的科室,殊不知如今三甲醫院的營養科,卻擠滿了來瘦身的。
“醫院營養科才是最專業的減肥聖地,醫生不僅比健身教練專業,器材也更加精細,最重要的是一些檢查和補劑可以刷醫保餘額,比自費去健身房划算多了。”
這裡沒有身材焦慮,因為想在這裡減肥,是要先詳細測量身體資料的,BMI合格的人就會被醫生勸退;

▲ 圖 / 糖醋螞蟻
指標合格之後,醫生會給你制定合理的減肥目標,絕不像健身教練那樣PUA你,只為多賣你幾節私教課;
醫生會像治病那樣,給你開減肥單子,內含每日食譜和每天的運動量,需要服用的蛋白粉和營養補劑,甚至可以刷醫保。

▲ 營養科的每日食譜。圖/青
除了減肥,營養科還成為了脆皮打工人們養生的盡頭。“平時總覺得自己這疼那癢,一上班哪哪都不舒服。跑再多的按摩店,看再多的心理醫生,都不如直接去營養科測測自己到底缺什麼微量元素。
“之前沒事兒就天天焦慮,後來發現自己只是曬太陽曬少了,只要吃上醫生開的維生素就老實了。”

年輕人湧入營養科:
刷醫保減肥,月瘦10斤

當今年成為了官方定性的“減肥年”之後,醫院營養科便已然人滿為患。第一批發現營養科能減肥的打工人,往往會像是哥倫布初次發現新大陸一般,把營養科的儀器們試個遍。
很多打工人提到減肥,就只知道管住嘴邁開腿,要麼是把自己餓得低血糖,要麼就是去跟大鐵塊較勁,直到來了營養科一測試,才知道這裡面的門道有多深。
營養科裡的儀器測量,精細程度堪比一次體檢。“很多年輕人瘦不下來,是因為身體的代謝太低,或者是還伴隨著骨骼肌不足。專業的儀器一掃,再去抽個血,就會發現你瘦不下來的原因到底是啥,還能測出你是不是存在著脂肪肝、糖尿病等風險。”

▲ 營養科的醫生還會給你搭配補劑。圖 / 冰汐
如果說醫院的其他科室,是你出了問題再去那裡修修補補,那麼營養科就像是一劑潤滑油,預防你以後出現傷筋動骨的大毛病。
一些打工人常年996甚至007,經常吃了上頓沒下頓,平時也許不生什麼大病,但就是渾身不得勁。他們來營養科進修後,就會被醫生進行一番健康教育。
“醫生會給你開出一個嚴格的減重方案,包含每天吃飯的固定時間和飯量,還會規定你吃的每一口都必須嚼30下以上等細節。媽媽讓你少吃多餐不熬夜,你還會有些叛逆心理;但營養科的醫生一說,你怕瘦不下來也只能被迫自律了。”

▲ 圖 / 圈圈圓圓圈圈
對於打工人來說,營養科就是專屬於自己的禱告室,把生活和工作的界限嚴格區分了出來。“就算是領導喊你加班,你也可以理所當然地說,自己在踐行醫生給的健康方案,凡事都得等吃飽了再說。”
一些拼死拼活都瘦不下來的人,在營養科發現自己減肥困難的原因,其實是代謝出了問題。
“長期飢一頓飽一頓,身體都被自己造壞了。這時營養科的醫生便會給你開膳食纖維或是蛋白粉,先把身體給你調理好,再循序漸進地談減肥的事兒。”

▲ 圖 / 圈嘛嘛靈小組長
甚至是心情抑鬱,工作壓力大,在營養科也能對症下藥。今年28歲的銀行打工人CC,發現自己在長期的高強度壓力下,情緒越來越焦慮暴躁,在辦公室裡時不時就想哭。
“直到去營養科一檢查, 才發現自己缺維生素B6和維生素D。我在網上查了一下,缺維生素D會經常疲憊、心情抑鬱、掉頭髮和發胖,這些症狀我剛好都有。醫生讓我去買這兩種維生素吃上,雖然補充微量元素不可能立竿見影,但至少我在積極地善待自己,心理上就輕鬆多了。”

醫院營養科,
才是年輕人養生的盡頭

許多人第一次聽說營養科時,還覺得自己沒病沒災,何必去醫院自找麻煩。後來發現,營養科並不主打治病,而是主打療愈。
有人是去減重科調整體重時,查出基礎代謝偏低,被醫生提醒不能過度節食,才想到可以去找專業營養師定製食譜。
也有人因為膝蓋和腳踝反覆疼痛去康復科,被判斷可能是缺乏蛋白質、鈣和維生素D等多種營養素。醫生便乾脆讓他去營養科看看,從飲食結構上做調整,這樣能從根源解決問題。

▲ 還能治療脫髮。圖/青
大家最初去營養科問診時,還覺得靠一張飲食處方來控制體重、調理身體,可能還不如直接去跑步健身更有用。
真去了才發現,營養科不僅教你怎麼吃,還能把每天吃什麼都安排得明明白白。“這裡不光能開代餐粉、蛋白粉,有些醫院的營養科和減重科,甚至能讓你直接訂到按需配比的營養盒飯。”
北漂兩年的小可,在入職電商公司做運營後,因為高強度工時和頻繁熬夜,短短一年就因為過勞肥,體重飆升了整整40斤。

▲ 小可曾經的飯量
他過去一直以為,想減肥只能靠管住嘴和邁開腿。直到去過營養科後,認知才徹底被重新整理。
“以前一直覺得自己吃得多單純是因為嘴饞。但醫生跟我說,這可能是身體在報警。比如缺乏維生素D,情緒容易低落,就會特別想透過吃點東西來安慰自己。或者缺少維生素B1,碳水代謝效率變低,會讓身體出現假性飢餓,大腦就會誤以為需要吃點甜品來緊急充碳。”
遇到這種情況,單靠意志力節食會很痛苦。但在營養慢慢均衡之後,身體就會恢復自然食慾,不再有暴飲暴食的衝動。

▲ 圖/高小馬
有人一直都知道健康飲食的重要性,只是不知道上哪兒去找靠譜的人指導。
大家在外面請一對一的營養顧問,一個月起碼要花兩三千;而網上找的營養諮詢師,只會套通用模板來回復你,沒什麼實際效果。
相比之下,醫院的營養科便靠譜多了。很多人只掛一次號,做完全面檢查、明確身體狀況後,就可以透過線上複診繼續跟進。
"這相當於把醫生當作飲食私教,可以隨時找他們諮詢,根據你最近的體重波動、飲食記錄動態調整方案,既專業又省錢。"

去一次營養科,
再也沒有身材焦慮了

打工人去一趟營養科,往往會有一種被重新養一次的感覺。
人們通常會預設,吃飯就和上廁所一樣,是種與生俱來不需要學習的本能。但醫生會像是對待孩子一樣,手把手教你該怎麼吃飯。
從一口飯到底該咀嚼多少下,到每日膳食結構搭配,都會耐心詳細講解。甚至門診還會定製一批精確標註了克重的食物模型,幫助你日常進餐時估重。
"去過營養科後才發現,你會突然重新認識到,自己與食物的關係是多麼複雜而微妙。原來我們大多數人,連'吃'這件事都沒做對。"
一些因為備婚或是即將參見年會,而需要緊急瘦身的人,也會把營養科當作救命稻草。"你去健身房,教練巴不得你多報幾節課。唯獨營養科的醫生,是真心希望你可以儘快瘦下來。"

因為醫生比誰都清楚,肥胖在短期內可能不太影響健康。但長期下去,就可能引發血脂異常、胰島素抵抗,甚至帶來心血管疾病或代謝綜合徵,對身體造成不可逆的傷害。
打工人在營養科調理了一段時間後,最終會悟到,養生的奧義不在於早睡早起或是吃什麼營養品,而是學會對自己好一點。
“如果你瘦得快,醫生會鼓勵你繼續堅持。如果進展慢,也會安慰你這樣的節奏更健康,對你的精神狀態更好。他們不會像教練一樣監督你,而是會像養小孩一樣,幫你重塑一套健康的生活方式。”
而那些打卡營養科的打工人,內心也會產一種安定感。“格局開啟,營養科的醫生其實和家人沒有區別,主打一個全方位關心你的衣食住行,幫你消解身體和精神上的焦慮。重新養自己一次的養,指的就是營養科的養。”


文章經授權轉載自三聯生活實驗室(ID:LIFELAB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