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跑全球機器人競賽!中國的兩大制勝法寶:成本+供應鏈

一場關乎全球製造業未來的變革正在悄然上演——這場變革的核心,是通用機器人技術的崛起。
然而,在這場競賽中,美國及西方世界似乎正逐漸落後,中國則有望領跑。
美國知名半導體研究機構SemiAnalysis最新發布的深度報告《America Is Missing The New Labor Economy – Robotics Part 1》揭示,自動化和機器人技術正經歷一場革命,有望推動製造業及其它關鍵行業實現全面自動化,而目前,似乎只有中國具備抓住這一歷史機遇的條件。
報告指出,中國的製造業能力在不斷增強,機器人技術也在迅速崛起,打了西方一個“措手不及”:韓國和日本的出生率危機正在扼殺其製造能力,歐洲工業部門正被中國蠶食,而美國則專注於其他市場並採購廉價的海外產品。

大疆擊敗GoPro:成本和供應鏈的雙重“殺招”

報告首先關注了成本問題,舉例稱,同等規格下,如果要在美國製造一個機械臂,其成本將是在中國製造的2.2倍。
究其根本,即使是“美國製造”的零部件,也高度依賴中國製造的部件和材料,並且缺乏可行的、可擴充套件的替代方案。
報告以大疆和Gopro的競爭為例,強調了中國製造業在供應鏈上的優勢。
報告指出,大疆的成功秘訣在於其位於深圳的地理優勢,因為深圳擁有完善的電子產業供應鏈,大疆可以在數小時內獲得所需的任何零部件,實現快速迭代。
相比之下,GoPro的製造基地分散在中國、馬來西亞和日本,每次迭代都需要數週時間。這種時間的差距,使得GoPro在產品效能和成本上都無法與大疆抗衡。
2016年,大疆無人機在憑藉著更低的售價(999美元)和更長的電池續航擊敗了售價1099美元的GoPro後,依靠強大的生產能力和激進的定價策略,迅速“攻城略地”,瘋狂蠶食西方市場。
目前,大疆佔據全球商用無人機市場80%以上的份額,在美國消費市場的份額更是高達90%,已把GoPro遠遠甩在身後。

受益於製造業優勢,中國在機器人領域佔據先機

長期以來,中國企業憑藉成本和供應鏈優勢,在電池、太陽能、電動汽車等多個戰略性產業中展現出強大的競爭力。如今,也有望把大疆的成功“複製”到通用機器人領域。
報告解釋稱,在機器人領域,製造業的主導地位至關重要,因為要造出一個功能齊全的機器人,需要無數次地微調、重造,沒有製造能力相當於赤手空拳上戰場。
目前來看,機器人的硬體元件市場由少數幾家關鍵廠商主導,而美國在許多領域明顯缺席。而進入這一領域所需的工業能力——大批次、高質量、低成本——主要集中在中國。
報告資料顯示,中國的工業基礎在GDP中所佔份額是美國的三倍,幾乎可以說在各個方面都“完勝”美國。
舉例來說,現代電機通常使用永磁體來提高效率,而製造永磁體所需的稀土元素幾乎完全由中國主導,佔據了90%的市場份額。此外,全球約80%的電池由中國公司供應,生產成本比北美和歐洲低了三分之一左右。
近年來,中國在機器人領域的崛起速度令人矚目。2024年,中國的機器人安裝量超過了美、德、日三國的總和。
目前,中國機器人產業的本土化程序正在加速。報告顯示,中國本土企業在全球最大機器人市場的份額已接近50%,遠高於2020年的30%,並且本土製造商不僅在低端市場與西方巨頭平分秋色,更已經開始進軍高階市場。

通用機器人技術的終極目標:機器人造機器人

機器人技術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工程問題,其目標是製造出能夠以與人類相同或更低的成本,完成一項或多項人類工作的機器。這需要將硬體系統與軟體層相結合,並透過反覆迭代實現二者的完美同步。
然而,傳統機器人技術一直面臨著剛性、脆弱、環境適應性差等問題。這導致機器人只能在預先定義的環境中執行靜態任務,任何微小的變化都可能導致其無法正常工作。
報告指出,通用機器人技術的出現,有望打破這些瓶頸,因其可以在任何環境中執行任何任務,取代人類在工業生產中的作用。這不僅將極大地提高生產效率,還將解決勞動力短缺、提高醫療效率、增強手術精度等問題。
儘管目前大多數機器人仍然需要在結構化環境中執行靜態任務,但中國已經在這一領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
報告舉例稱,小米的“熄燈工廠”就是一個典型案例,該工廠可以24小時不間斷生產智慧手機,每秒生產一臺,無需任何人工參與;中國廣東的KUKA工廠實現了機器人制造機器人,並計劃將生產時間從每半小時一臺縮短到每分鐘一臺。
伴隨著通用機器人技術的崛起,這種效應有望迎來“指數級”放大,涵蓋紡織品、電子產品、消費品等多個產業——機器人制造機器人,成本不斷降低,質量不斷提高,形成一個自我強化的“生產飛輪”。
⭐星標華爾街見聞,好內容不錯過
本文不構成個人投資建議,不代表平臺觀點,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請獨立判斷和決策。
覺得好看,請點“在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