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但你不懂

本文是圓方的第1219篇原創
(點選標題下方小耳機標誌可收聽音訊)
01
今天早上直播的時候,和小夥伴們一起把《貪婪的多巴胺》這本書讀完了。
在這本書的最後一章中,作者意味深長的說了這樣一段話:
我們的多巴胺迴路使我們成為人類,正是它們賦予了我們這個物種特殊的力量。
我們思考,我們計劃,我們想象,我們將思維提升到抽象層面,去思考真理、正義和美這些概念。在這些迴路中,我們超越了所有空間和時間的障礙。由於我們有能力主宰周圍的世界,我們在最惡劣的環境中,甚至在外太空也能茁壯成長。
但同樣是這些迴路,也會引導我們走上一條更黑暗的道路,一條上癮、背叛和痛苦的道路。
讀完這句話的時候,圓方突然心有所感,弄明白了一個困擾自己很久的一個問題。
“知道”和“懂得”到底有什麼不同?
02
“知道”和“懂得”到底有什麼不同?很早圓方就思考過這個問題。
前兩年流行“為什麼懂得這麼多的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這句話,說的其實就是“知道”和“懂得”的不同。
今年過年的時候,圓方寫了一個小專欄,2025,你“想”怎麼賺錢?裡面就說過一句話:
自己知道≠自己懂得
自己懂得≠別人知道
別人知道≠別人懂得
那個時候,我認為知道和懂得的區別,在於有沒有真的“想”清楚,因為“想”清楚之後就可以付諸行動。
不過在那篇文章中,圓方還是沒有給“知道”和“懂得”下一個根本的定義。不過今天在讀《貪婪的多巴胺》的時候,突然就悟到了。
所謂“知道”大多數時候是停留在知識,和認知連結。
所謂“懂得”大多數時候是內化為感覺,和激素繫結。
真正控制我們,“馴化”我們的從來不是腦中的道理,而是身體裡翻湧的激素潮汐。
"知道"是冷冰冰的認知地圖,"懂得"卻是滾燙的生理烙印。
下面三個切膚之痛的例子會告訴你:當多巴胺、皮質醇這些化學物質在血管裡奔騰時,所有"應該知道"的道理都會瞬間蒸發。
03
我們都看過心理學文章,背誦過"童年創傷要勇敢面對"的箴言。
可當我們真正遭遇過父母打壓式教育,那些知識就像紙糊的盾牌。
你身邊有沒有這樣的“朋友”,在職場彙報時總下意識佝僂著背,明明"知道"自己能力足夠,喉嚨卻像被無形的手扼住——這是皮質醇在作祟。
童年每次開口都招致訓斥的記憶,讓壓力激素變成身體的本能反應。
理性知道"該自信",可身體早被馴化成預警模式:只要站在人群前,手心冷汗和胃部抽搐就在尖叫"危險"。
解藥?唯有當足夠多的正向反饋催生內啡肽,讓神經重塑出安全通路。知識救不了人,懂得要拿新激素覆蓋舊傷疤。
04
多少情感博主教人“放下過去迎接新感情",圓方自己都能寫十篇攻略。
但你身邊有沒有這樣的“朋友”,被前任傷害和辜負三次的ta,現在即便遇到優質物件卻渾身緊繃。
約會的燭光晚餐上,明明氛圍完美,卻會突然推開對方遞來的紅酒——多巴胺在此刻化作毒藥。曾經熱戀時洶湧的快樂激素,現在成了背叛的報警器。
大腦知道"這是個好人",可身體早被訓練出防禦機制:當對方靠近,腎上腺素就飆升,心跳如戰鼓般警告"快逃"。
而想要治癒,不是聽懂道理,而是等著新的血清素慢慢縫合破裂的依戀系統,讓身體的警報器真正靜音。
05
炒股課教過一百遍"及時止損",但真金白銀滾入市場時,生理反應才是終極操盤手。
你身邊有沒有這樣的“朋友”,賬戶縮水30%時,明明所有指標都亮紅燈"該拋",手指卻死死黏在滑鼠上。
貪念撬動多巴胺製造幻覺:"反彈馬上來",而恐懼又讓皮質醇焚燒理智。
更諷刺的是,當市場觸底該加倉時,身體卻陷入僵直狀態——過往虧損的記憶啟用大腦的威脅中心,像被凍在冰窟裡動彈不得。
知識?那會兒K線圖在眼前糊成馬賽克,血管裡奔流的激素早劫持了決策權。直到你被市場反覆鞭笞到本能反應重組,才算真“懂得"敬畏市場。
06
看明白了嗎?
當書上說“多巴胺帶來黑暗之路",指的就是這些刻進身體的生化劇本。
知道減肥該運動,可皮質醇讓你在健身房門口心慌掉頭;
知道熬夜傷身,可刷手機時多巴胺的浪湧碾碎健康常識。
我們在真實世界的成長從不在認知層發生,而是當某天面臨誘惑時,你突然發現激素的潮水開始流向理性堤岸——那一刻的生理性頓悟,才配叫真正的"懂得"。
所以,你要學會馴服自己體內的“激素”麼?
可以現在點選下方連結買一本,送給朋友,又或者是那個你覺得需要“改變”的自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