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英本申請太捲了。上月牛津劍橋放榜時,就聽說好幾個A-Level拿4A*牛劍苗子,今年一腳踏空,要麼沒拿到面邀,要麼止步最後。
臥底媽媽群才知道,現在無論是牛劍還是G5,都不止是A-level娃在卷。IB、AP娃,甚至體制內尖子生也在混戰。
多誇張呢?
社交平臺上有牛娃同時拿到杜克和牛津的offer,卻不知該怎麼選。還有孩子手握13門AP全5分,申請美本T30學校,ED全被defer,卻拿到UCL錄取。

如今,有遠見的家庭都學會“不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也讓英本賽道變成混戰聚集地。
英美雙申這麼容易?孩子一直走英式體系,會被踩踏嗎?我們採訪了今年“雙申”的悠悠同學,以及熟諳英本美本雙體系的淵學通王老師。
從親歷者眼中,我們看到一版更真實的英美雙申“現形記”。

為什麼頂尖學霸開始“用腳投票”?
悠悠到11年級才決定走英美雙申,她選的是一條更難走的路——從A-level體系,向美國大學發起衝擊。
最忙的時候,“每天睜眼就是SAT模考和A-Level大考,凌晨兩點還在改文書,感覺自己像個機器。”她不敢掉以輕心,賽道太擠,一不留神就兩手皆空。
賽道另一邊,從美本體系湧進的人更多。


“的確有一批申請美國的孩子,擠到英國賽道里來。”

曾在美本機構深耕的王老師從兩三年前就看到這一風向。
起初是因為疫情後,美國政治環境改變,對亞裔越來越不友好,不少爸媽心生顧慮。
這兩年,雙軌選擇的原因則更多:美國大學學費衝破9萬美元大關,四年費用算下來,不如去英國讀三年來得划算。
更別說現在資訊差越來越小,尤其在IB體系苦苦掙扎,但偏科尤為厲害的“跛腿學霸”,越來越懂得揚長避短。
英國成為“戰略緩衝”的最佳選擇。
可怕的是,參賽選手還不止這一批。一小撮體制內牛娃也想試試「雙軌平衡木」,尤其是競賽生。
以牛劍申請為例,體制內競賽生的基本打法大多是這樣:高二寒假開始準備A-level理科四門,5-6月完成實考,如果申請數學專業,提前考完STEP,高三申請時就能憑藉實考成績和STEP獲得面試資。
只要語言不拉垮,運氣的東風就會徐徐吹來。
社交平臺上還有更為誇張的例子。有網友爆料,已在國內985上大一牛娃,也在重申牛劍,難怪整個申請季捲到魔幻。

英國大學怎麼就這麼香?深耕英美留學近5年,王老師觀察到兩點致命吸引力:


以悠悠為例,她初中就讀於體制內學校,因偏科而轉軌。得益於體制內基礎打得牢,A-level課程對她而言難度並不大。
相反,申請美國大學才令她頭痛,她需要考SAT,還要準備大量活動和文書,壓力巨大。
於是奔著分散風險的目的,很多像悠悠這樣的孩子在混戰中浮潛——邊崩潰,邊熬著。

英國名校,想放水很難
都說英國高等教育「水」,但從申請池的「大浪」來看,想放水都難。
王老師分享了兩個對比鮮明的資料:
· 疫情前,在美國讀本科的中國學生人數高峰時達到近15萬人,而現在只有不到9萬人,降幅明顯;
· 與此同時,英國本科申請人數卻大幅增長,從2014年的12000多人,直接在2023年飆升至33000多人,暴漲近180%。
在本科申請上,尤其是牛劍和G5學校,想輕鬆入學已絕非易事。
"英國本科早已不是'隨便考個A就能申'的時代。" 王老師評價道。
來看看幾所頭部學校的要求:
牛津大學
AAA是牛津最低A-level標準,但47%被錄取的學生達到3A*,數學專業面試透過率約18%。
LSE倫敦政經
今年三個熱門專業(資料科學、精算學、數學統計與商業)要求,直接從AAA上調至A*AA,尤其是對數學要求,由原來A直接提高到A*。
UCL倫敦大學學院
那些迷信申請英國水校可以保底的孩子,可能在激烈競爭裡被踩成炮灰。

即便是賽道里跑在最前的尖子生,也不敢掉以輕心。
去年,淵學通有一位天才型選手Jerry,15歲就拿下了牛津數學系的offer。但當他覆盤申請季經歷時,他坦言自己差點被雅思逼瘋——學校官方在他備考時,突然將語言成績要求從7分提到7.5分。
除此之外,他不僅要在A-Level考試中取得數學、高數、物理 A*A*A的優異成績,還需要參加 MAT和STEP等難度較高的筆試。
其中,STEP比MAT更具挑戰性,對知識的遷移應用能力要求極高,他提前五、六個月就開始準備,最終才取得了STEP 2/3 均為S的好成績。
牛津面試就更不用提了。面試一上來,Jerry就被考官「逼著」做題。如果不是他同期備考另外三場考試,前期鋪墊了高強度訓練,面試時答題思路不會那麼順暢。
稍有卡殼,結局可能在分分鐘改變。

這樣高壓高強度,再加上美國大學申請,僅僅是時間管理,就能把人磨成“絞肉機”。
如果規劃得早,那麼還能爭取一些先發優勢。我們假設一位在IB體系上10年級的理科生,如果想要兩手抓,一邊衝擊康奈爾,一邊拿G5保底,那麼他的時間規劃可能是這樣的:
10年級下學期

11年級上學期

11年級下學期

11年級暑假
-參加康奈爾/Cornell Tech夏校等高含金量夏校或牛劍G5集訓營專案

12年級申請季
這樣儘管IB難度高,但尚且能平衡。如果到11年級才臨時決定申請英國,孩子的時間表立馬變得密不透風:
11年級上學期

11年級下學期

11年級暑假

12年級申請季

“英本申請核心關注學術,而美本側重學術、語言標準化、活動以及個人綜合能力等全面審查。這意味著英美雙申的學生需要同時滿足兩種不同的申請要求,時間和精力的分配成為巨大難題。”王老師評論道。
這還不是挑戰的全部。英本申請本身難度就決定了孩子在學業規劃、選校和選專業上就需要精準定位,提前鋪墊。
“未來三年,英本申請將呈現兩極化——牛劍更看重學術天賦,而QS前100院校側重‘匹配度’。普娃想突圍,必須早定位、強執行。”
淵學通將在3月8日14:00-18:00
上海波特曼麗思卡爾頓酒店
開啟“海外本科升學內卷”的實戰峰會👇
掃碼預約席位


如何花最少的力氣,“卷”進夢校?
相比前幾年,英本申請想要成功,關鍵點悄然發生了變化。
以Jerry為例,他能在15歲就拿到牛津大學的錄取,並非僅僅依靠天賦。
從小對數學的熱愛讓他擁有強大的內驅力,而他的執行力更是驚人:高一完成A-Level數學、高數、物理3A*,並拿下STEP雙S。
他還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方法論:“放棄功利性競賽,專注筆試真題和學科思維訓練。”
我們發現,越來越多像Jerry這樣的牛娃,其“突圍”重點都在校外發生。
國際學校在應對這些挑戰時顯得力不從心:師資參差不齊,課程設定無法覆蓋申請所需,時間安排難以協調,甚至推薦信也成了“拉扯”的戰場,讓學生在申請季陷入內外交困的境地。
校外的學術加餐、脫產學習成了關鍵。
對於執著某一專業和學校的孩子,他們需要定製化的路徑,去年申請上UCL藥理學的Shine就是一個典型案例。
她對醫學有著執著的追求,但由於本科直接申請醫學難度極大,她權衡後選擇了化學專業作為曲線救國的方式。儘管歷經波折,她最終收穫了UCL藥理學的錄取。
“申請季是一場心理戰,重要的是如何克服挑戰,而不是換一個挑戰。”她的經歷印證了:目標堅定+路徑靈活=逆襲可能。
而對於在校內跟不上的孩子,精準的節奏調整更為重要。
體制內轉軌的Danny,原本成績平平,卻在淵學通的幫助下逆襲曼大房地產專業。他的秘訣是:“老師幫我用郵件和學校積極溝通,將AAB的con降至ABB。”
這種“精準溝通+冷門專業”的策略,為普娃提供了另一種突圍思路。
英本申請成功的關鍵點:
·專業選擇:結合興趣、能力與申請難度,避免盲目衝刺熱門專業。
未來的趨勢將更加多元化。一來,體制內外的界限會逐漸模糊,更多體制內學生將加入留學申請的隊伍。
同時,多國聯申也會成為常態,父母跟孩子在選擇留學方向和路徑時,需要更加謹慎地規劃。
而留學申請早已超越單純的學業比拼,演變為父母和孩子對認知資源的最優配置與戰略思維的終極較量。找到孩子適合的賽道,才能花最少的力氣,實現申請季的「低耗高效」。
淵學通將在3月8日14:00-18:00
上海波特曼麗思卡爾頓酒店
舉辦“國際升學大會”👇
👉
國際升學最新趨勢解讀:
權威嘉賓分享國際教育前沿形勢
👉
多種升學型別學員案例現場訪談:
當季最新普娃申請案例
👉
30+名校導師現場規劃答疑:
英國牛劍G5、美本TOP30、領科、協和、世外等一梯隊國際學校升學諮詢規劃
👇掃碼預約席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