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選👆王耳朵先生👇關注我,加★星標★
2019年1月18日,在臺北一家安養院裡,一位79歲的老人,見到了年近百歲的雙親,喜極而泣。
老人名叫王桐華,他將臉緊緊貼著老父親王道璜的側臉,一個勁兒地叫著“爸爸”,母親劉詠蘭則在一旁淚流滿面。
王桐華和父母日夜期盼的一幕,此刻終於實現了。
1949年,王道璜夫婦因戰亂不得不捨棄老家的一對年幼子女,遠赴臺灣。
原以為,重逢不會太遙遠,未承想這一別,竟是幾十年的骨肉分離。
然而,好不容易等到海峽兩岸可以往來探親時,王道璜和劉詠蘭卻年事已高,無法出遠門,只能依靠輪椅代步、吃流質食物維持生命。

98歲的王道璜和妻子
在生命最後的時光裡,兩位老人唯一的心願就是找到失散多年的兒子王桐華,完成期盼了70年的夙願。
時代的一粒灰,落在個人頭上,就是一座山。
由於歷史原因,王道璜和妻子不能對兒子盡到撫養之責,而兒子王桐華也不能在父母膝下承歡盡孝。
1921年,王道璜出生於湖南寧鄉一個貧窮的小村莊。
14歲那年,國破家亡之際,王道璜穿上軍裝,成為抗日的一分子。
4年後,王道璜回到湖南老家,娶了同齡的同鄉姑娘劉詠蘭,並在1940年迎來了自己的大兒子王桐華,兩年後又迎來了大女兒。
然而,寧靜的日子很快被打破,一紙調令讓王道璜又一次奔赴抗日戰場。
1945年,日本投降,內戰卻開始了。

失去了民心的國民黨節節敗退,最終選擇退往臺灣。
1948年年底,身為國民黨軍人的王道璜接到了前往廈門的調令,為赴臺做準備,他不得不服從命令。
王道璜跟隨部隊先一步到達廈門,讓妻子回老家,把兩個孩子帶到廈門與自己會合。
殊不知,這時的劉詠蘭已經身懷六甲,行動不便。王道璜的母親擔心戰火紛飛,夫妻倆若中途發生意外,兩個孩子也難以保全。
於是,王母執意留下孫子孫女。劉詠蘭拗不過婆婆,只能獨自一人前往廈門。
臨行前,劉詠蘭對王桐華千叮萬囑:“你要照顧好妹妹,等爸爸媽媽回來接你們。”這番話,也成為王桐華孩童時期對母親的唯一記憶。
1949年4月,王道璜夫婦跟隨著國民黨部隊來到了臺灣。

王道璜跟隨部隊前往臺灣
起初,夫妻倆以為來到臺灣只是暫時的,很快就可以重返家鄉一家團聚。
然而,海峽兩岸一直處於軍事對峙狀態,民眾的往來和通訊幾乎完全隔絕,眾多骨肉至親生生分離了幾十年。
眼見回鄉無望,王道璜只能選擇等待。
在臺灣期間,夫妻倆又陸續生下4個子女,一家人的日子算得上優渥,但他們無時無刻不牽掛遠在大陸的一對子女。
傷心之時,他們只能這樣安慰自己:有著奶奶的照料,他們的生活應該不會太苦吧。事實上,兩個孩子所遭受的苦楚,遠超王道璜的想象。
1949年底,王道璜母親因病離世,年幼的王桐華兄妹只能跟著叔叔一起生活。
父母不在身邊,讓兄妹倆成為村裡同齡人欺負的物件,有人甚至嘲笑他們是野孩子。
每當聽到別人喊“爸爸媽媽”時,王桐華和妹妹都會心裡酸楚。他們日夜期盼父母能早日從那個叫“臺灣”的地方回來,一家團聚。

王桐華
隨著時間流逝,王桐華和妹妹漸漸從滿懷希望變成了絕望。在那個連填飽肚子都成問題的時代,他們唯一的念頭,就是活下去。
不幸的是,由於長期營養不良,王桐華的妹妹病倒了。
由於無錢醫治,1965年,妹妹沒能扛過疾病的折磨,在王桐華的懷裡離開了人世。
那一年,她才23歲。
直到離世,妹妹再也沒能等到父母回來。而那一幕,也成為王桐華一生的痛。
妹妹去世後,王桐華再也沒有了牽掛。家境貧寒的他當了別人家的上門女婿。
從此,他把對父母的思念和等待,深深埋在了心底。

02
終於和父母團聚
1980年,已到中年的王桐華和往常一樣正在農田裡幹活。突然,一個親戚給他送來一封信。
正是這封信,讓王桐華的餘生多了一份牽掛,少了一些遺憾。
原來,王道璜並沒有忘記遠在內地的子女。他請求一個在香港九龍的朋友,幫自己寄一封家書到寧鄉給兒子王桐華。
由於王道璜離家多年,王桐華也早已不住在原來的房子裡,導致書信沒辦法送到王桐華手上。
直到一個多月後,王桐華的親戚在郵政局看見了這封家書,才讓他有了與父母團聚的機會。
1987年10月15日,臺灣當局為了順應形勢,調整了兩岸往來的政策,允許部分臺灣居民可以來內地探親,海峽兩岸長達30多年的隔絕狀態被打破。

臺灣民眾用行動證明思鄉之情
由於王道璜年輕時曾擔任過國民黨重要職位,出於各種考慮,他的探親申請沒被批准。
但王道璜沒有就此作罷,經過多方打探和協調,終於被允許可以前往香港。
這個訊息令王道璜欣喜若狂,他立即寫信告訴王桐華,幾個月後他們一家就可以在香港團聚了。
1989年的秋天,王桐華獨自坐上前往深圳的火車,然後再轉車到香港九龍。

與此同時,王道璜夫婦也踏上了從臺灣開往香港的船舶。一路上他們異常激動,一家三口時隔40年,終於要在香港重逢。
當這對老夫妻見到兒子的那一刻,悲喜交加,三個人抱頭痛哭。
一別經年,王桐華已經從少不更事的孩童變成了年近50歲的中年人,而大女兒卻已陰陽相隔,再也不能相見。
只能哀嘆造化弄人。
一週的短暫相聚之後,王道璜夫婦不得不返臺。分別前,劉詠蘭給兒子買了一件軍綠色棉衣,還拿出1000塊錢給他。
此後,兩代人繼續書信往來並保持聯絡。
到了上世紀90年代中期,王桐華突然收不到父母的來信,自己寄去臺灣的書信也沒有任何迴音。
他很焦急,但他沒有條件前往臺灣尋找父母,只能盼星星盼月亮地等著書信早點兒到來。
未曾想,這一等就是30年。王桐華再一次絕望了,他猜測父母可能已經不在人世了。
然而,令王桐華沒想到的是,他的父母在臺灣新北市的一家安養院生活了8年之久。

既然老人都還健在,為什麼沒再聯絡兒子呢?
原來,一家三口在香港分別後,王道璜夫婦連續搬了幾次家,途中不小心把兒子的地址弄丟了,就這樣又失去了聯絡。
時光如梭,上了年紀的王道璜患上阿爾茨海默症,妻子也患了健忘症。他們的子女們都不在臺灣,兩位老人只能被送往安養院,更加沒有能力聯絡王桐華了。
2018年10月,王道璜在臺灣出生的女兒王枋華和兒子從美國回到臺灣看望父母。
當時,王道璜和妻子都已98歲高齡,身體狀況很不好,生命隨時進入倒計時。
為了卻父母的心願,王枋華找到當時在臺灣做義工、致力於為抗戰老兵尋親的王清萍女士,請求她幫忙尋找自己素未謀面的大哥。
王清萍聽了他們的故事後十分感動,並接受了請求。她根據王枋華提供的資訊,求助於湖南寧鄉的有關部門。發動群眾的力量,讓更多人看到王道璜老人的尋親資訊。
讓人沒想到的是,3個小時後,就有人發信息告訴王清萍,已經找到了王桐華。
當王桐華接到王清萍打來的確認身份的電話時,他有點兒不敢相信,自己都快80歲了,年近百歲的父母竟然還活著!
他頓時欣喜若狂,當即向王清萍提出自己想與父母進行視訊通話的請求。
王清萍非常理解他急切的心情,次日便前往老夫妻所在的安養院,幫助一家三口進行線上團聚。

王桐華與母親視訊通話
第二天,王桐華在表弟的幫助下,透過微信影片,終於看到了海峽對岸年邁的雙親,淚水瞬間溼潤了他的眼眶。
手機的那一端,劉詠蘭未語淚先流。她對著手機螢幕大喊:“兒子,桐華,桐華!”

當時的王道璜病情嚴重,但當王清萍問他的大兒子叫什麼名字時,明明誰都不記得的王道璜,卻將“王桐華”3個字脫口而出。
雖然雙方遠隔千里,但現代科技讓他們實現了團聚的願望。
2018年11月,王清萍準備趕往湖南長沙,協助王桐華赴臺探親。
由於年齡較大,加上經濟條件不好,王桐華一度有些為難。
為了不讓幾位老人再留遺憾,王清萍決定傾囊相助。
2019年1月,王清萍自掏腰包幫王桐華購買了長沙至臺北的往返機票,並安排志願者陪同王桐華踏上前往臺灣的航班。

來到臺北的安養院,王桐華看到坐在輪椅上的父親時,他眼含熱淚,貼著父親的臉喊出:“爸爸,我是桐華啊!”
那時的王道璜已經說不出話了,聽到兒子的呼喚後,臉上竟洋溢位幸福的笑容。

劉詠蘭則在旁邊激動地喊道:“這是兒子,兒子來看你了。”
儘管王桐華已是年近80歲的老人,可他仍然像個孩子似的抱著父母,在他們身邊耳語。
劉詠蘭從身上掏出一瓶藥膏遞給王桐華,告訴他哪裡不舒服就擦哪裡,並叮囑他要保護好自己。
一如70年前離開寧鄉時,對兒子的百般叮嚀。
王桐華連連點頭答道:“我聽媽媽的話。”
這句話,讓所有人淚崩。
無論年紀多大,能夠擁有父母的愛,就永遠都是個孩子。

短暫的重逢後,一家人又一次迎來了離別。
劉詠蘭緊緊握著王桐華的手對他說:“不要怨我們,戰爭年代也是不得已。”
當初無奈拋下兒女,是兩位老人一輩子不能治癒的痛。
年過古稀的王桐華何嘗不是如此,但比起痛苦,他更多的是遺憾,沒能陪伴父母更久一點兒。

王桐華和妹妹王枋華
離別之際,王枋華告訴王桐華,6年前,父親王道璜在意識清醒時就立下遺囑,二老名下的財產,也有他的一份。
令人意外的是,王桐華拒絕了遺產繼承。他說:“此生未能盡孝,理應分文不取。”
金錢對他而言,抵不過在父母膝下承歡的日子,他希望用這些錢讓父母親在安養院過得好一些,安享最後的時光。
有生之年能再見長子一面,王道璜和劉詠蘭兩位老人心願已了。

2022年2月,王道璜安詳離世。
老人生前曾將自己的經歷寫成書出版,為的是向子孫後代展示祖國的大好山河,弘揚中華傳統文化。他始終沒有忘記,自己是中國人。自己的故鄉在湖南,一雙子女還在等待著他。
這段跨越海峽的尋親之旅,不僅是一次親情的重逢,更是對和平與親情的深切致敬。
讓我們期待未來,共同創造一個更加和諧的世界。
參考資料:
抗日戰爭紀念網 《追思抗戰老兵王道璜》
環球網 《臺灣98歲老夫妻願望:尋找大陸長子》
書單影片號 《為了見兒子一面,他們等了70年》
-END-
本文來源:本文摘自《婚姻與家庭》雜誌,文:暖春魚,編輯:李津,來源:婚姻與家庭雜誌(ID:hunyinyujiating99)中國家庭幸福生活引領者,專注女性成長與婚姻幸福,探討如何更好地愛自己、愛家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