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T推出新DNA感測器:有望50美分低成本檢測癌症、HIV等多種疾病|MIT創新雷達

作者:Anne Trafton 
編輯:吳海波
MIT創新雷達|掃描前沿趨勢,洞見科創未來
On Campus and Around World
在醫學檢測仍昂貴、依賴實驗室裝置的今天,MIT 的一項新技術讓“用一片塑膠片在家檢測癌症”成為可能。這款成本僅50 美分(約人民幣3.6元)的 DNA 感測器,不僅靈敏精準,還能常溫儲存兩個月,為低資源地區和居家醫療打開了新的可能。
Caption:
由 Ariel Furst 教授團隊開發的電化學感測器,由附著有 DNA 的廉價金箔電極構成,並層壓在一片塑膠薄片上圖片來源:研究團隊提供,MIT News 編輯整理
本文第一作者為 MIT 化學工程系研究生Xingcheng Zhou,專注於生物感測器與低成本分子診斷技術的研究。合作者包括本科生 Jessica Slaughter、2024屆畢業生 Smah Riki 和研究生Chao Chi Kuo,研究論文於 6 月 30 日發表在《ACS Sensors》期刊。
用DNA做“探針”,檢測疾病訊號
這款感測器的核心是一塊覆蓋有 DNA 分子的電極。當感測器檢測到目標病原體(如癌症基因、病毒片段)時,會啟用一個來自 CRISPR 基因編輯系統的酶,使其像“除草機”一樣剪碎附著在電極上的 DNA。這種變化會引起電流訊號的顯著波動,從而完成檢測。
這個過程不僅快速、精準,而且原理與糖尿病血糖儀類似,可藉助簡單的電化學儀器測得訊號。
“一旦檢測酶 Cas12 被啟用,它就像割草機一樣把電極上的 DNA 全剪掉,電訊號也就跟著消失了。” 
 ——MIT 化學工程助理教授、專案負責人 Ariel Furst
創新點:不僅便宜,還耐儲存、能遠端發貨
過去這類電化學感測器的最大問題是DNA 不穩定,容易降解,必須現用現做、嚴格低溫儲存,限制了它們在實際場景中的使用。
此次 MIT 團隊透過引入一種廉價聚合物 —— 聚乙烯醇(PVA),為電極上的 DNA 提供“防護罩”,有效防止氧化損傷,讓感測器即使在高溫下也能儲存長達兩個月,無需冷藏。
這種 PVA 塗層每次成本不足一美分,乾燥後會形成一層薄膜,保護 DNA 不被破壞。
成本僅50美分,還能檢測癌症基因
每個感測器製造成本約為50 美分(約人民幣3.6元),可透過貼在塑膠片上的金箔電極批次生產。
在本次研究中,感測器成功檢測出尿液中的前列腺癌基因 PCA3,證明了其醫療價值。
可適用於尿液、唾液、鼻拭子等多種樣本,未來有望擴充套件到包括 HPV、HIV 在內的多種疾病快檢。
Furst 教授表示:
“我們的目標是開發人人可及的診斷技術,甚至不需要去醫院,也能在家完成檢測。”
MIT學生團隊正推進創業計劃
該技術背後的研究生團隊已成功進入 MIT 校內的創業孵化器專案 delta v,計劃將這項成果推向產業化,開發更完善的產品原型。
隨著儲存壽命大幅延長、運輸冷鏈限制解除,這款感測器將有望被送往世界各地,用於多種疾病的現場快速檢測,尤其適合醫療資源匱乏或環境惡劣地區。
“我們曾經的限制在於感測器必須現場製作,現在我們可以提前生產、常溫運輸,進入更多真正需要的地方。”
 ——Ariel Furst 教授
研究部分由 MIT 科研支援委員會和 MathWorks 獎學金資助
參考資料:https://news.mit.edu/2025/mit-engineers-develop-electrochemical-sensors-cheap-disposable-diagnostics-0701
#MIT創新雷達

MIT新技術讓機器人“透視”遮擋物,實現96%精準還原隱藏物體|MIT創新雷達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