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個五一,你出門了嗎?
全國各地到處都是,人人人人人人。

圖源:小紅書@阿波羅吃菠蘿、@電子小貓
在旅行“特種兵”擠爆景區時,小視身邊很多的“低能量老鼠人”,選擇了宅家不出遊。他們提前囤好了小零食,靠著圖書、電視劇、電影……主打一個休time。

圖源:小紅書@腦袋松鼠飼養員
其實,除了低能量、容易累,很多不出去旅遊的人,還是因為想省錢——
一批自稱“低消費摳搜人”的年輕人,佔領了城市公園的免費草坪,掏出大黃瓜、舊鐵盆、塑膠篷布、尿素袋……
精緻露營退潮,土味野餐登場,他們主打消費降級一降到底。

圖源:抖音@SomeOneLike有ToKnow
曾經的ins風野餐濾鏡,碎了一地。跟著一起降級的,還有對野餐搭子的稱呼。
從以往高檔洋氣的Cindy、Vivian,直接換成了接地氣的“工友”和“沒錢的老閨蜜”。
沒錢了,不裝了。這屆年輕人,在這個五一大大方方地,愛上了 “寒酸野餐”。



寒酸野餐,從尿素袋到鐵皮飯盆
裝備降級後,萬物皆可野餐墊。
社交平臺上,奶茶袋零成本爆改野餐墊的教學指南,應有盡有。

但這得喝多少杯才能湊得齊?
對不愛喝奶茶的人來說,多少還是有點奢侈了。

圖源:小紅書@沙丁魚麵包
所以很多網友,選擇了更純正的“中國風”——翻出了奶奶家的國民復古老花床單。

繼電視和洗衣機的蓋布後,閒置的上世紀喜字大紅毛蓋毯,也找到了新的用武之地。

如果說,以上這些還有點野餐墊的“體面”感。
那三色雨棚布,則是將寒酸野餐徹底帶向“工地風”的開端。

圖源:抖音@Hellooo小貓
尿素袋、豬飼料袋、白砂糖袋……耐磨、抗造、防水,展開就是兩米大通鋪。
物優價廉的它們,也成了這場寒酸野餐大賞中的新“頂流”。

圖源:抖音@嘉祥山水龍城:武
講究點的人,會在尿素袋底下鋪一層草蓆子,主打一個長期主義、重複利用。

圖源:抖音@兩條鹹魚。
更隨意點的,直接拿出小區垃圾桶“必爭之寶”紙殼子,用完還不耽誤別人撿走繼續回收利用。
斷舍離和極致消耗那一套,算是被他們徹底學明白了。

圖源:抖音@清湯掛麵,下同
當然,這場風靡社交網路的“寒酸野餐風”,最引人注目的還是食材。
中式碳水,經濟實惠還抗餓、頂飽。
黃瓜、大蔥、饅頭、老乾媽,不知道的以為打開了什麼抓大鵝之農家灶臺小遊戲。

高階一點的,換成了水果黃瓜,煎餅夾上辣條和鹹菜。
再搭配一點從家帶來的餃子、涼拌菜。

更高階一點的,得整點酒品搭配。
像西餐一樣,不同的菜品要搭配不同的飲品——
硬貨老雪適合配饅頭,滿口都是糧食香;苞米棒子、大白蘿蔔就得來點娃哈哈、蜜雪冰城之類的小甜水,給嘴裡提提味兒。

在餐具這一塊來說,也是主打豐儉由人。
直接上暖水壺的,一定是狠人。

圖源:抖音@啊嘯
塑膠盆,是寒酸風野餐很常見的標配。

圖源:抖音@關你什麼柿
鐵盆加瓷碗,肯定是有點家底兒。

圖源:抖音@屯炮兒東北鐵鍋燉西華店
塑膠袋更加方便,用完即扔。
用一次性筷子代替直接上手抓,是網友們最後的體面和倔強。
野餐中,幾輪八卦下來,八百個人要在此“身敗名裂”。
裝備可以土,快樂必須真。

圖源:抖音@X.X

反精緻,真體驗
曾幾何時,ins風野餐正流行,精緻露營大行其道。
中國人為了出片,無所不用其極,吃了不少苦。
公園裡野餐,要先選出一塊合適的地方(風景要好),扛東西和道具來回要好幾趟。

圖源:小紅書@楊咩咩ISYANG
為了拍照,他們顧不上享受美食,更來不及感受美景。
千篇一律的“網紅”擺拍姿勢、氛圍感……一趟野餐下來,只為了一條唬人的朋友圈。
更別提,在此之前他們要花費很多時間搭配衣服、收拾髮型和妝容。

圖源:小紅書@小青薯
要是決定出發去野外露營,那隻會更累。

圖源:小紅書@momo
因為網友們卷裝備,已經卷到了接近搬家的程度。
但車內空間有限,往往放一個露營墊,後備箱就基本滿了。

如果打算在外過夜,那更是要大包小包預備著。尤其是帶孩子出去,東西多到根本放不下。

圖源:小紅書@jennyzz
苦和累都是小事,關鍵是野餐“刺客們”的價格,一個比一個貴。

圖源:小紅書@嘉興水果市場學源蘋果小葉
玩戶外,如果再講究點服裝搭配,可以說就是一場有錢人的遊戲。

圖源:小紅書@小紅衝呀
洋氣降級到土氣,實用主義暴打消費主義。
人均不到20塊的中國風露營、寒酸風野餐,讓中國人重拾了戶外的快樂。

圖源:小紅書@木木夕
沒有三明治的野餐,中式饅頭也能收穫碳水的幸福感,一樣能和朋友聊到地暗天黑。

圖源:小紅書@阿炳日常
寒酸野餐的流行,讓野餐不再受環境限制,村口地頭隨時隨地都能開啟,家裡有啥就拿點啥,實現真正的零門檻。
同時,寒酸野餐給廣大網友也帶來了無盡造梗的快樂。
“他她嬸子,這晌午又在地裡吃昂?”

網友們帶著各種搞怪圖片,力圖走遍所有寒酸風野餐的評論區——
寫著囍的搪瓷缸,裡面裝著真正的“喜茶”。

忘背的書包,是農藥噴灑箱。

法棍,是幾元一根的現炸油條。

烤全羊,是辣條捆小米椒。

白蘭地,是pdd5塊錢水瓶裝白開水……

有才的網友們,連寒酸風野餐的ootd(今日穿搭)都給搭配出來了,草帽、雨靴、勞保鞋。

頭上還得裹一層頭帕,免得風大吹亂了頭髮。

如果想整點浪漫的,網友們也不在話下。
雞尾酒,必須來一口。

晚上還要一起在尿素袋帳篷裡,看看星星。

“他嬸子,打完這場高爾夫球,我立刻抵達野餐現場。”

在一個個好笑的“窮酸”梗中,精緻好像沒那麼重要了——
年輕時,人們總愛慕虛榮,怕別人覺得自己土窮。實則,越長大才越懂了豐儉由人、簡單樸素的幸福。
沒有羨慕,缺少嫉妒,網友們有的只是真實隨性地享受戶外時光,和對這種體驗的認知。
告別了搬家式過度精緻露營、ins風出片式精緻野餐後,鬆弛的網友們在線上和線下,收穫了無限快樂。

圖源:抖音@都市新聞觀察

野餐的血脈覺醒
其實,寒酸野餐爆火的背後,不僅是一種消費降級的選擇,更是中國人對生活的熱愛與對傳統的延續。
三五好友小聚,在幽深山谷間,將西瓜、葡萄、飲料浸泡在冰涼的泉水裡。

圖源:抖音@INNO
一瞬間,彷彿看到了東晉王羲之《蘭亭集序》裡,曲水流觴的詩酒唱酬的雅緻。
“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絃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

圖源:抖音@.朗朗
自古以來,中國人對山水有著無限的熱愛與親近,更將個人志向寄託于山水。
這種快樂,是唐代白居易《青氈帳二十韻》,圍爐烹茶、賞雪自娛,遠離世俗的隱逸精神。
“遠別關山外,初安庭戶前。影孤明月夜,價重苦寒年。
軟暖圍氈毯,槍摐束管絃。最宜霜後地,偏稱雪中天。
側置低歌座,平鋪小舞筵。閒多揭簾入,醉便擁袍眠。”
也是今人,在露營中對慢生活鬆弛感的領悟。

是李白《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和眾兄弟在大自然中春夜聚會、飲酒賦詩的暢快,感嘆人生短暫、快樂甚少。
“古人秉燭夜遊,良有以也。況陽春召我以煙景,大塊假我以文章。會桃李之芳園,序天倫之樂事。群季俊秀,皆為惠連;吾人詠歌,獨慚康樂。幽賞未已,高談轉清。開瓊筵以坐花,飛羽觴而醉月。不有佳詠,何伸雅懷?如詩不成,罰依金谷酒數。”
也是今人,在沒有天花板的地方,舉杯痛飲、放聲歌唱的解壓與放鬆。

是北宋蘇軾《浣溪沙·細雨斜風作曉寒》裡,借簡樸茶飲與山野時蔬,表達內心向往淡泊生活的豁達心境。
“雪沫乳花浮午盞,蓼茸蒿筍試春盤。人間有味是清歡。”
更是今人,在壓力與焦慮中不開心後,親近大自然後的自我療愈。
時過境遷,什麼都變了,可中國人愛山水之樂的心從沒變過,在大自然中尋找野餐的春日生活情趣未曾停過。


一起,回到最初的美好
窮酸野餐在網際網路如此流行,也更深層次喚起了80、90後,在小時候帶上鍋碗瓢盆去河邊、山坡野炊的溫馨記憶。
以為網友們搞寒酸野餐這一套目的是為了省錢,其實他們是在重啟童年。

網友@阿幸 一段對中式戶外的感受,引發了網友們的集體回憶殺。
戶外活動從不是舶來品、小資生活方式,而是我們從小到大玩的過家家。
中國人的戶外,一直都在。
沒有雪拉碗、克米特椅,家裡的鐵鍋、搪瓷大碗和竹編揹簍,同樣能打造出了中國人獨有山水文化的戶外。

圖源:小紅書@阿幸
那個年代,沒有高階精緻的裝備,也沒有現制可買的涼拌菜、熟食。
一切,都要從頭來,從去河裡摸魚、在現場生火開始。

刀、柴火、鍋碗瓢盆、米菜肉……樣樣都要親自揹著去。

雖然苦、累,但很多人對於做飯的記憶,都是在那時種下的。

比如,用鍋燜米飯,必須要插孔,不然容易做糊。

比如,一起學習如何炒菜,當時學會就會了一生。

春遊的快樂,是大家一起參與的快樂。
長大後,很少能有機會,像兒時那樣無憂無慮地全身心投入野餐。

哪怕野炊結束後要來上一篇作文,現在想來,也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生活不斷變好,露營、野餐也越來越精緻,但人們離小時候的快樂也越來越遠了。
那些快樂和老課本一起,被我們遺忘在了時光的那頭。

或許是時候,重新找回那份快樂了。不妨就從嘗試一次窮酸野餐開始吧!
饅頭配清風,黃瓜沾晨露……或許比記憶中課文裡的半塊黃油麵包更香!



監製:視覺志
編輯:Haruka
影片號:視覺志
點選閱讀原文,看影片號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