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的爆款製造機戴森,為什麼露出「中年疲態」?|反直覺Lab

戴森的故事,要從一款吸塵器說起。
1978 年,31 歲的英國工業設計師詹姆斯·戴森萌生了改進真空吸塵器的想法——當時的吸塵器常因塵袋清理不及時,堵塞氣道,導致吸力不足。在經歷了 5000 多次失敗後,詹姆斯終於在 1983 年,研發出全球第一款無塵袋雙氣旋吸塵器「G-Force」, 這款原型機也被業內認為是自 1908 年第一臺真空吸塵器發明後,真正的技術突破。

但遺憾的是,當時歐洲的吸塵器市場已經被伊萊克斯等品牌牢牢佔據,詹姆斯的新發明沒有得到重視,於是他帶著 G-Force 前往日本。結果這款售價高達 2000 美元的吸塵器在日本大獲成功,併成為當時當地富裕家庭的標誌。
上世紀 90 年代初,詹姆斯帶著從日本淘來的第一桶金,回到英國,創立了戴森公司。憑藉「吸力不減」的吸塵器,無葉風扇和吹風機等創新產品,戴森在全球的業績高速增長。2017 年 4 月,《紐約時報》在一篇文章中將戴森與蘋果類比,稱讚戴森「是極少數有能力維持行業尖端定位、持續從年輕群體中賺取豐厚利潤的品牌」。
不過,這個曾經總能帶來顛覆性新產品的品牌,最近幾年似乎陷入了和蘋果一樣的創新者困境,除了對原有產品進行升級迭代之外,近期釋出的洗地機、吹風直髮器和不久前推出的耳機,都沒有太大的市場反響。戴森的銷售額增速與幾年前相比也大大放緩,不久前還宣佈將裁員 1000 人。
曾憑藉多款創新產品席捲全球的戴森,為什麼陷入了增長困境?
詹姆斯曾承認,戴森實際上是一家「慢公司」, 相比短期市場表現, 更在乎的是新產品能不能發現常用物品上的痛點,以及是否能找到顛覆性的技術解決方案。
比如,戴森吸塵器主要解決吸力不足的問題,吹風機解決的是風量太小和高溫易灼傷問題。這樣的產品思路讓戴森格外注重工程師人才,在全球上萬名員工中,工程師佔到了 1/3。戴森希望透過投資工程師和技術,設計出獨特且有專利壁壘的產品,而這也意味著更長的研發週期。例如捲髮棒的研發週期通常是 6 個月到一年,而戴森在捲髮棒的研發上花了 6 年。
戴森創始人是工業設計師出身,品牌也格外強調工程師文化。|圖源:紐約時報
此外,由於對技術的執念,戴森實行的是「專利先行,業務隨後」的全球統一產品策略,也就是研發出新技術後,先在主要市場大規模專利申請,然後向世界各地的消費者提供相同或高度相似的產品。然而公司專注於技術創新的同時,可能會忽視不同市場的實際需求。
比如,中國消費者並不像西方消費者一樣喜歡使用地毯,所以在中國市場上,人們更需要用洗地產品把地板擦得鋥亮,而不僅僅是單純的吸塵產品。戴森沒有及時洞察這一點。資料顯示,2019 年,中國的洗地機市場規模只有 7000 萬元,到 2022 年已經增長到 105 億元,成為清潔電器第二大細分品類。但戴森直到 2023 年下半年才匆匆推出第一款款乾溼兩用洗地吸塵器,售價 5499 元,高出市面上同類產品一倍。然而,這時的國內洗地機市場已被添可、追覓等國產品牌搶佔先機。
另外,戴森不僅沒有及時響應洗地機市場的競爭,在主力吸塵器市場推出的新品,也大多隻是迭代更新,吹風機更是多年沒有重大升級。這一點上,戴森也的確很像近幾年的蘋果——小步迭代,沒有突破創新。不過,即使蘋果的創新再保守,用了幾年,很多人還是有換新需求,所以每一次蘋果推出新品還是能吸引果粉捧場。相比之下,戴森主打的家電產品不是必需品,面對並不明顯的產品迭代,越來越理性的消費者也很難再產生下單的衝動。
如今驅動戴森增長的任務更多交給個護類產品——吹風機和捲髮棒。自 2016 年吹風機推出以來,戴森憑藉「高速馬達」技術幾乎重新定義了這個產品類別,與此同時,也把這個產品的大眾心理價位從百元左右提升到 3000 元。但這也留下了 100 元至 3000 元的價格空白區間,無數廠商躍躍欲試,越來越多國產「戴森平替」湧現。2020 年國內高速電吹風只有 6 個品牌、16 款機型,到 2023 年,已經有 84 個品牌推出上百款高速電吹風。
根據天貓今年 618 釋出的資料,國產高速吹風機品牌徠芬,在成交榜單上排名第一。徠芬是 2021 年才成立的品牌,其商品交易總額在短短兩年內,從一個億躍升至 30 億元。
國產品牌徠芬推出的吹風機外形酷似戴森。| 圖源:介面
事實上,被貼上「戴森平替」標籤的國產品牌不只徠芬一家,品類也不僅限於高速吹風機,在全球範圍內,一些清潔電器品牌平替戴森的行動更加迅猛。去年「法國黑五」,追覓的一款掃地機在法國電商平臺的銷量超過了戴森。還有報道顯示,戴森 2023 年推出的掃地機器人,在小米等中國品牌的擠壓下,顯得存在感薄弱。

雖然提起戴森,人們通常想到的是家電產品,但實際上,戴森一直主張自己是一家科技公司。
2017 年,戴森宣佈了自己的造車計劃。2018 年,戴森汽車全球團隊的規模一度達到 1.2 萬人,其中工程師和科學家佔一半,研究範疇涵蓋電池化學、電機、人工智慧和儲能等多個方面 。然而幾年下來,已經花費了數億美元的戴森,還是在 2019 年選擇了放棄,公司給出的理由是,找不到商業化頭緒。
戴森全球總部的研發實驗室,主打「尖端黑科技」路線。|圖源:紐約時報
雖然整車產品宣告夭折,不過戴森表示,仍然會在固態電池、感測器、機器人技術和 AI 等方面繼續推進研發。也就是說,這些年來戴森挑戰的是小型家電之外更新更大的領域,當然這也意味著更難出成績。從 2021 年到 2023 年,戴森陸續投入 20 億英鎊(約合 180 多億元人民幣),用於機器人技術和 AI 的基礎研究及產品開發,幾乎是公司全部利潤的一半。
不過,在亞洲品牌向全球推出科技產品的背景下,戴森似乎還是落後了一步。三星電子已經在今年 4 月釋出了配備 AI 的家電新產品。如果戴森還是無法像以前一樣,推出可以驚豔全球的新品,這家曾經靠天才發明吃盡紅利的公司,可能還會被迫進一步裁員。
在《創新者的窘境》一書中,作者克里斯坦森對於創新困境給出的解決方案是,管理者一方面要保證短期內企業的健康執行,同時還要動員足夠多的資源,關注那些最終可能導致企業走下坡路的突破性技術進展。
你覺得戴森可以在這兩方面取得進展嗎?來評論區聊聊吧。

以上內容整理自
聲動活潑旗下播客「聲動早咖啡」
想更深入瞭解戴森
 歡迎點選收聽
原創/「聲動早咖啡」 
編審/東君
編輯Xinghan
排版/Xinghan

設計/Mori
運營/George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