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歲的她植根於法國西北部諾曼底小鎮,用獨特筆觸講述她眼中的法國曆史——安妮·埃爾諾
這位來自法國的女作家用小說和自傳融為一體的作品獲得今年的諾貝爾文學獎,她的作品無所畏懼地挖掘了自己作為工人階級女性的經歷,探索了自20世紀40年代以來自己在法國的生活。
在五十多年來出版的20多本書中,埃爾諾深入探討了社會中因性別和階級分裂而分裂的個人經歷和感受——愛、性、墮胎、羞恥。諾貝爾文學委員會主席安德斯·奧爾森表示,埃爾諾“不害怕面對嚴酷的真相”,因帶著“勇氣和敏銳度”而受到認可。
82歲的安妮·埃爾諾,是諾貝爾文學獎自1901年設立以來第119位獲得該獎項的作家,也是第17位獲得該獎項的女作家、法國曆史上第16位獲得諾貝爾獎文學獎的作家,更是法國第1位獲此殊榮的女作家。
值得一提的是諾貝爾文學獎首次頒發於1901年,第一位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也是來自法國的作家蘇利·普呂多姆。自諾貝爾獎設立至今,法國共有66位諾貝爾獎得主,成為諾貝爾獎得主最多的國家!此外,文學和物理學是法國諾貝爾獎獲得數最多的研究領域,此前法國共有15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12位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埃爾諾對中歐和東歐以及前蘇聯的看法是由她的個人軌跡和經驗塑造的:在20世紀80年代末,她訪問了許多東歐城市,布拉格、布達佩斯、列寧格勒(現在的聖彼得堡)和莫斯科。
在這些城市她被多次邀請參加各種會談和會議,會議上她的發言比任何學者都大膽得多。她並不忌諱她也屬於自己所不容忍的中產階級,並對移民持懷疑態度。她認為法國人民對中歐和東歐非常居高臨下,這一觀點在她的書中—《歲月》可以找到:“我們覺得我們同他們不屬於同一個歐洲”。
同時在埃爾諾的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出她對俄羅斯和東歐的迷戀,她用一種對以西方為中心方式表現出她的迷戀:“‘改革’和‘開放性’這兩個神奇的詞從未停止過讓我們著迷,古拉格和布拉格的坦克被遺忘了,我們對蘇聯的形象改變了,我們注意到與我們自己和整個西方相似的跡象:新聞自由、弗洛伊德、搖滾和牛仔褲、理髮……”
埃爾諾經常宣稱自己是“民族學家”而不是小說作家,受普魯斯特的代表作《追憶似水年華》以及皮埃爾·布迪厄這樣的社會學家的啟發,安妮·埃爾諾有條不紊地在作品中重建過去,並試圖以日記的形式寫出一種“原始”型別的散文,記錄純粹的外部事件。
然而,埃爾諾的語言中還有一個重要的維度,她的寫作總是被一種背叛她所在的社會階層的感覺所籠罩,她說寫作是一種政治行為,它讓我們看到了社會不平等。為此,她將語言比做“一把鋒利的刀”,撕開了想象的面紗,懷著這種強烈而又純潔的揭露真相的野心,她也被視為盧梭的繼承人。
82歲的埃爾諾是法國女權主義的代言人,是法國女權主義運動的象徵之一。從她1981年出版的第一部小說《冰雪奇緣女人》(La Femme Gelée)我們就可以看出埃爾諾一直以一種親女性的方式表達她的女權主義觀點。
埃爾諾在2000年出版的小說《事件》中,詳細講述了她在23歲時法國合法化之前自己非法墮胎的經歷,在巴黎的新聞釋出會上埃爾諾說“我會戰鬥到最後一口氣,這樣女性可以選擇做母親,也可以不做母親,這是一項基本權利”,表現出了她對女權主義發聲的決心。
時隔21年後,2021年由埃爾諾同名作品改編的電影《正發生》講述的正是這個故事。在《正發生》電影海報中,埃爾諾再次為女性發聲,她說“我想真實記錄女人那種無法做主的感覺,我想記錄作為一個沒有自決權的女性的感覺,你們可能無法想象那個非法墮胎的時候,沒有人幫助你,醫生、朋友和家人都沒有提供幫助。這是一種極度孤獨的感覺。就好像在我面前豎起了一堵磚牆,好像法律在對我說:停在那裡,不要往前走了”。
在捍衛女權主義理想半個世紀後,埃爾諾表示:“在我看來,婦女在自由和權力上並不平等”,她強烈捍衛婦女的墮胎和避孕權。同時她還啟發了一些女權主義作家,無論在法國還是在國外,她的追隨者數量日漸增長。
對此,她感嘆道:“你會說我們正在經歷文學經典的某種轉變嗎?我希望如此,我相信人們願意聽這些聲音,也就是說,人們願意傾聽女性對世界的經驗和願景。在法國,我們正在目睹宏偉文學理念的轉變,大文學必須高度複雜和美麗,我相信文學的構思方式正在向好的方向發生變化。”
法國總統馬克龍對她的寫作給予了高度評價:“安妮·埃爾諾50年來一直在寫一部關於我們國家集體和親密記憶的小說。她的聲音是女性的自由,也是本世紀被遺忘的聲音。”有趣的是,埃爾諾卻一直對他毫不領情。作為左翼社會正義事業的支持者,她蔑視馬克龍在銀行業的背景,並表示對他在第一個總統任期內未能推進法國婦女事業而感到失望。
在埃爾諾的作品中,她讓讀者看到了自己在人生的某個時刻經歷的記憶和生活,這些碎片往往給人以很壓抑感覺。法國當代著名的社會學家布迪厄將這些感受描述成“社會階級和等級制度的‘象徵性暴力’和家庭秘事”。
埃爾諾的民族學目光和低調的寫作風格在創作中試圖抵制懷舊——例如在《歲月》中,她在回顧了對集體的渴望後,更突出了“未來更好”的感覺,讓讀者對生活更加充滿期待和希望!
Pictures credited to Google Im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