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爾蓋茨最新公開哈佛文書:申上哈耶普,前首富全靠“演”

本文來源於微信公眾號: 留學全知道
(ID:EduKnow)
作者:卯卯
千禧年最廣為人知的創業故事,莫過於比爾·蓋茨從哈佛大學退學創辦微軟,一度成為世界首富。
不過,退學的“前提”是要被錄取。
少有人關注的是,這位前首富在高中畢業時,一舉拿下了哈佛、耶魯、普林斯頓三所大藤的錄取!
頂級美本的角逐一直激烈,而比爾·蓋茨在回憶中卻自述,自己全靠“演技”就輕鬆拿下這些大學?!
他的故事不僅是一段傳奇,更隱藏了美國頂尖大學招生的邏輯——大學申請中,“做真實的自我”或許並非答案。
01
幾十年前,他就悟到了申請精髓
1973年,17歲的比爾·蓋茨向哈佛、耶魯和普林斯頓三所藤校遞交了申請。
在他最新出版的回憶錄《原始碼:我的開始》(Source Code: My Beginnings)中,他坦言自己將每次申請都視為一場“表演”——透過變換申請中的人設和興趣,精準迎合不同學校的偏好。
在申請普林斯頓時,蓋茨化身成為“軟體工程屆的未來之星”,強調自己的程式設計經驗和數學天賦。在申請中他寫道:高中時期,他曾為一家科技公司編寫工資單程式,數學成績更是全優。這些硬核背景與普林斯頓對理工科人才的青睞不謀而合。
然而到申請耶魯時,蓋茨搖身一變成了“未來的政治家”。他提到自己在國會擔任侍從的經歷,並寫道:“如果計算機無法流行起來,從政將是我的後備計劃。”這一策略直擊耶魯對公共事務領域人才的偏好。
哈佛的申請則更加微妙。儘管他大談計算機背景(“不超過600字”),卻在文末筆鋒一轉,寫道:“我並不打算繼續專注於這個領域。現在我最感興趣的是商業或法律。”
這種矛盾感並非偶然,而是他申請策略中精心設計的一環——哈佛向來偏愛“全面發展的矛盾體”,既能深耕專業,又具備跨界野心。
圖源:unsplash
蓋茨的“表演”當然不是虛構和造假,而是基於真實經歷的策略性放大,面對不同的物件釋放自己的不同面。
這種靈活切換的能力,讓他成功駕馭了不同學校的招生邏輯。
在見過無數申請成功和失敗的案例後,我們摸索出這三個學校的風格調性,也的確與蓋茨17歲時把握到的類似。
關於哈佛招生,經常被提到的四個字是“改變世界”。這所頂尖大學想要的並不只是紙面優秀,更要錄取者們展現出改變世界的潛力。
哈佛似乎還非常青睞在多個領域呈現出“矛盾性興趣”的候選者。比如蓋茨一邊展示自己計算機方面的背景,一邊又說自己更感興趣的是商業和法律;另一位哈佛名人扎克伯格則同時學習心理學和計算機科學兩大跨界專業。“跨界潛力”被哈佛視為領導力的基石。
圖源:unsplash
耶魯大學則視公共使命高於一切,從其校訓“光明與真理”(Lux et Veritas)中便可窺見一斑。
耶魯對公共服務經歷極為看重,在錄取者中,很多都擁有政治實習或NGO背景。
普林斯頓則是藤校中的“學術苦行僧”,極為重視學術方面的深度。前美國第一夫人米歇爾·奧巴馬曾笑談:“在普林斯頓,你唯一需要警惕的,就是學習。”
蓋茨還提到,自己直接選擇放棄了麻省理工學院的面試,他說自己不想成為“被其他數學呆子包圍的數學呆子”。
雖然這話有些刻板印象,但麻省理工學院的確以“怪咖天堂”聞名——錄取者中不乏程式設計競賽冠軍、機器人發燒友,甚至“用斐波那契數列寫情書”的怪才。
02
不同大學的偏愛風格,大相徑庭
美國頂尖大學的招生偏好常被戲稱為“玄學”,但若細究其歷史與文化,便能發現隱藏的規律。
除了以上提到的四所大學外,我們還梳理了其他一些名校的偏好風格。
斯坦福大學,喜歡冒險家與“改變遊戲規則的人”,欣賞擁有創新精神、跨界行動力、坦然面對失敗的人才。
斯坦福的校訓“自由之風勁吹”( Die Luft der Freiheit weht)彰顯了其對冒險精神的推崇,斯坦福畢業生中創業的比例也尤其高。
圖源:unsplash
美國最大的創業資料庫Crunchbase曾釋出報告,統計了2022-2023年間,那些融資超過100萬美元的美國初創公司的創始人的畢業學校。結果顯示,斯坦福大學的畢業生以472人的數量位居榜首,展現出驚人的創業實力。
芝加哥大學偏好那些思想反叛者與“問題製造機”,重視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學術好奇心、和對非常規問題的痴迷。
芝大有一個非官方的民間校訓:“讓快樂去死的地方。”(Where fun comes to die),是美國眾多大學中學術訓練最嚴酷的學校之一,學生們要面臨超大的閱讀量挑戰。
同為理工學院的加州理工學院(Caltech),和MIT一樣極為重視學生的科研深度、數學天賦以及對單一領域的偏執投入。
用一句話概括賓夕法尼亞大學(UPenn)的理想學生,則是“實用主義野心家”。賓大偏好學生擁有商業嗅覺、資源整合能力、明確的職業規劃。
UPenn沃頓商學院的光環也深刻影響著整所學校的招生風格。該校青睞“能將知識轉化為行動”的學生,尤其是那些展現“提前規劃人生”特質的申請者。
很典型的一個案例就是,埃隆·馬斯克在轉學至UPenn前,已詳細思考和分析了“網際網路、清潔能源、太空探索”三大領域的商業化路徑。
圖源:unsplash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HU)作為醫療先鋒與“資料控”,則喜歡那些有醫學/科研熱情、資料分析能力、社會責任感的學生。
JHU以醫學和公共衛生領域獨步全球,其招生邏輯強呼叫資料驅動社會變革。
杜克大學看重的特質為領導力、團隊協作能力、對校園文化的狂熱認同。
從杜克大學對體育運動近乎瘋狂的執著中便可看出這些偏好。全校共有27支運動隊代表杜克大學參加國家大學體育協會第一級別的各項賽事,其中又以籃球最為出名。
以全美頂尖的體育文化著稱,杜克招生尤其注重“能否為社群注入活力”。
哥倫比亞大學培養全球公民與“紐約客”,重視學生的國際視野、文化包容性、對城市問題的關注。
哥大身處紐約曼哈頓,其核心課程強調西方文明經典,但招生時更看重學生如何將經典理論與現實問題結合。
每所頂尖大學都是一套獨特的生態系統,其招生偏好本質上是校園文化與價值觀的投射。
總結下來,那些理工強校,如Caltech、MIT,痴迷於“解決人類終極問題”的偏執天才。
而文理殿堂,如芝大、哈佛,傾心於跨界矛盾體與思想革新者。
職業導向型的大學,如UPenn、斯坦福,喜歡培養提前規劃人生的野心家。
而社群驅動型大學,如杜克、JHU,喜歡的學生要既能單兵作戰、又能作為啟用團隊的領袖。
03
從選對學校開始,走準申請第一步
如果說美本申請中最艱苦卓絕的部分在於學術成績和活動專案多手抓,那麼找對適合自己的大學和專業,無疑能讓這一過程事半功倍。
申請者需要像人類學家一樣,透過校史、課程設定、校友成就甚至校園傳說,挖掘出與自身特質共振的“頻率”。
畢竟,在這場頂尖學府的博弈中,最成功的“表演”從不是模仿他人,而是將自己的故事講進學校的靈魂裡。
每所大學都有獨特的“性格”。正如我們前文總結的名校偏好,透過校友訪談、招生官演講甚至校報文章,可以捕捉到這些隱形訊號。
問問自己,你的核心優勢是什麼?再進行反向匹配。
心理學中的“自我一致性理論”指出,當個人目標與環境匹配時,成功機率最高。若你擅長科研,普林斯頓或加州理工可能比哈佛更適合;若熱衷社會運動,哥倫比亞或耶魯或許更匹配。
圖源:unsplash
還要警惕“排名陷阱”。中國留學家庭不少在選校時都很依賴排名,但最終許多學生又因文化不適應或專業錯配而陷入焦慮。
排名反映的是平均值,而不是個體的最優解。
比爾·蓋茨的“表演”並非鼓勵造假,而是啟示了申請者們:頂級大學的申請是一場關於“自我呈現”的戰略遊戲。
你可以在真實經歷中挖掘多面性。不需要虛構故事,但可以從不同角度詮釋自己。
一次社群服務可以體現領導力(哈佛)、公共精神(耶魯)或資料分析能力(MIT)。
要像偵探一樣研究學校,分析目標院校的課程設定、教授研究方向、校友成就,甚至校園傳說。這些細節能幫你找到與學校的“共鳴點”。
還要永遠保留Plan B思維。蓋茨提到自己的“後備計劃”是從政,對於你來說,可能是雙專業、輔修或跨校合作。美國大學崇尚“彈性成長”,不必將人生押注於單一選擇。
從申上三所藤校,到從哈佛退學創業,從蓋茨身上我們能看到的是:學校的光環從不是終點。
他雖被哈佛錄取,卻因發現“計算機與商業結合”的機遇而毅然退學。正如葉芝曾說:“教育不是注滿一桶水,而是點燃一把火。”
大學是一張安全網,但有些人天生喜歡高空走鋼絲。在大學教育的豐富性和廣度中,點燃自己的一把火,找到屬於自己的鋼絲,或許比那張網本身更重要。
更多留學教育資訊點選關注FindingSchool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