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亞當(Ken Adam)的美術設計無疑是斯坦利·庫布里克1962年黑白片《奇愛博士》的靈魂所在。
特別是他專門設計的作戰室,那尖銳的、充滿攻擊性的三角幾何形狀,散發出冷戰時期的威脅感。這個空間一部分是混凝土防空洞的冷硬、一部分是詭譎的橢圓形光環、還有一部分是動態展示核轟炸機航線的世界地圖,外加"三分偏執妄想"。

在彙集其職業生涯經典作品的The Ken Adam Archive中,可以窺見亞當的美術設計風格,手稿洋溢著表現主義的明暗對比技法。
它如此深入人心,以至於成為人們對策劃全球戰爭的地下中樞的終極想象。據說1981年,新當選的美國總統羅納德·里根在參謀長陪同下參觀五角大樓時,曾經發問:“作戰室在哪裡?”隨行人員回答:"總統先生,並沒有作戰室。”

電影《奇愛博士》中的作戰室
斯坦利·庫布里克的《奇愛博士》成為影視經典,肯·亞當功不可沒。
這位43歲的前二戰飛行員轉行美術指導時,已參與過《賓虛》《惡魔之夜》及007首作之《諾博士》。《諾博士》中那些銳角構造的室內設計引起庫布里克注意,隨即邀請亞當加盟《奇愛博士》。
亞當接到的任務是虛構五角大樓地下作戰室——這個現實中不存在的空間必須逼真得像軍事設施。庫布里克堅持要求傾斜天花板,認為三角結構更能抵禦核爆衝擊波。曾受建築訓練的亞當將這個構想發揮到極致,拿出的設計讓“片場暴君”一次過稿,他回憶:"庫布里克將這座混凝土風格的野蠻主義地堡視為巨型炸彈的隱喻,當場拍板透過。"電影中,手持攝影拍攝的戰場鏡頭與科幻感十足的冷調室內固定鏡頭交替出現,庫布里克對強烈光影、現實主義與荒誕主義的碰撞,營造出貫穿全片的窒息感,並進一步揭示出世界瀕臨毀滅邊緣的真相——可能並非源於獨裁者的野心,而是一群偏執、自大且無能的政客與將領在操控。

電影拍攝現場
即便今日看來,亞當設計的作戰室仍充滿未來感。他可能參考過1952年聯合國安理會的半圓形會場,但更多的是天馬行空的想象:巨大的、傾斜的、天花板,鋪陳著發光的世界地圖牆,需要16公里電纜供電;22英尺寬的圓桌居於漆黑地板上方,被懸吊著的巨型光環籠罩,每個人頭頂上熾烈的燈光讓一切充滿了戲劇感;桌上還鋪著綠色呢絨布,讓人想起撲克牌局,庫布里克要求借此傳遞"將軍們把世界當籌碼玩弄"的意象。這個搭建在12000平方英尺攝影棚裡的“作戰室”動用了150名工人,亞當透露:"上千盞燈泡炙烤著地圖,我們不得不加裝空調防止起泡。"

肯·亞當
這一切塑造了所謂的“冷戰美學”,而亞當本人的早年經歷或許可以供我們一窺“冷戰美學”的源流:肯·亞當1921年出生於柏林的一箇中上層猶太家庭,原名克勞斯·雨果·喬治·弗裡茨·亞當(Klaus Hugo George Fritz Adam),父親曾是普魯士騎兵軍官,還在一戰中榮獲過多枚勳章。隨著30年代納粹上臺,他和家人陸續逃離並最終在英國定居。他曾在聖保羅學校就讀,之後在倫敦大學學院巴特萊特建築學院上夜校(那裡當時是繁瑣的美術古典主義溫床),而白天則從事建築繪圖員的工作,二戰爆發時,亞當還在設計防空洞,直至後來加入英國皇家空軍走上戰場,和弟弟成為當時皇家空軍中僅有的三名德國出生的飛行員之二(可以想象如果被俘他們的處境)。

肯·亞當的想象力持續影響著電影、電子遊戲、建築及空間站中的反派場景設計,其美學基因甚至滲透到現實的建築史上。
知悉這些背後故事,可以供我們更好地理解《奇愛博士》這部作品。肯·亞當在《奇愛博士》中注入的靈魂,也在舞臺版中被舞美設計Hildegard Bechtler很好地繼承了,更有一些在現實空間無法使用蒙太奇手法時獨具匠心的處理方式。現在,一個充滿了戲劇性的癲狂的作戰室在等待著我們——

NTLive版《奇愛博士》近期排期:
7月11日 19:30 廣州蓓蕾劇院
7月12日 14:30 江蘇大劇院
7月27日 19:30 廣州蓓蕾劇院
8月3日 14:30 江蘇大劇院
8月9日 14:30 CHAO藝術中心
7月11日 19:30 廣州蓓蕾劇院
7月12日 14:30 江蘇大劇院
7月27日 19:30 廣州蓓蕾劇院
8月3日 14:30 江蘇大劇院
8月9日 14:30 CHAO藝術中心

大部分場館可在大麥app或小程式購票(搜尋劇目或場館名稱),其他場館可在場館公眾號或小程式購買
“新現場”高畫質放映系列,由北京奧哲維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打造,致力於透過放映的形式向觀眾呈現當今世界舞臺上最優秀的作品。透過與包括英國國家劇院現場、特拉法加發行公司、環球映畫、影院現場、松竹株式會社、百老匯高畫質、法國百代現場、西班牙數字影像在內的多個品牌合作,“新現場”高畫質放映系列目前發行推廣來自英國國家劇院、皇家莎士比亞劇團、皇家歌劇院、莎士比亞環球劇院、莫斯科大劇院、法蘭西喜劇院等多個機構的世界頂級戲劇、歌劇、舞蹈、展覽影像。截至2024年8月,“新現場”放映劇目已達300部,覆蓋北京、上海、廣州、臺北、香港等69地,放映超過11400場,觀影人次超過85萬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