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入千萬學霸竟被藤校全拒!他們創造早申唯二MIT奇蹟後,撕開爬藤失敗四大“刻板印象”…

前不久,一位“天才少年”被美國頂尖大學全聚德的故事引發全網熱議。
這位叫扎克·亞德加里的學生高中GPA4.0,ACT34分(滿分36),在高中創立了一款讓使用者透過上傳食物照片來計算卡路里的APP,年營收已高達3000萬美元,下載量超過100萬次……
這麼亮眼的履歷按理說應該是名校爭搶的物件,但事實上,他被包括哈佛、耶魯、普林斯頓、斯坦福、MIT、賓大、康奈爾、哥大等大學全拒!連弗吉尼亞大學、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這樣的Top30大學也沒有給他發offer。只有邁阿密大學、得克薩斯大學、佐治亞理工這三所大學伸出橄欖枝。
■ 扎克·亞德加里和app介面
這不是孤例,2025申請季,我們見證了大量“頂配牛娃”的集體折戟:SAT1580、18門AP5、GPA滿分的完美履歷,在藤校眼中卻淪為“工業流水線上的標準產品”。這讓很多家長困惑,既然頂配牛娃都得不到美國頂流大學青睞,普通娃究竟還要怎麼爬藤?!
事實上,我們卻看到這樣一群孩子,他們沒有為完美爬藤履歷瘋狂內卷,卻都進入了藤校和Top名校。他們中有:
  • 拒絕模版活動的江浙滬女孩,斬獲賓大、杜克、UCLA、加州伯克利;
  • 內向社恐、無高大上活動、無獎項的平和女生,卻拿下了卡內基梅隆錄取;
  • 沒有硬核科研和競賽,卻拿到哥大offer,還橫掃加州六校的WLSA小姐姐;
  • “戀愛腦”上海男孩,憑藉講述戀愛經歷的文書拿下芝大offer……
他們中有一些不是我們印象中會受到藤校青睞的學生,卻憑藉個性化的申請路徑,拿到了比原來背景更好的結果!而這一切的推手就是魔都小而美的“黑馬製造機”拜雅學會
今年,拜雅就幫助杭州的周同學拿下今年早申請國內兩枚MIT中的一枚,震驚業內!(點選閱讀周同學的MIT申請故事還有哥大、賓大、康奈爾、杜克、芝大、西北大學、萊斯、UCB、UCLA、頂尖文理韋爾斯利、CMU、WashU、Emory、NYU Tisch、港大全獎等錄取。
👇滑動看榜單詳情👇

自創立以來,拜雅屢創奇蹟:
2020年
拜雅的首屆學生就收穫了斯坦福、哥大、芝大、達特茅斯等名校錄取;
2021年
創下當年“上海唯一MIT錄取”的奇蹟,並且斬獲耶魯、芝大、約翰霍普金斯、西北、劍橋等一眾頂尖offer,連續兩年100%學生拿下TOP40英美大學;
2022年
收穫中芯國際6年來首枚耶魯,斬獲兩枚芝大、牛津PPE、西北、韋爾斯利等名校;
2023年
不僅幫助包玉剛學生拿到5年來首枚達特茅斯錄取,喜提6萬美金的獎學金,還有康奈爾、賓大、杜克等一眾藤校&Top10錄取;
2024年
拜雅幫助學生斬獲僅有1%錄取率的密涅瓦大學offer,同時還有西北、哥大、賓大、萊斯等Top學校錄取。
■ 這些奇蹟都出自拜雅小樓
一屆只收約30名學生、且大多數都是國內背景的拜雅,近9成學生能錄取Top30大U! 
而創造這些“爬藤奇蹟”學生們背後的拜雅創始人梁綺涵老師本身也是一名學霸,哈佛大學教育學碩士、芝大人類學博士候選人,擁有10年以上美本申請相關經驗 。
見到梁老師,我其實只有一個核心問題:
為什麼這些放棄爬藤內卷的學生能從激烈的申請季中殺出一條血路,斬獲藤校錄取?
揭秘過程從拜雅今年的4個進入賓大、杜克、哥大、CMU、芝大的學生說起。

👇👇今年他們推出文書工作坊“一日精華版”,向每一位愛寫、愛思考、愛自我探索的同學開放優惠名額!僅限5人,先到先得(10年級及以上),可以掃二維碼聯絡老師報名👇👇

 刻板印象一:
爬藤需要完成某些特定活動
不走尋常路的“外星少女”如何用稀缺活動斬獲賓大、杜克?
我時常覺得自己像個外星人,在觀察地球人的一切”。
👆👆這是來自江浙滬某知名國際校的學生小K主文書的第一句話。
“外星人”,是小K對自己的評價。性格古靈精怪、不服從權威;喜歡魔術表演、沉迷閱讀寫作……父母曾一度擔心她的“不走尋常路”會影響申請。
可當拜雅老師持續和小K深聊後,卻發現這個女孩身上那股與眾不同的勁兒——她有強大的能量去不斷挑戰自己、打破常規、改變世界。這正是中國學生申請中稀缺的形象。
而究竟怎麼把這些特立獨行的個性,轉化為能讓藤校看得到的活動?敢不敢打破所謂“優秀模版”,打造一份與眾不同的申請?
很多學生不敢,因為怕申請出錯,但小K天生“打破常規”的氣質,讓她和拜雅一拍即合。
■ 拜雅的文書工作坊
想成為“外星人”,又喜歡閱讀寫作?
她就創辦一個觀察人類的公眾號 ,採訪各行各業中有才華的年輕人,從斜槓青年、戰地記者,到單親媽媽、衡水“小鎮做題家”……
4年裡,小K積累了70多篇原創文章,還聚集了一大批有想法的年輕人一起討論哲學話題。
喜歡魔術,又對歷史、哲學、社會學的議題感興趣?
拜雅老師就和她討論不同領域的話題如何交織出各種可能性,後來K同學選擇比較研究波士頓塞勒姆女巫的審判案和中國巫術恐慌,跨學科研究偏見和恐懼如何導致慘案的發生。
不服從權威,看到社會問題想去改變?
那就行動起來。因為疫情期間關注到偏遠地區和少數群體醫療匱乏的問題,小K就在學校裡組建了法律援助志願者社團,做一些義務的法律問題答疑。
在老家遇到手術失敗的白內障患者,小K幫他聯絡了一家國際醫療公司的負責人,重新做了手術,讓老人重見光明,還促成了該公司每月定期到老家義診……
和其他同學相比,小K確實沒有一些所謂“藤校公式”上的專案,她的活動都是從自身的愛好和特質出發。
在申請那麼卷,人人有顧問,每個人看上去都很優秀的情況下,有稜有角,敢於做不同、真實而純粹的申請,正成為稀缺,反而能讓招生官覺得你很獨特。像小K的成績很優秀,在年級前5%,參加高級別的國際競賽成績也不錯,但競賽結果始終不可控,也無法替代一個人的成長,在取捨之下,她仍想遵從內心,做自己喜歡的活動,而且有的活動一做就是4年,在申請結束後,她仍然在做著自己的公號,開展哲學相關活動,她告訴我,終於有更多時間繼續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了——不是為了申請,而是真正所愛。”梁老師感慨。
而拜雅所做的就是深入學生內在的豐富世界,挖掘出她的核心競爭力和個性化特色,而不是套用任何模版。拜雅小而美的規模,也讓他們有充足時間陪伴孩子找到自己內心真正想做的事情。
■ 拜雅小樓溫馨的環境
 刻板印象二:
內向的學術型學生不受頂尖大學歡迎
內向社恐“書呆子”如何用精準定位逆襲CMU
如果說K同學破除的是“不遵從所謂的爬藤模版也能被藤校錄取”的迷思,那麼來自上海的Jackie同學打破的則是另一個刻板印象:
踏實認真學習、不一定有滿分成績、活動也沒有那麼多創意的學生,是否真的會在美本申請中被淹沒掉?是不是一定要具備“領導力”、“文理兼備”、成為“六邊形戰士”才有可能申請到頂尖美國大學?
從公立學校剛轉入平和學IB時,Jackie內向的性格和體制內的學習習慣,讓她在“活動大佬”雲集的校園裡,頗有些格格不入。
當同學們忙著策劃模聯、組織商賽時,她卻總是一個人安靜地學習。媽媽曾焦慮地找到拜雅老師詢問,怎麼讓孩子少讀點書,多參加活動和體育鍛煉。
第一次見到Jackie時,拜雅老師看到的就是這樣一個很害羞、有點小自卑的學生,她總覺得自己“不夠國際”“不夠外向”,沒有獎項,沒有滿分的成績,也沒有高大上的活動,想申請到頂尖美國大學競爭力不夠。這些刻板印象就像是一座座大山,壓在Jackie身上,讓她焦慮萬分。而逆襲究竟是怎麼發生的?
■ Jackie同學
在深入瞭解了Jackie之後,拜雅老師發現,她並非缺乏能力,而是被頭腦中認為“美本應該喜歡怎樣的學生”“自己在高中應該做哪些活動”“自己‘書呆子’的個性學校一定不會喜歡”等刻板印象束縛住了。
我們抓住了她的核心優勢:坐得住、肯鑽研、學術紮實,與其強迫她成為‘活動達人’,倒不如放大她的學術特質。”
於是拜雅老師為她量身定製了“學術型”路徑
首先的破局行動是拜雅老師幫Jackie找了導師,推薦她嘗試撰寫經濟學論文。在別人看來枯燥的案頭工作,但Jackie卻甘之若飴——因為坐下來搞研究,就是她喜歡的事情,越做越發現自己擅長,也越覺得有勁。
初次嘗試之後,Jackie一發不可收拾,還參加了諸如John Locke等其他學術競賽,接觸到了心理學、社會學等領域,慢慢發掘自己對社會科學的興趣。
為了豐富她的學術經歷,拜雅老師還給她精準匹配了有著文理學院“小哈佛”之稱的卡爾頓的人文夏校(SLAI)。
三週高強度的學習——每天熬夜讀文獻,第二天就要考試——不僅讓Jackie的閱讀和寫作能力上了一個臺階,也讓她第一次觸及社會公正、全球環保等更廣闊的人文世界。最終這個重磅夏校成為了她活動列表上的第一項活動……
有了這些活動經歷後,Jackie慢慢心定了,人也有了自信。在和拜雅老師研究大學時,她們一起拉出了一個更看中學術能力的大學list,其中Jackie一下子就喜歡上了CMU——傳說這所學校4年讀下來會“禿頭”,但Jackie就是愛這種踏實做學術的氛圍。
在定專業的時候,拜雅老師推薦給Jackie 一個CMU的小眾專業——決策科學,這是一個融合了社會學、經濟學、心理學、人類學的跨學科專業,非常適合Jackie,也規避了和其他學生競爭熱門專業。
從一個內向甚至有點社恐的學生,到和CMU的雙向奔赴,我們其實看到:只要做好自己擅長的事情,頂尖美國大學一樣會為你敞開。對於學術型的孩子來說,如果愛學習就認真投入學術研究,做全面發展的“書呆子”;同時關心社會,文靜但不閉塞;最後找準選校方向和定位,才能揚長避短。
做自己擅長的事情,而不是透過包裝成為另外一個人後進入大學,學生的心裡肯定會更加自信,因為學校看中的就是這樣的你。因為她知道,在大學,同樣可以做自己。”梁老師說。
 刻板印象三:
沒有硬核科研和競賽就進不了藤校
“六邊形戰士”如何進行戰略取捨拿下哥大?
和小K喜歡特立獨行的活動、Jackie明確的學術型方向不同,十年級時就手握物理奧賽全球金獎、辯論社長、校刊主編等硬核履歷的Thea,卻陷入深深的選擇焦慮:"當所有賽道都向你敞開,反而容易迷失方向。"
加入拜雅後,老師們發現她身上那種不服輸、不斷突破自我的精神格外引人注目,她從不為自己設限,而是積極投身於改變周圍世界的實踐。
經過深入交流後,老師鼓勵她在多元探索中找到真正熱愛的專業領域,並利用自身優勢開展更多具有影響力的活動。頂級名校需要的不是完美履歷,而是能創造改變的行動者。
■ Thea同學
第一輪探索是在金融量化領域。
一份摩根斯坦利量化實習成為關鍵轉折。儘管在實習期間學習了基礎的股票預測模型,Thea卻清醒地意識到:“比起傳統的量化分析,我更喜歡探究不同社會科學領域之間內在而微妙的聯絡。”
第二輪探索是在環保領域
Thea一直對環境保護充滿熱情,在經過拜雅老師深入理性分析後,她選擇將經濟與環保相結合,積極參與了Pioneer的學術專案,專注於研究中國與歐洲碳排放交易政策之間的異同與影響;還曾建立一個環保主題的藝術作品網站,旨在喚起更多人對環保的關注。
在與拜雅的老師討論後,她們建議將環保倡議從線上延伸至線下,這樣可以吸引更多人參與其中。為籌備環保主題藝術展,她傾注了大量心血,從整體策劃、選址,到布展和宣傳,每一個環節都親歷親為。
有個小插曲:在籌備線下畫展時,一開始她看中的場地租金遠超預算。後來我們推薦了一個活動場地,儘管對方起初並未承諾免費,但Thea認真準備了一整套詳盡的計劃書,詳細向負責人講述活動的內容和意義。
最終,對方被一個高中生如此有能力、有初心地主動推動環保活動所打動,不僅同意免費提供場地,還因畫展效果出色,延長了一週的展出時間!”梁老師感慨。
■ Thea的環保展
申請前的暑假,Thea果斷放棄了名氣更大的耶魯YYGS,選擇了更符合自己興趣的布朗環境領導力夏校。做出這一決定時,Thea和拜雅老師曾討論過放棄耶魯夏校是否可惜,但最終一致認為,追隨內心的熱情更為重要。
事實證明,這個夏校不僅提供課堂教學,還安排了羅德島農場、食品工廠等實地考察,讓學生親自參與農產品的收割以及有機食品的處理和包裝。正是這段獨特的夏校經歷,幫助Thea真正確認了未來想走環境研究與可持續發展相結合的專業之路。
從Thea的這段經歷中,我們其實看到了取捨的重要性。雖然她的GPA、標化和AP成績都非常優秀,但她並沒有選擇走純學術和競賽路線,而是透過不斷探索,遵從內心的真實興趣,發揮了自己在實踐活動中的優勢。
所有的嘗試都不是彎路,而是幫助她逐步提升自我認知,明確自己真正熱愛和擅長的方向。”
■ Thea參加夏校時拍的照片
 刻板印象四:
文書裡不能寫戀愛故事
“戀愛腦”男孩如何用戀愛成長文書征服芝大?
採訪的最後,梁老師給我分享了這個申請季裡一個神奇故事。
R同學是拜雅老師們眼中“很特別”的學生:他是學校的風雲人物、學校活動主持人、辯論賽場上的最佳辯手,同時——也把大量精力花在了戀愛上。
在拜雅老師和R同學深入聊天的過程中,發現他的高中生活,幾乎都離不開愛情。在很多顧問看來,在文書中寫愛情故事是最不容易出彩、最容易掉坑的做法,也很少有顧問會這麼做。
拜雅卻大膽的反其道而行之——沒有強行刪改R同學的這些“爭議素材”,而是引導他完成了一場自我反思:
拜雅有著名的“文書工作坊”,每個學生都會在工作坊裡探索“認識你自己”這個話題。在申請季前的那段戀愛讓R同學有一次成績的顯著下滑,用R同學的話來說:
我當時最主要苦惱的是,認為自己在高中階段和一個漂流瓶一樣,我的興趣來源是我的女朋友喜歡什麼,自己就喜歡什麼,很flexible的同時並沒有所謂‘自我’,把自己的價值感來源全部寄託於對方身上。”
■ 學生們在拜雅的“文書工作坊”
在R同學身上,你能看到他強大的領導力和掌控力,這個特質讓他在統籌學校活動、舉辦辯論比賽的時候遊刃有餘,卻也成為戀愛關係中的枷鎖,從而導致關係破裂。
在外出支教時,R同學也發現,儘管他非常想掌控課堂節奏,但人是不能被控制的,他越想掌控,課堂氛圍卻越不活躍。
這些經歷並不是壞事,而是一次讓R同學成長和發現自我的機會——他意識到,每個人的節奏不同,不能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當成專案來管理,而是要尊重每個人的個體差異,關注個人的需求和想法。
在拜雅老師的引導下,R同學在眾多專業裡選擇了自己更感興趣的心理學,希望更多認識自己和他人的關係,還把這段思考過程寫成創新而不套路的文書,最終拿下芝大錄取。
我們會看到,R同學對自己的認知就像撥洋蔥一樣,一層一層深入,從剛開始認知不清晰,到後面意識到這個世界有很多和自己不一樣的人,思考如何與他們相處、合作?如何面對失望和挫敗?
我們會發現,他在這個過程認知有明顯的成長,心態也趨於穩定。用他的話來說,心態最大的轉變就是自我價值感來源從其他人變成了自己。而招生官想要看到的,也是學生對自我清晰的認知,和成長的潛力。”
「 寫在後面的話 」
聽完這4個故事,我有一個強烈的感覺是,爬藤真的沒有公式,適合一個學生的規劃不一定適合另外的學生,只有深入瞭解每個學生的特質和興趣,為每個人量身定做個性化的方案,拒絕模版和套路,才是申請季的勝出之道。而這也是拜雅最為擅長的事情。
我們在討論申請的時候,首先要幫助學生從一個複雜而真實的‘人’的角度來認識自己,什麼對Ta而言是最重要的。到底要不要打比賽、做科研、參加夏校等,出發點並不是對申請有沒有幫助,而是這個活動是否有利於學生成長,讓Ta成為更好的自己。這才是申請最大的秘訣。”
👇👇今年他們推出文書工作坊“一日精華版”,向每一位愛寫、愛思考、愛自我探索的同學開放優惠名額!僅限5人,先到先得(10年級及以上),可以掃二維碼聯絡老師報名👇👇
點贊&在看,及時收到推送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