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知道嗎,在紐約有這麼一所大學
倡導“白話文”,領導新文化運動的著名思想家,
文學家胡適來自於這所大學。

再別康橋的作者徐志摩曾在這所大學研究院的經濟系學習

中國知名的電視節目主持人楊瀾畢業於這所大學的國際及公共事務學院

它就是—哥倫比亞大學!
哥倫比亞大學
Columbia University

英文:Columbia University
位置:紐約
性質:私立研究型大學
排名:全美第五(US News 2018)
在校本科生數:6,102
錄取率:5.84%(Class of 2021)
ED錄取率:15.91%(Class of 2021)
國際生比例:30.2%
師生比率:1:6
學費:$52,478 (2016-2017,哥大不同學院的學費會有所不同,此為Columbia College以及Engineering的學費)
課堂大小:80%的本科課堂少於20人
要求住宿的年級:大一
離學校最近的機場:拉瓜迪亞機場(LaGuardia Airport)
SAT:1510-1580(Class of 2020,25%-75%)
ACT:32-35(Class of 2020,25%-75%)
託福:100+

Check Box

Q&A,我們邀請到了三個來自哥大的留學生為大家回答~
A1:Jackie 經濟和計算機科學專業
A2:水靈 數學專業
A3:Charlotte 東亞語言文化專業
水靈+Charlotte:學校在紐約曼哈頓的Morningside Heights,算是紐約比較偏的地方。與NYU相比,我們離市區還是比較遠的,去繁華些的城區坐地鐵大概半小時到四十分鐘左右。氣候上我覺得冬天比較冷,但是對北方的同學來說應該比較容易習慣。
Jackie:我記得高三那年第一次參觀哥大,覺得校園比想象中的小,走一圈也只要15分鐘的樣子。來這邊上學了才發現學校小的好處,早上第一節課提前10分鐘起床也趕得上!校園裡最著名的應該就是Alma Mater的女神鵰塑,是大家自拍Snapchat(一種美國流行的社交軟體)首選。每年臨近冬天的時候,College Walk(就是學校的主道路)的兩旁樹上就會掛上燈,晚上走過心情特別好。整體來說哥大雖然在城市,但是校園的氛圍還是蠻強烈的。

水靈:紐約交通還是挺方便的,坐地鐵可以去市區,SOHO,去比較遠的地方比如法拉盛也可以打車。還有紐約的路都比較好認,名字都是類似“第一大道”,“第二大道”這樣,天氣好的話走路去也可以。
Charlotte:交通還是很方便的,門口就有一個地鐵站,但是紐約的地鐵執行不太穩定,週末有時候會很長時間才有一班,或者乾脆不開。但是因為現在科技很發達,紐約有很多拼車(Carpool)的軟體,這樣價格還是挺便宜的。
Jackie:我自己最經常去“玩”的地方就是河濱公園(Riverside Park)了,在哈德遜河的旁邊,有專門的腳踏車道和跑道。河對面是新澤西,日落的時候風景很美。NYC最好玩的地方可能都在商業區,市中心區了。有很多博物館,音樂廳,戲劇院,還有各種各樣的小吃節和節日慶祝。

水靈:校園還是很安全的,即使到了晚上還是會有很多人在校園裡走動。
Charlotte:如果只是在學校附近的幾個街區活動,我覺得還是非常安全。然後紐約總體來講也沒有大家想的那麼不安全,人多的區域即便是晚上還是會有人在路上,所以晚上去這些地方也沒什麼關係。

Jackie:大家基本上四年都住學校(學校會保證宿舍),周圍的公寓比較貴。第一年有很多人住單人間,第二年基本上都是雙人間,後面兩年就更多選擇了,但是很大程度要看每年年末抽籤搖到的號好不好。整體住宿條件我覺得比較平均,沒什麼突出也沒什麼可以抱怨的。

水靈:工程學院(Seas)的強勢學科是金融工程(Financial Engineering),是需要一定的GPA才可以申請的一個專業。哥倫比亞學院(Columbia College)的話,剛開始大家都沒有專業,到大二可以開始定你想要的專業。
Charlotte:哥大地處紐約,由於紐約既是美國的經濟中心也是文化中心,所以哥大不管是在經濟,還是人文社科上都是很強勢的。

水靈+Charlotte:哥大是以必修課多而聞名的,必修一年的當代文明(CC),一年的文學與人文(Lithum),音樂與人文(Musichum),藝術與人文(Arthum),兩門全球核心課程(Global Core,來自世界各地的人文課程,如東亞研究),兩節體育(需要透過一個游泳測試),兩個科學要求,還有必上的一個科學研究課、大學寫作課。選課的限制還是比較少的,只要上完了這些要求的課和自己的專業課後,其他的課都可以隨便上。

Jackie:我自己跟很多小夥伴們跟Core都是一段又愛又恨的過程。一邊天天在抱怨花多長時間讀書、書有多難懂多枯燥,但是默默地也覺得自己透過讀這些經典、跟同學的討論,真的在長見識,對很多事的看法也潛移默化地被影響了。雖然Core很花時間,但是這麼久了,的確有它存在的道理跟意義。畢業以後可能自己專業課上的一些知識不怎麼記得了,但是讀過的柏拉圖和荷馬肯定還是會有印象的。
Jackie:經濟的第一節課叫經濟的原則(Principles of Economics),有一個非常有名的教授叫Sunil Gulati,是美國足協的主席。聽說他特別幽默,也很有想法,課非常值得一上。低俗小說(Pulp Fiction)的女主Uma Thurman(女神)的爸爸在哥大上西藏文明(Tibetan Civilization)。這些課我自己都沒上過,不過Adam Cannon的Java入門我自己很喜歡,也讓我決定修CS專業。
Jackie:我有好幾個同學大一暑假就留校Research,機會肯定是很多的。有的學科,比如化學、生物這些可能機會會多一些。感覺更多的同學還是選擇實習的,看自己的專業和選擇吧。
水靈+Charlotte:有一些研究專案可以跟著教授做他們的助理;春假有短期紐約實習,都是和校友一起;暑假有一個專案叫Columbia Experience Overseas,簡稱CEO,在北京,上海,香港,倫敦這些地方申請一些有校友幫你聯絡的實習。
Jackie:最近的一個活動叫Orgo Night,是在期末周的一個晚上的遊行樂隊的表演,算是一個考試周的傳統。 另外一個很流行的期末周活動是Primal Scream,大家聚在圖書館門口12點開始一起尖叫。Low Steps(哥大Low Library的階梯)上基本三天兩頭就有學生組織的抗議和別的活動,算是哥大的特色之一吧。另外,我剛來哥大的時候參加了COOP,在開學前一週跟別的大一的小夥伴一起去登山野營,還有騎單車,划船的專案,很好玩,很推薦。

Jackie:可能因為在紐約的關係,一直都有各種各樣的社團活動,但是在校園裡的存在感不是特別得強。大家都在那麼一兩個社團,最主要還是找到自己喜歡感興趣的。

Jackie:我自己在Symposium,是一個在各個亞洲國家推廣舉辦不同博雅教育活動的學生社團。很有意義,我自己也從活動中學到很多,結識到很多有趣的小夥伴。另外,我參加了全球旅隊(Global Brigades),明年去尼加拉瓜幫忙建淨化水的設施,平時在學校裡做很多籌資的活動。

水靈:我自己是在全球中國關係(Global China Connection)這個社團,主要宣傳中國的一些文化。還有一個社團叫做Columbia Toastmaster(哥大的一個演講社團),我一個朋友在這個社團裡,主要是關於一些公眾演講的專案,大家每週會輪流進行一些演講。還有我們“哥大的故事”這個公眾號,我們主要是做一些哥大人的採訪和寫一些文章。
Charlotte:我大一在學校的校報Columbia Spectator工作過,在哥大是一個比較流行的社團。我當時做過觀點部門的編輯,大概做了一年半,確實學到很多東西,因為它是比較職業化運作的一個出版物,從編輯,寫手,再到外聯,確實需要花費很多的時間,參加這個社團可以讓學生為以後真正步入社會做一個真實的演練。另外我參加過的兩個社團一個是會飲沙龍(Symposium),這個社團是由兩個現在已經畢業的學長學姐創辦的,致力在中國和其他一些亞洲的區域辦文理教育的研討會。還有一個是由學校中國人創辦的青瓷劇社,我們從最開始的中文劇到最近的英文劇,在這過程中我們還是成長了很多的。

水靈:在學校打工的話可以去圖書館或者幫別人記筆記,但是學校對國際生的打工時間是有一定限制的。而且大部分學生在學校其實是很難抽出時間去打工的,畢竟還有學業,社團這些事情要去忙。
Charlotte:這個我沒有了解的特別多,但我知道學校很多打零工的機會都是留給美國人的,因為他們有的人拿助學金(Financial Aid)會有勤工儉學(Work-Study)的專案。
水靈:我是ED申的哥大,然後我是在蒙特利爾上的學校,沒有收到任何面試。文書的話有一個Common App上的,還有一個補充文書。標化的話我覺得和其他常青藤的要求差不多吧,SAT要儘量在2200(相當於新SAT1520)以上。
Charlotte:我當時沒有面試,因為我是在美國申請的,然後我那個區域沒有面試官。標化的話閱讀最好在700+,總分2200+或者2300+,我感覺很多人申請紐約的學校(包括哥大,NYU)時,都會以地區作為理由,但我覺得大家應該展示更多獨特的東西。
Jackie:除了硬條件,個人覺得還是PS跟Why Columbia的文書要寫得符合哥大的氣場吧,能凸顯出自己對人文博雅教育的喜歡,同時對社交,文化都有很好的瞭解。課外活動大家都最後都差不多厲害了,推薦信應該也比較重要。
Charlotte:我覺得助學金(FA)對於國際生來說不是很好拿,雖然身邊有人拿到,但是如果申請的話肯定會降低錄取機率。
有的話願不願意分享一下你申請時寫的是關於學校的哪一點?
水靈:學校有Why Columbia的文書,但我寫的並不是關於學校而是關於紐約。
Charlotte:我當時的題目問的是我最為之驕傲的一個課外活動,Why Major和Why School。我的Why Columbia寫的是我非常想上哥大的核心課程,因為我覺得它能讓我們成長為全面發展的全球公民。

水靈:學校的職業服務還是不錯的,會有很多資訊展會(Info Session),一些比較大的公司會在校內舉辦活動,還有社交活動(Networking Events)讓大家認識更多的人。
Charlotte:我們有一個職業中心,可以讓它幫你改簡歷,看求職信(Cover Letter)。每年會有兩次比較大的職業集會(Career Fair),如果你參加很多為職業做準備的(Pre-professional)組織,他們也會帶你去公司參觀,組織很多社交的活動,因此在哥大你想一畢業就工作的話,還是會有很多機會的。

水靈:有很多的公司會來學校招人,還會舉辦很多校園面試。國內有一些公司也會來學校舉辦一些活動,比如真格基金等等。
Charlotte:研究生的話分很多種,像醫學院的話我有好朋友從大一就開始準備在醫院的研究,實習,志願者這樣的事情;像法學院的話基本都是自己準備,也可以參加一些和申請法學院有關的社團、實習之類的,但是法學院主要看標化和GPA。理科的話要準備研究專案,還有鞏固和教授的關係,這樣以後可以有很好的推薦信。
Jackie:哥大最大的優勢可能就是它的地理位置,雖然不在曼哈頓中心,但是去哪都非常方便,無論是公司還是娛樂的地方。但是哥大又將學校的人文、學術氛圍儲存得非常好。總的來說就是非常全面。缺點可能也是哥大的地理位置吧。有的時候在紐約久了,的確有點壓抑的感覺,會想念之前高中時鄉下安靜的小鎮。我心中的哥大是一個自由、侷限、理想、和現實的矛盾體,是一個讓我迷茫也充滿希望的地方,從來沒有後悔過來這裡!

超厲害的留學查校選校小程式來了!
◆


▲點選標題下方藍色小字關注“鑫泉留學”微信公眾號,最新的留學資訊,有趣的留學故事,實用的留學乾貨,海外趣聞(●′ω`●) !
▲全天專家線上,不管什麼留學問題都可以直接在【對話方塊】輸入提問喲~
▲掃碼或戳閱讀原文都可以獲得一次免費的留學評估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