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有沒有試過,某個失眠的夜晚,在電視上刷到一個西裝筆挺的主持人坐在桌子後面,手邊一杯咖啡,滔滔不絕講段子,中間還請來明星、音樂人或者總統候選人做客,笑點與熱議話題齊飛,氣氛輕鬆得像在沙發上聊天?
如果你在紐約生活過,這種節目大機率陪你熬過了很多深夜——這就是美國獨有的「深夜脫口秀文化(Late-night talk show)」,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節目之一,就是 CBS 的《The Late Show with Stephen Colbert》。

但現在,它要停播了。
是的,你沒看錯:CBS 宣佈,《The Late Show》將在2025-26季結束後正式收攤,屆時主持人 Stephen Colbert 也將揮別這個他坐了10年的桌子。這意味著,美國最受歡迎的深夜脫口秀之一,即將在觀眾的目送中謝幕。
訊息一齣,媒體炸鍋,紐約人更是直接上街抗議。有人不由得感嘆:這是一個時代的結束。

“深夜脫口秀”其實是紐約極具本地特色的一種文化產物,和百老匯、爵士樂、熱狗攤子一樣,屬於夜生活的一部分。
在電視還稱得上“主流媒介”的年代,尤其是1980年代到2010年代之間,美國人一天的生活節奏大致是這樣的:
早上看新聞,中午看體育,晚上刷劇情劇集,到了睡前,就開啟電視看脫口秀節目——打發時間也順便知道點社會熱點。
而“深夜脫口秀”這個時段,就是晚11點到12點左右,給還沒睡的人最後一點娛樂和陪伴。你可以把它理解成“脫口秀 + 熱點點評 + 輕鬆訪談 + 喜劇片段”的混合體。
而這些節目,絕大多數都錄製於——紐約曼哈頓

如果你對美國電視有些瞭解,下面這些名字你或多或少聽說過:
Johnny Carson(最早期的王牌主持人,NBC 臺柱)
David Letterman(CBS《Late Show》的開創者,主持了22年)
Conan O’Brien(高學歷段子手,風格跳脫)
Jimmy Fallon(現任 NBC《The Tonight Show》主持)
Jimmy Kimmel(ABC 的招牌)
Seth Meyers(深夜段子王)
Trevor Noah(非典型美國人,前《每日秀》主持)
以及今天的主角 Stephen Colbert。

這些名字,不只是主持人,更是“電視人的傳奇人物”,很多人都是從寫稿人、即興演員一路打拼上來的,甚至是 stand-up comedian 出身。
尤其 Stephen Colbert,他原本是《The Daily Show》的副咖,以一身“諷刺保守派”的人設崛起,後來被 CBS 挖過來接替 David Letterman 的《The Late Show》,一做就是10年。
這10年裡,他幾乎每天都在用半小時的時間,為觀眾解釋這個複雜的世界,用幽默化解情緒,用訪談帶出觀點。
這次節目被砍,不是因為沒人看,而是“太貴了”。

根據CBS自己都承認的資料,《The Late Show》依然是當前全美收視最高的深夜脫口秀。廣告收入雖然這幾年下滑了點,但2024年還有$5770萬的營收,主持人Colbert的人氣依然穩得住。
但每年幾千萬美元的製作成本,再加上觀眾年齡偏大,廣告主越來越不買賬。年輕觀眾都在TikTok上刷短影片,誰還定時守著電視追脫口秀?
這幾年《Jimmy Fallon Tonight》、《Jimmy Kimmel Live!》的收視都在掉,Colbert也不例外,自2022年以來,18-49歲收視群體下滑了整整20%。
不過這次的取消決定,大家都很難相信只是“財務問題”。

因為Colbert剛剛在節目中怒懟了自家公司——Paramount給特朗普付了$1600萬私了CBS新聞的訴訟之後。
Colbert在節目裡直接開麥說:“這看起來就像一筆賄賂(a big, fat bribe)。”結果三天後,CBS就宣佈節目被砍,你說巧不巧?
雖然官方否認節目被政治打壓,但坊間已經炸了鍋。
數十位市民、自媒體人和議員直接在《The Late Show》錄製地——曼哈頓的Ed Sullivan劇院前集會,還徒步走到時代廣場的Paramount總部,扛著橫幅、吹著喇叭、敲著鼓。

現場還有人直接送了10箱寫著“Save Colbert”的請願書,目前已經超過25萬人簽名,聲援者包括不少國會議員和娛樂圈人士,都站出來聲援Colbert,呼籲大家抵制“審查文化”。

電視節目多了去了,為什麼 Colbert 的節目一停,紐約人反應這麼大?
除了“節目粉絲”之外,這背後其實還有幾層情感原因:
💡1. 這不僅是節目,是一種“城市存在感”
《The Late Show》在紐約錄製,演播廳是Ed Sullivan Theater,地處百老匯劇院區核心位置,離時代廣場就幾步路。每年數萬遊客路過那裡拍照、排隊搶票,能親眼看一次錄製都覺得像中彩票。
對很多紐約人來說,這不只是一個節目,而是“我生活的城市,正在即時創造內容”的象徵。節目停了,就像城市關掉了一個“對外廣播的視窗”。
💡2. Colbert 是夜晚的一種陪伴
有網友說得很動情:“我剛搬來紐約那陣兒,每天晚上睡不著就開電視聽 Colbert,聽他說美國的新聞、聽他聊生活小事,好像這個城市有人在和我聊天。”
很多在異地生活的人,習慣用脫口秀來“跟上時代”,這不只是綜藝娛樂,更是情緒陪伴+資訊消化器。
💡3. 一代人的集體回憶
電視脫口秀的全盛時期,剛好是70後、80後、90後成年並進入社會的時間段。這些人白天看的是正經新聞,晚上就靠深夜脫口秀“解構一下”。
如今隨著這些節目一個個離開,很多人會覺得:“不是節目不重要了,而是我們這一代在主流媒體裡的聲音,正在慢慢消失。”

有人說,這也許是深夜脫口秀時代的終結。
從Johnny Carson到Stephen Colbert,電視曾經是美國人最重要的夜晚陪伴。但今天,主流文化不再有主流平臺,電視已經不再是資訊的第一來源。年輕人不再等“11:30PM的開場”,他們用演算法推送決定今天想笑什麼、罵什麼、轉發什麼。
Colbert的離場,不只是一個節目下線,更是一代人“下播”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