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百平的房子廚房才4平,中國人只配擁有小廚房?

不論房子面積大小,
廚房都太小
“你能想象一個一百多平三室兩廳的房子,廚房只有五平米嗎?”這是子子在集中看了10多套房之後最大的費解。
80後的子子,家住河北燕郊,2013年的時候在燕郊買了第一套房,一個面積70平的公寓。後來有了小孩,2021年需要改善住房環境。
她在家附近16年建成的小區看了各種面積的房型,有128平的,118平的,還有97、93、78平的各種,但別管總面積多少,廚房的大小卻普遍只有四五平,而多出的面積大多給了客廳。
四五平的獨立廚房能放下什麼呢?假若是一個長條L形廚房,放上冰箱,再除去燃氣灶和水池,可操作的檯面所剩無幾,切菜只能擠在一個轉角里。假如在一側的牆面上做一個置物架,那會導致人根本蹲不下去,兩個人同時在廚房是不可能的,因為根本錯不開身。這幾乎默認了,做飯是屬於一個人的事。
● 子子過去的廚房,只有轉角處可以切菜,還要被電飯煲佔去一半。圖源:受訪者。
後來,子子買了一套93平的三室一廳,位於頂層。令她大為震撼的是,即使總面積比過去的房子大了20多平,但廚房依舊沒有以前大。她之所以選擇這套,是因為原房主把廚房和旁邊的一個臥室打通,透過犧牲一個臥室的方式擴大了面積。
子子發現,中國廚房的面積和使用舒適度和大家對飲食的重視程度完全不符。
過去 40 年,中國城鎮人均住房面積翻了 5 倍,但戶均廚房面積卻幾乎沒有增長。據統計,超過70%的家庭廚房面積在7平米以內,與歐美相差甚遠。
同樣感受的還有紫子,家住天津的紫子2024年底剛剛搬入了99平的新房,三室雙衛,南北通透,衛生間是明衛,一切都很好,唯獨廚房只有4平米。
紫子家4平米的廚房。圖源:受訪者,小紅書@紫子的家呀
冰箱是肯定放不下的,於是移到了客廳,平時喜歡做點烘焙,但烘焙用的烤盤、烤網、夾子、模具也只能移步客廳。檯面上一個烤箱已經滿滿當當。
令人疑惑的是,當下宣傳的生活方式中,想要搶佔廚房空間的家電越來越多:洗碗機、蒸烤箱、空氣炸鍋、破壁機……新型裝置層出不窮,但開發商卻不怎麼給商家留機會,可收納空間總是不夠用。
根據2011年釋出的國標《住宅設計規範》:由臥室、起居室(廳)、廚房和衛生間等組成的住宅套型的廚房使用面積,不應小於4㎡。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四五平米的廚房那麼多,開發商如果想顯得客廳或臥室足夠大,那廚房便可以卡著4平米的規範底線設計。
國內的商品房在戶型設計的時候,廚房幾乎總是被最後考慮的,優先順序最高的是客廳。
“設計廚房的肯定不是在家做飯的,我家140平,廚房都待不下兩個人,客廳大得能打籃球。”一位網友吐槽到,從大戶型到小戶型,廚房小成為大家的普遍槽點。
100平米的戶型,廚房5.5平
137平米的戶型,廚房仍然只有5.5平
從事多年地產行業的建築師娜娜告訴潮生TIDE,對開發商來說,面積分配的本質是一筆經濟賬。“總套型100平米的房子,把價值排序最低的廚房做5平米,那麼客戶更看重的起居室、臥室的面積就會更大;95%以上的廚房都設計到北向,南向開間價值價格就更高。如果是二房、精裝修交付的,一般開發商會把北臥做大、廚房壓縮。因為廚房裝修成本更高,價值排序更低。”
如果滿分是10分的話,紫子只能給自家的廚房打5分。雖然滿足國家規範,但她仍然覺得“太小了”,她寧可把其中一個衛生間的面積勻給廚房。
廚房小還意味著做飯時的動線混亂,常規“黃金動線”是按照“冰箱-洗菜-切菜-炒菜-盛菜”的順序來佈局,一旦面積小了,某些部分就會被壓縮甚至省略。
由於排煙管道固定,吸油煙機和灶臺的位置不可移動,有些廚房甚至需要你在水池洗完菜後,跨著灶臺去另一邊切菜,整個人來來回回折返不停,地面還很容易搞髒。
說起來全都是雞毛蒜皮的小問題,但對於一個一日三餐都在家裡吃的家庭來說,做飯的人每天在廚房的時間超過四五個小時,客廳有人的時候廚房也基本總有人在忙,飯菜一天三頓地從逼仄封閉的小廚房裡端出來,大家都習慣了做飯的人隱藏在角落裡勞動。
子子新家的廚房,跟旁邊的臥室打通。標註部分為打通前的廚房空間。圖源:受訪者
做飯的人的需求也很容易被犧牲。雖然當初看房時紫子就對小廚房不滿意,但整套房子其他空間的設計都很好,她也就妥協了。
就在剛剛結束的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國家住建部表示,正在組織編制《好房子建設指南》、修訂《住宅專案規範》,其中一項是將住宅的層高標準提高到“不低於3米”。
這種對於“好房子”的強調在過去房地產高速發展期是沒有過的。這表明,房地產進入調整寒冬,市場的供需關係已發生重大改變。
最近幾年,中國新房銷售持續下跌,開發商的房子越來越難賣了。2020年以來,房地產新開工面積已經連續下降了5年。
房地產黃金年代時,作為賣方市場的開發商們幾乎不用怎麼考慮設計,一二線城市的房子開盤就很搶手。學區、投資等金融屬性的疊加,也讓一些住宅淡化了居住需求,失去了本該從客戶需求為導向的功能主義。
但如今人們的住房需求已經開始從“有沒有”轉向“好不好”,不好可以不買,“人性化”設計才有可能刺激新的消費增長。
第四代住宅示例
從近些年推出的住宅新概念看,“大客廳”“大庭院”等展示性空間依舊是營銷賣點。
目前越發流行的“第四代住宅”概念,主推的便是從第三代的普通電梯房,進化到第四代融入庭院空間的高層建築,在客廳外增加一個更大的陽臺,每層住戶都擁有戶外花園的感覺。這無疑是擴大居住面積、作為吸引消費者的一種手段。
但問題是,居住者更真實的生活需求,如廚房、廁所等功能性空間的面積尚未被滿足,好房子的空間分配和戶型設計是更緊迫的需求。
“重面子輕裡子”的設計
比功能更難快速改變的是長久以來的觀念。建築師王謙認為,廚房設計的不合理源於對家務勞動者的忽視。
王謙曾經在西班牙馬德里理工大學學習建築歷史與理論,回到上海後就職於一家外企建築師事務所,同時擁有理論研究的學術經歷和建築設計的經歷。
他最近釋出在社交媒體的一篇文章《為什麼說廚房的設計是政治問題》引發大量討論和轉發。在文章中他提到,事實上所有的設計問題追究到最後都是政治問題,這裡所說的政治,是指一個細微事件所反映的結構性問題。
任何設計的背後都是觀念,比如,“開發商推出一種產品,是基於他對於目標客群的認知:目標客群的家庭結構是怎樣的,不同家庭成員的地位是怎樣的,家庭裡會發生哪些活動,哪些重要哪些不重要。這些隱藏的觀念,最終透過平面的面積分配,以鋼筋混凝土的方式固定下來,同時這種佈局設定又會反過來強化已有的觀念。”王謙寫道。
而面積在住宅設計中只是可分配資源的一方面,除此之外,還有景觀、日照這些都是一個住宅裡面的資源,最好的這些資源都給了哪些空間,就代表設計者認為哪一部分空間它是最重要的。
我們的廚房面積小,沒有窗戶,通風不好,有壓抑感,潛在邏輯是廚房裡的使用者被認為沒有那麼重要,至少沒有用客廳的人或主臥的人這麼重要。
從美國曆史上開放式廚房的起源我們就能看出,廚房使用者地位的提升對於廚房空間改善的推動。
1945年,美國的《藝術與建築》雜誌發起了一個“案例研究住宅”(Case Study Houses)計劃。那個時期美國住宅中的廚房通常位於偏僻角落,面積較小,且有單獨的流線。
那是因為當時的美國中產家庭大多僱有傭人,主人不希望後廚干擾到主人家生活以及社交活動。
案例研究住宅3號,1949年建成,建築師William W Wurster, Theodore Bernardi,圖源:https://centersf.org/
而最早打破這一空間設計的開放式廚房案例,來自美國著名建築師弗蘭克·勞埃德·賴特(Frank Lloyd Wright)設計的Willey House,他應一對中等收入的教授夫婦的委託,透過玻璃隔斷牆將廚房與餐廳和起居室連為一體,使廚房首次完全暴露在房子的正式空間中。
這正是這對夫婦自己提出的需求,他們是最早一批無傭化的美國家庭,女主人南希會親自在廚房準備食物招待客人,開放式廚房成為她與客人保持交流的解決方案。
為了表明這種社會結構的改變,賦予勞動者自尊價值,賴特甚至將廚房重新命名為“工作區”。
Willey House的廚房空間,圖源:Frank Lloyd Wright基金會,攝影:Matt Schmitt
而當下,開放式的大廚房已經成為美國的流行趨勢,廚房經歷了被隱藏,被開放,到現在成為家庭活動的中心。
回到國內,中式廚房也已經算是現代家庭生活裡比較核心的區域,但中國城市住宅的功能設計還部分保留了舊時“重面子輕裡子”的農村生活圖景。
王謙說,國內的商品房戶型設計經常讓他想到老家農村的農民房。“堂屋在正中間,最大最亮。廚房和廁所,洗澡間在最不起眼的位置,有時候會被安排在主樓之外的另一個小平房裡。逢年過節時,男人們在堂屋烤火嗑瓜子,女人們則在廚房忙前忙後。”
這依然把廚房裡的人看成是“服務者”,而客廳裡的人是“被服務者”,而前者仍以女性居多。所以當開發商一直在客廳設計上大做文章,而忽視廚房的舒適度時,女人們更容易困在“只容納一人”的廚房裡。
另一個值得參考的是日本的住宅設計。據王謙的研究,日本80-100平米左右的公寓裡,廚房,衛生間,浴室,衣帽等儲藏間等功能性空間能夠佔據大約50%的面積。
日本時尚品牌BEAMS的一位員工在談到對廚房的講究時說,“站在廚房裡,眼前要有一扇能夠感受戶外的窗戶。”圖源:《BEAMS ON LIFE理想生活》
在同一空間的家人更容易產生互動。圖源:instagram,@eightdesign。
日本由於資源和空間有限,他們室內設計時最講究空間的利用率。他們往往是把廚房與客廳、餐廳相連,形成一體化空間,簡稱LDK設計(Living Room、Dining Room、Kitchen,客餐廚一體化)。
這種設計不僅讓廚房不再是一個封閉空間,還能促進家庭成員之間的互動,夫妻倆在做飯時可以互相協作,也可以同時照看在客廳玩耍的孩子。更重要的是,讓家務勞動者的付出能夠被看到。
從“家務廚房”到“社交廚房”
舊的鋼筋水泥所建造的秩序,正在被打破。為了擁有大廚房,一些購房者被逼成了設計師。
00後橘子就是一個超大廚房的實踐者。橘子是一位狂熱的烹飪愛好者,用她的話說,“廚房是我的第二間臥室”,她也確實是這麼打造的。生活在二線城市河北石家莊,全家正在裝修一個300多平米的毛坯新房,這讓她終於可以實現自己一直以來的願望——擁有一個48平的廚房。
她將原本屬於客廳的一部分面積讓給了廚房和餐廳。改造後的新廚房連著島臺、島臺連著一張5人餐桌,形成了一個真正的開放式廚房。
在橘子的記憶裡,過去的中式廚房總是被隔絕起來。“我不太喜歡這種氛圍,我覺得廚房裡邊的人太累了,然後廚房外面的人又什麼都沒有做,他倆不是一個平等統一的東西。”
廚房的開啟、變大意味著空間的一種進化——廚房從原本的“家務中心”轉化為家庭的“社交中心”。
做飯不再只追求一個結果,而是一個可分享、可互動、產生情感連線的過程。透過空間的佈局、光線的設計和收納的安排,更多人可以參與進來,廚師也可以一邊工作一邊與家人朋友聊天。
餐廳模式的廚房,廚師從服務的角色成為社交的中心和主角。圖源:instagram,@eightdesign。
近幾年,隨著預製菜話題被廣泛討論,排斥在外面用餐、認為家裡吃飯更舒服的人不在少數。跟“預製菜”一同走高的另一個熱詞是“家宴”。
橘子已經在憧憬著搬入新家後,邀請朋友們一起搞一場家宴。不過形式有些特別,她想在開放的廚房裡嘗試日式燒鳥(一種日本傳統的烤雞肉串)。烤臺就放在島臺上,大家圍坐在餐桌。“因為我覺得燒鳥這種吃法是非常有互動性的,你可以給大家介紹各種各樣的雞肉部位,各種各樣的吃法和蘸料,大家邊品嚐邊交流。”
又或者嘗試一下分餐制,先準備一個選單,告訴你全程會有多少道菜。廚師面對著食客們,每上一道菜就聊聊做菜心得,吃完再上下一道。在家也能把儀式感整個拉滿。
橘子做的家宴。圖源:受訪者。
廚房的擴大伴隨著客廳的退後,“去客廳化”也已經成為一種明顯趨勢。橘子的客廳不打算放電視了,因為沒人看,放幾個大家可以圍坐的沙發就好。而更多人選擇放棄客廳的“門面”,改造成融合工作室、書房、健身的綜合空間。
那開放式廚房產生的油煙怎麼辦?有人也許會問。
“我能理解他的困擾,但是另外一方面我又覺得,為什麼你會覺得廚房的油煙在這個時候變得這麼恐怖了,你有沒有想過其實這麼多年,在裡邊做飯的人一直在承受著濃度很大的油煙?”橘子告訴潮生TIDE,“一般提出油煙大的人往往不是做飯的人,而是吃飯的人。”
事實上,橘子朋友體驗過開放式廚房後的感受是,高品質的抽油煙機、房屋的新風系統,現代廚電已經可以基本解決開放式廚房的油煙和聲音問題。
據被窩家裝的資料,他們的客戶中已經有15%-20%的家庭設計了開放式廚房。開放式廚房是一個選項,而不是一個答案。即使不開放,也有人選擇透過設計室內窗、傳菜口的方式,讓廚房裡的人和家人產生聯動。
子子將廚房與一間臥室打通後,也有了一個11平的廚房。她增加了一排新的櫥櫃,也把廚房和餐廳設計在了一起。她很慶幸自己選了頂樓,因為多了一層閣樓的面積她才能犧牲臥室擴大廚房,而樓下的鄰居則沒有條件。
作為和老人孩子一起生活的家庭,他們一日三餐都會在廚房裡做。子子和愛人在廚房鼓搗食物的時候,家人們都喜歡待在廚房,離吃的喝的更近,還能在一起聊天,廚房的使用率比客廳還高。
“一個人做飯是很孤單的,如果有個人哪怕不幫忙,在旁邊跟他聊著天或者陪著,他都會覺得感覺好很多。我一個人在那默默做飯,做好了端出來,然後你們就只想坐享其成的那種感覺,我很不喜歡。我覺得家裡面很重要的一個地方,就是一家人在一塊乾點什麼。”子子說。
撰文:楊柳
編輯:薇薇子
排版:宋曉雯
你們家的房子有沒有設計上的問題?

開年失業,奢牌高管的日子也不好過了

1折拿下香奈兒,特賣會成了窮鬼天堂

倪虹潔:漫長低谷後,「中女」迎來了春天

36氪旗下生活方式公眾號
👇🏻 真誠推薦你關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