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參考來源:evrimagaci/netimes/dailymail/網路
昨夜,悉尼牛津街(Oxford Street)被炫目的燈光和熱情的歡呼聲點燃,第47屆悉尼Mardi Gras大遊行正式拉開帷幕!
這場盛大的慶典吸引了超過10,000名參與者,他們身著華麗的羽毛裝飾、閃耀的亮片服飾和象徵自由的彩虹元素!
共同組成180輛繽紛奪目的花車,讓整個城市沉浸在歡樂的海洋中。
夜幕降臨,悉尼達令赫斯特(Darlinghurst)街頭湧動著璀璨的霓虹色彩。


數以萬計的參與者和觀眾匯聚於此,迎接澳大利亞最盛大的酷兒文化(Queer Culture)慶典——悉尼同性戀狂歡節(Sydney Gay and Lesbian Mardi Gras)。


本屆狂歡節已進入第47個年頭,超過200輛花車、11,000名遊行者,共同編織了一場視覺與文化交融的盛宴。



在牛津大街(Oxford Street)上,五彩斑斕的服飾、炫目的燈光、震撼的音樂交相輝映,人們身著熒光粉、明亮黃,以及標誌性的彩虹色,盡情展現自我。

“我從17歲起就開始參加,每年看到社群成員在夜晚聚集,這本身就是一種享受。”傑德·皮亞塞沃利(Jed Piasevoli)坐在街邊的露營椅上說道。


他的朋友蒂莫西·特里西奇(Timothy Trisic)補充道:“這是一個盡情釋放、做回自己的夜晚。”

音樂、舞蹈與抗議:花車上的多元表達
狂歡節不僅僅是慶祝,更是多元文化的表達。

醫護團體GLADD的花車播放著奧利維婭·牛頓-約翰(Olivia Newton-John)的《Get Physical》混音版,他們希望藉此打破酷兒群體在身材焦慮方面的羞恥感。

“我們希望讓大家知道,保持健康和健身不該帶有負擔或愧疚。”一名急診醫生表示。

另一輛花車播放著奧利維婭·牛頓-約翰的另一首經典曲目《Xanadu》,其上是“孔雀摩門教徒”(Peacock Mormons)——一個由布拉德·哈克(Brad Harker)和斯科特(Scott)在2018年創立的群體。


他們希望透過公開參與狂歡節,表達對某些宗教政策的不滿,同時也向年輕LGBTQ+群體傳遞“自由做自己”的資訊。

這個群體的成員之一,布萊恩·鄧恩(Brian Dunne),曾是一個虔誠的天主教徒,並按照異性戀身份生活了大半生。

直到65歲,他才在癌症確診後勇敢出櫃。如今,74歲的他不僅得到了前妻的理解,還獲得了五個孩子和13個孫輩的全力支援。


“對我來說,這才是真正的基督精神,遠比一些宗教人士對LGBTQIA+群體的態度更具包容性。”他說道。

堅持信念:面對挑戰仍然前行
儘管狂歡節是對多元文化的慶祝,但平等澳大利亞組織(Equality Australia)指出,近年針對LGBTQIA+群體的言語攻擊、暴力威脅和襲擊事件有所增加。

“對於很多群體成員,特別是跨性別者,這種仇恨不僅限於節日期間,而是全年都存在的現實。”該組織執行長安娜·布朗(Anna Brown)表示。

她強調,儘管社會取得了諸多進步,但爭取平等權利和法律保護的鬥爭仍在繼續。

傳承與變革:狂歡節背後的故事
除了抗議和慶祝,還有許多感人至深的故事。

特蕾莎·萊吉特(Teresa Leggett)曾陪伴她的前夫邁克爾(Michael)走過艱難的出櫃之路。

“他曾一度覺得,與其公開身份,不如選擇結束生命。”她回憶道。

“於是,我帶他參加了人生中的第一場狂歡節,讓他親眼看到酷兒群體的活力與支援。”

如今,他們每年都會精心打造花車,繼續參與這一盛會。“那種感覺難以形容,25萬人同時希望自己能成為你的一部分。”

此外,還有一輛以《洛基恐怖秀》(Rocky Horror Picture Show)為主題的花車!

來自“自由、驕傲與快樂”(Free, Gay and Happy)組織的成員將在花車上表演經典曲目《Time Warp》,為觀眾帶來複古與激情並存的狂歡時刻。

盛宴繼續:悉尼的夜晚閃耀不息
盛裝打扮的觀眾與遊行者共同構成了一幅生動的畫卷,無論是五彩斑斕的服飾,還是獨特的造型設計,都展現著自由與個性的光芒。

悉尼同性戀狂歡節不僅是一次慶典,更是一場象徵自由、勇敢和愛的盛宴。

無論是首次參與的新人,還是多年來不曾缺席的老友,每個人都在這個夜晚找到了屬於自己的光彩。

隨著夜色漸深,燈光愈發璀璨,人們的歡呼聲、音樂節奏和舞蹈仍在繼續。

在這裡,每個人都“自由做自己”(Free to be),在悉尼這片熱情洋溢的土地上,共同書寫屬於自己的故事。

今日話題討論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