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逼日澳交臺海“投名狀”

全文2510,圖片8張,預計閱讀時間7分鐘。
文章首發於“有理兒有面”(youli-youmian),歡迎大家在朋友圈和微信群轉發。
公眾號及其他平臺轉載請在後臺留言。

當地時間2025年7月12日,美國五角大樓突然發出“臺海角色確認令”,要求日本和澳大利亞明確在可能爆發的臺海衝突中將扮演何種角色。
這一要求令日本和澳大利亞感到措手不及,因為美國自身都未提供“對臺灣問題的明確承諾”,卻已掏出“投名狀”草紙,讓盟友先在生死狀上簽字。美國彷彿在告訴自己的小弟:臺海“炸不炸鍋”的事先不說,你們得先簽個字“陪葬“。

據英國金融時報報道,美國國防部負責政策的副部長埃爾布里奇·科爾比在最近與日澳兩國國防官員的會談中提出:“一旦中美為臺灣開戰,你們準備怎樣配合我們?”
隨著“盟友先表態”的荒唐要求發出,7月13日澳大利亞的太平洋事務部部長和國防工業部長帕特·康羅伊在採訪中直接宣告:“澳大利亞不會提前向任何衝突派遣軍隊,我們不討論假設。”這一句“我們不討論假設”,把美國的邏輯戳得體無完膚。澳大利亞國會中有議員甚至表示:我們又不是美國的僱傭軍。
而日本這邊,也未直接回應“是否出兵臺海”,日本防衛省稱,“很難回答‘臺灣緊急狀態’這個假設性問題。任何回應都將根據憲法、國際法和國內法律法規,根據具體情況實施”。
從日本與澳大利亞的迴避回應中,我們看到的不是猶豫,而是識破——他們看穿的,正是美國這場“戰略模糊”的真實用意。
美國在對中國臺灣政策上,長期慣用一種刻意維持模稜兩可、以爭取最大靈活性的“戰略模糊”地緣策略,一邊把臺海危機說成“全球最關鍵的地緣衝突”,一邊又拒絕承諾是否干預。在五角大樓的邏輯裡,“戰略模糊”不是為了維持和平,而是為了逃避責任:讓別人承諾戰死,而自己保留退場權力。

美國這次“臺海角色確認令”表面目的是“測試盟友忠誠”,實際上是一次“提前選邊、未戰分贓”的戰略佈局前置:提前鎖死盟友的政策退路。
如果日本或澳大利亞現在表態支援美國,那將來即使形勢不利,日本或澳大利亞也很難在公眾輿論中撤退。美國等於拿盟友的承諾當成戰爭籌碼,提前寫進未來戰爭劇本里。

而逼盟友表態,也是為了試圖讓“戰略去中國化”的亞太新框架落地。
近年來,美國一直希望透過“澳英美軍事同盟““美日印澳四邊機制”“美日韓三邊軍演”來打造“亞太小北約”。但這些機制裡,美國的這些小弟們都在打太極,只有美國在喊“備戰”。這次逼日本、澳大利亞表態,就是試圖把臺灣問題升級為“聯盟責任”,變成集體對華衝突的“試金石”,一旦有人掉鏈子,美國就能“道義上施壓、制度上孤立”。

美國很清楚,真要介入臺海衝突,不但消耗巨大、風險不可控,還可能導致美元地位動搖、國內撕裂。所以,它必須構建一個“責任共擔”聯盟體系,哪怕這些盟友是被忽悠上船的。真有事,澳大利亞、日本這些小弟拼命打仗,美國主打製裁和外交口炮。因為一旦局勢不可收拾,美方才能選擇“退場”而不是“深陷”。
鎖死立場、戰略捆綁、為未來戰事做風險外包——美國這算盤打的全宇宙都能聽得見。

這不,就在美國發出“臺海角色確認令”的同一時刻,由美國和澳大利亞聯合主導,19國共35,000人參演的Talisman Sabre(護身軍刀)海空一體化聯合軍演正在進行。演習覆蓋南海、東北亞等多個敏感海域,顯示出明確圍堵中國的意圖,但演習設計中並未包括“臺海首發優勢”這些明確情景設定。雖然美軍是演習主導者,但是為什麼非得拉上那麼多“小弟”一起參加呢?僅僅只是為了讓陣容看起來“很強大”嗎?
當然不是,美國的這種姿態恰好暴露了它的真實邏輯:不是真的屆時要衝鋒,而是想在行為層面“製造莊重現場”,在責任層面“保持脫身可能”。這事就能充分證明,美國對臺海問題,玩“戰略模糊+責任外包”的雙重套路。
然而,這種“拉人下水自己抽身”的局,演得再隱秘,也藏不住那一股子美國式的臭味。日本和澳大利亞又不是第一天當盟友的傻白甜,這回還是能嗅出美國這點“下三濫”的味來。

澳大利亞的太平洋事務部部長和國防工業部長帕特·康羅伊一句“我們不討論假設”,以強硬姿態維護了其主權立場。而就在同一天,澳大利亞總理出訪中國並重申“維持臺海現狀”,推動兩國旅遊與貿易發展。

這一系列動作揭示了澳大利亞在階段性衝突中的現實考量——澳大利亞既不願被繫結軍事承諾,也不能輕易觸怒其最大貿易伙伴中國。與此同時,“澳英美軍事同盟”內部對指揮架構、潛艇使用權的新一輪審查,意味著美國也在盡力為“盟友先表態”搞定硬體承諾,卻不敢承擔後果。
而日本方面,其近期態度卻早就構成不配合訊號。4月9日,日本外務大臣巖屋毅釋出2025版外交藍皮書,強調“臺灣海峽和平與穩定對日本及國際社會的安全至關重要”。同樣,在4月初的G7外長會及美日韓三邊會談中,日本均參與釋出聯合宣告呼籲透過和平對話解決爭端。
另一方面,日美原定於7月1日舉行的“2+2”高層會晤被取消,據媒體披露,這與五角大樓提出日本需將防務支出提高至GDP3.5%的要求有關,日本顯然不願輕易“為盟友拉高保險費”。 7月10日,日本首相石破茂則罕見地公開強調,要“減少對美依賴、強化自主防衛”。
這些公開表態雖不是正面對應“角色確認令”,但也說明了立場——日本選擇退往維穩防線,明確拒絕“參與臺海衝突”的路徑。他們以外交藍皮書和多次國際宣告預先劃定底線:即使美國要求“先表態”,也不意味著要加入衝突的第一線。

所以,美國的盟友不是傻子,尤其是在關乎“誰先死、誰扛鍋”的問題上,個個算盤都比美國還響。
這種連普通網民能看懂的事,能忽悠到誰?
日本網民評論說:“美國這是逼我家先舉手,然後再決定要不要跟你走?這是哪個劇本在寫?”
澳大利亞則調侃:“你美國要搞事,自己不先要來一口嗎?……”
如果說“戰略模糊”原本是冷戰遺產裡的權謀手藝,那麼到了特朗普政府和五角大樓手上,它就成了一種“劇本殺式操作”:臺海是舞臺,中國是目標,美國想當導演,但演員得從日本、澳大利亞里“招募”。
美國向來愛講“盟友共同承擔責任”,但每當事到臨頭,責任的序號總是先發給別人,這可不是戰略模糊,這是責任轉嫁的藝術,是一場企圖精準操控的“代理人分攤機制”。什麼叫美式霸權?這就是–你來出人、我來發話,你先承諾、我再觀望。
圖片源自網路
 關注公眾號:
有理兒有面
理   性|   揭   秘|   探   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