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歸學者發起的公益學術平臺
分享資訊,整合資源
交流學術,偶爾風月

速 覽
-
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不光失去了預算,連“單位地址”都沒了
-
8.6公里!大功率無線能量傳輸破記錄
-
研究發現中國6000年水文突變關鍵機制
-
維拉·魯賓天文臺首批高畫質照片釋出
-
櫛板水母逆齡再生:極端條件下重返幼年
1.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不光失去了預算,連“單位地址”都沒了

NSF總部大樓,即將成為HUD總部
圖源:NSF
6月25日,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的工作人員突然接到了政府的通知,要求他們即刻搬離已經使用了八年的總部大樓,這裡將成為美國住房與城市發展部(HUD)的新辦公場所。而1800名NSF員工卻陷入了迷茫,沒人告訴他們搬離後該去哪裡。
當天NSF透過內部郵件釋出了搬離通知,遭遇如此對待的員工們聚集在總部大廳,高呼“拒絕搬遷”的口號。確實,這幾個月對於他們來說真的不好過,數十名NSF員工已經被解僱,1700項資助被取消,下一財年預算可能被削減57%,現在又被趕出辦公室。雖然住房與城市發展部(HUD)目前所在的一棟始建於上世紀60年代的大樓更加破舊,但是這並不是要求NSF員工無預警、無安置離開的理由。NSF員工的工會譴責HUD的突然入駐未與NSF協商:“沒有為NSF做任何規劃,沒有確定新地點,沒有新大樓或搬遷的撥款……什麼都沒有。”
參考來源:
hhttps://www.alxnow.com/2025/06/24/report-national-science-foundation-headquarters-to-be-taken-over-by-hud-displacing-1800-employees/

為DARPA的功率傳輸實驗設計的光功率傳輸接收器
圖源:DARPA
美國國防高階研究計劃局(DARPA)在無線能量傳輸領域取得重大突破,透過其“持久光學無線能量中繼”(POWER)計劃,成功將超過800瓦的電力以雷射形式傳輸至約8.6公里外的接收器,創下光學能量傳輸的功率與距離新紀錄。這一測試於新墨西哥州白沙導彈靶場進行,雷射束在30秒內傳輸了超過一兆焦耳的能量,遠超此前230瓦、1.7公里的記錄。
該技術由Teravec科技公司設計,聯合Packet Digital和羅切斯特理工學院開發,採用新型接收器技術。雷射束透過緊湊光圈進入接收器,擊中拋物面鏡後反射至數十個光伏電池,轉化為可用電力。儘管傳輸效率僅約20%,但是經過驗證整體模型後,最佳化電池和其他元件可進一步提高效率。
參考來源:
https://www.livescience.com/technology/darpa-smashes-wireless-power-record-beaming-energy-more-than-5-miles-away-and-uses-it-to-make-popcorn

黃河中下游(紅色)和長江中游(紫色)局地水文PCA結果與印太暖池SST及其變率的對比。
圖源:地球環境所
深入理解區域水文氣候變化及其驅動機制,對於提高未來水文變化預測的準確性具有重要意義。華中地區是人口稠密、農業發達的核心區域,瞭解該區域水文演化特徵及其驅動機制對生態系統穩定、水資源可持續管理具有重要影響。
針對這一問題,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氣候變化整合-模擬-同化-預測(CLIMAP)團隊基於秦嶺南坡石筍碳同位素及微量元素分析,重建了該區域過去6000年以來的高解析度區域水文記錄。透過與中部其他水文記錄進行對比,研究人員發現印度洋-太平洋暖池(印太暖池)海表溫度與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西太副高)位置的協同變化,在百年至千年尺度上主導了中國中部降水的空間異質性及水文突變事件的強度。
當印太暖池海表溫度升高時,西太副高向東北移動,導致黃河中下游降水增加,長江中下游地區降水減少;相反,當印太暖池溫度降低時,降水分佈呈相反趨勢。此外,西太副高變率的增強進一步加劇了區域極端降水的強度。本研究強調了西太副高在調控我國中部地區水文氣候空間異質性與極端水文事件中的關鍵作用,併為揭示其在不同時間尺度下的驅動機制提供了新的證據。
參考來源:
https://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5/6/546498.shtm
4.維拉·魯賓天文臺首批高畫質照片釋出

三裂星雲(右上)和礁湖星雲的影像由678張影像合成
圖源:NSF-DOE Vera C. Rubin Observatory
耗資8億美元的嶄新望遠鏡——智利維拉·C·魯賓天文臺近日釋出了首批高畫質觀測圖片,效果令人震撼。它配備的全球最大數碼相機——傳統巡天望遠鏡相機(LSST Camera)擁有32億畫素,解析度高達每畫素0.2角秒,可捕捉比滿月寬40倍的天空區域,每3至4晚即可完成整個南半球天空的掃描。首批影像展示了旋渦星系、球狀星團和星雲的驚豔細節,例如NGC 4753星系的塵埃帶和M4星團的密集恆星,清晰度遠超現有裝置,揭示了前所未見的宇宙細節,絢麗奪目。管理團隊表示,正式執行後,該天文臺每晚可生成20T的資料,,供全球天文學家分析。這將推動暗物質、暗能量及系外行星研究,繪製迄今最詳盡的宇宙地圖。
參考文獻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5-01973-5
5.櫛板水母逆齡再生:極端條件下重返幼年

餓肚子55天后的水母,回到了“小時候”
圖源:Joan J. Soto-Angel 和 Pawel Burkhardt
一項最新的預印本研究顯示,東大西洋原生的櫛板水母(Mnemiopsis leidyi),又稱海核桃,具備驚人的逆齡再生能力。當面臨飢餓或身體損傷等極端壓力時,這種透明無脊椎動物能逆轉衰老,退回到幼年觸手形態,並在環境改善後重新發育為成體。
研究團隊透過剝奪食物或切除櫛板水母的膠質組織瓣,測試其極限反應。實驗中,65只水母中有13只在恢復餵食後長出幼年階段特有的兩根觸手,身體縮小至幾毫米,展現逆齡特徵。與“不朽水母”(Turritopsis dohrnii)不同,櫛板水母的逆齡是個體本身的“時光倒流”,而非細胞重程式設計為新個體。研究者推測,這種幼年形態可能更有利於捕食微型浮游生物,解釋了其在惡劣環境中(如船舶壓艙水)的生存能力。這一發現不僅挑戰了動物生命週期的傳統認知,還為研究衰老機制提供了新視角。
參考來源:
https://www.science.org/content/article/under-deadly-conditions-these-sea-creatures-can-age-reverse
點選下方知社人才廣場,檢視最新學術招聘
擴充套件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