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開年大戲不斷,最近的現偶對打更是甜得把觀眾釣成翹嘴。《愛你》裡張凌赫的中醫設定,溫潤儒雅、目光如水、款款深情,有這般又蘇又會撒嬌的男主進入現偶是觀眾的福氣。

《難哄》縱然在演技上仍有些許爭議,但唯美的鏡頭語言又把整體的氛圍感拉滿,把觀眾帶入到劇情當中。《濾鏡》更是在內容上開闢了一條很新的賽道,路過的“羊駝”刷到《濾鏡》的短影片都要被新奇的劇情吸引停下來看兩眼。在當前市場裡“古偶容易出爆款”的“陳規”裡,最近的幾部劇讓現偶扳回了一城。


這三部劇能有如此的熱度,適合又還原人設的妝造和摒棄奇怪鏡頭的畫面上了大分。被忽略的角落裡,《白色橄欖樹》已經悄無聲息地收官。
想想去年《白色橄欖樹》被路透來年上桌的時候,評論區的畫風都是一水的期待和看好。背靠原著、陳哲遠梁潔二搭、世界和平的立意、BE天花板……怎麼看都會是大爆熱劇。畢竟2016年相似設定的《太陽的後裔》就成了年度爆款,影響力輻射整個東亞,甚至開啟韓劇新紀元。


但《白色橄欖樹》剛開播,劇情的邏輯合理性、節奏的把控就引起了觀眾的爭議,令人出戲的服化道和粗糙的後期也抱受批評,似乎和宣傳的大投資不太匹配。
於是許多網友開始考古起了《太陽的後裔》,比較起了二者相似的橋段、穿搭造型、人物設定……結果無論劇情還是製作都讓《白色橄欖樹》在質量上相去甚遠。《太陽的後裔》作為一部近10年前的韓偶,妝造依然讓人眼前一亮,當年更是掀起時尚潮流。


在這樣的比較之下,內娛現偶似乎還有待進步。撇開劇情和演技上的問題,內娛的現偶造型水平近年來在審美上也總有爭議。內娛現偶的造型到底出了哪些問題?為什麼總是做出事倍功半的效果?為什麼再也沒有一部現偶能掀起時尚潮流?
#
冰山一角的時尚隱疾
《白色橄欖樹》的穿搭比起這位造型設計兩年前的《愛的二八定律》已經非常收斂剋制。因為戰亂背景和記者的設定,女主角宋冉的造型以清爽簡潔為主,素色襯衫、卡其色調的褲子、外套是她衣櫥裡的常客。

如此貼合主角設定的造型,為何還被吐槽?
作為一部影視劇,服化道要承載起為人物劇情服務的首要責任。宋冉的穿搭只做到了基本的體現她職業的作用,但卻無法立體地呈現她的性格。好的現代劇穿搭,是可以從色彩、風格化單品或品牌來凸顯人物性格、家境和處境的。例如古早時裝劇《粉紅女郎》四位女生的穿搭風格就各有特色。

而宋冉在非工作下的穿搭只有一個“淡”,且和其他角色在配色、風格上並沒有很大區別,很多件單品疊穿搭,但不夠有記憶點,也讓宋冉的性格顯得模糊不清。
同時,《白色橄欖樹》的造型總是在精緻和實用、偶像與寫實間反覆橫跳,說它偶像吧,大家都穿得挺樸素的,灰白卡其色佔了服裝主體色調、迷彩元素也很多,妝容也很清淡;說它樸素吧,但在戰地條件下男性角色都打著一絲不苟的髮蠟……

當然,《白色橄欖樹》的問題只是內娛現偶造型設計缺陷的一部分。造型師搭配功力較弱,太多元素混搭模糊重點。《以愛為營》就是這類的典型代表。小香風外套搭配學院淑女風的百褶裙、幹練西裝裡非要搭一件質感絲軟的蝴蝶結襯衫。


除了單品風格上的混搭,平衡造型的華麗感與休閒感也是內娛現偶亟待改進的問題之一。大寬肩、大蝴蝶結、靴子、貝雷帽經常同時穿在女主身上,要素過多,整體搭配缺乏銜接的邏輯和重點。對比韓國偶像劇乾淨的畫面、有氛圍感卻不失真的打光,內娛的現偶無論是運鏡、佈景還是美術上都有待加強。

#
幕後產業的陣痛與割裂
明明大量資本都從港臺朝著內地影視圈遷移,經費多了、條件好了怎麼反而不行了?內地影視劇的造型班底合作模式較為單一,缺乏競爭和專業性,造型風格固化、流水化成為常態。當某一種風格的穿搭造型火了以後,市面上就會出現雨後春筍般的模仿之作,相比起開創全新的風格,復刻被市場驗證過成功的流量密碼。這樣的現象不僅現偶有,古偶也有。
但提起古偶,就不得不提現偶的另一尷尬現狀:現偶從來都是內地影視圈的弱勢專案。由於我們深厚的歷史與文化為影視圈提供了取之不盡的素材,伴隨著民族自豪感與追求脫離現實的“造夢感”,無論經濟大環境的好壞,古裝劇都能保持絕對的熱度和影響力,即使劇情不佳,依然能有古裝造型為劇集傳播託底。同時近年來的漢服熱也讓古裝劇服化道處於被嚴格監督、審視的狀態。


而實際上,非常體現個人審美和內容理解能力的現偶無論是輿論場上還是投資比重上都不受重視,內娛造型師的功力也遠達不到靠普通單品或者輕奢就能搭配出彩的水平。但如今的現偶因為成本限制,更因為趕工期,無法靜下心來好好研究,往往是憑著造型師的本能和刻板印象混搭,這才出現了上文中出現的全身堆滿重點、缺少明確思路的風格。
其實單純的不夠好看精緻不要緊,真正讓時裝劇難破圈的原因是穿搭風格缺少記憶點、不夠獨特吸睛。如今的現偶穿搭造型只求穩妥不出錯,不敢像《我的前半生》和《艾米麗在巴黎》那樣破格,不僅是趕工期的限制,更有“保護”藝人形象的顧慮。


現偶的尷尬並非一日之寒,千禧年末到2010年代也曾湧現過一大批話題度高、熱度高的作品,但如今為了破圈和更高的認可度,現偶不得不披上不同的外衣,醫療劇、律法劇、懸疑劇……紛至沓來。
既然是飯圈限定,現偶劇就免不了受到來自演員團隊、粉絲的多重裹挾。有藝人在研讀劇本後,提出自己對人物造型的見解與想法,甚至自己置辦行頭、自帶造型師或點名造型師。造成了主演與其他角色在穿搭上精緻程度完全不同。
不僅演員自身,粉絲群體也會成為劇方製作的一大壓力。不能“讓妝”、不能做超出舒適區的造型、質疑造型師的搭配功力……往往在籌備定妝階段,就有許多雙眼睛盯著,讓劇組不敢行差踏錯半步。在這種情況下,突破與嘗試就成了冒險行為,不如“順從民意”來得保險。

當代影視圈的行走密碼就在於“安全”,既不能得罪核心粉絲,也想獲取更多路人的認可,掌握好這種若有似無的距離感才能讓觀眾感到熨帖。雖然濾鏡年年被批,但完全真實地展現正常皮膚紋理、不夠亮堂的畫面色調又會讓網友覺得不夠夢幻、不夠驚豔。更何況大多數劇組的經費也達不到不靠濾鏡就能拍出好質感的效果。看各大流媒體平臺的美顏混剪都要加一層高飽和磨皮濾鏡,就能知道大家嘴上說要真實,但身體是很誠實的。於是許多劇方還是選擇了加上磨皮濾鏡,畢竟能靠漂亮的混剪吸引人來看才是正經事。
#
那些年優秀過的時尚劇
其實在過去的30年間,我們也曾經擁有過一些非常不錯的時裝影視劇,也掀起過潮流,有過較大的影響力。
最早的《過把癮》是內地早期的都市劇,江珊和王志文兩個江南人硬是演活了王朔風格的京味兒和反叛。杜梅的大波浪、毛衣和套裝成為60後女生的時尚啟蒙,至今看來都不過時。

2001年的《粉紅女郎》是千禧年初時尚的最好註腳,退去了90年代的古典和隆重,在那個內地觀眾還分不清一大堆洋文logo的年代,帶我們見識了那些新奇大膽、熱辣前衛的穿搭。

而《小時代》則是憑一己之力做成了奢侈品牌大科普,就算是已經開眼界的2013年也足以讓國人“漲姿勢”。

這些作品的共同點就是在合適的時間出現、帶著國人接觸到了更多的時尚美學、在那個物質還不夠豐富的年代為大家開啟一扇窗,同時本身審美線上,無論是美觀性還是實穿性都很好,能為大眾提供借鑑樣板。
《小時代》上映那年,正值傳統模式的臺偶衰落,內娛接過了現代偶像劇的接力棒,而如今,這樣能引起全民熱議、時尚潮流的都市偶像劇再也見不到了。
#ENDING
過去30年,華語的時裝影視劇以港臺為首,再輻射到內地。80-90年代的香港時尚風靡亞洲,強勢的經濟催生了成熟的時尚產業和審美體系,TVB的職場劇女主角也是許多都市麗人的穿搭聖經。而過去,也是一個大眾媒體掌握話語權的時代,由專業人士和時尚帶頭人組成專業的團隊,帶領時尚。
而今,港臺文化市場逐漸走向衰退,資本北上卻沒帶來更好的審美和更專業的體系。穿搭博主、時尚買手層出不窮。隨手開啟任何一個社交軟體,都有博主貼心地告訴你怎麼搭配、怎麼購買。而且隨著近些年反消費主義、躺平的口號響起,作為時尚重要載體的偶像劇也陷入了下沉還是引領的兩難境地。
審美,一直都是一件看起來奢侈的事情,但其實人人都有探索美的權利。而怎麼讓普羅大眾從現代偶像劇裡,既能體驗到氛圍感,又能pick自己想要的可以借鑑的穿搭、能學到一些美學風格,是內娛現偶還需要加油的。
或許,先從讓劇情變得【好看】開始?
撰文/凱凱西KCathy
*圖片來源於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