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三聯生活週刊」原創內容
《我的天才女友》系列劇四季皆已完結,劇中故事背景起於上世紀四五十年代,集中於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一直到劇中兩位女性的老年,持續近60年。除了女性話題,劇中人物的穿搭也頻頻出圈,第三季萊農的多套知識分子造型,也一度成為熱議話題被認為最出彩。
該劇的服裝設計師Antonella Cannarozzi,曾在受訪時表示劇中造型參考了大量當時的時裝造型,衣服多是古著或專門定製。劇中對萊農的造型設計變化,不僅讓人直觀感受到時代的風貌變化,更將她的成長具象化了。可以說萊農的造型變化既精準還原了義大利近半個世紀的時尚潮流。

《我的天才女友》劇照(作者供圖)
出生於那不勒斯貧民區的萊農,整個青春期都是困窘的。她的衣服多為母親手工縫製。原著中每每寫到萊農的衣服用的詞多是“破舊”,常常穿的就是天藍色裙子,劣質的黑襯衣,非常破舊的鞋子。書中的萊農總是自我懷疑的性格也常因這些破舊衣服穿而起。
這種窘迫在劇中透過一些細節被放大:寬鬆、通常大一兩碼的簡單款連衣裙是萊農常見的穿著,衣服整體很樸素,方領、V字翻領居多。到更大一些的高中時期,襯衫或針織衫和半裙的組合則更常見,也更顯出萊農身上的文氣。
衣服雖然樸素,但也暗藏了上世紀50年代的流行特點。比如方領的設計、到膝蓋下長度的中長裙,包括當時由奧黛麗·赫本帶火的收腰傘裙在萊農的造型中也出現過不少次。

原著中對萊農的描述是規矩、安靜,戴著眼鏡,對眼鏡萊農也有一個從剛開始排斥拒絕到最後精心挑選的過程,眼鏡幾乎稱得上是萊農的靈魂單品。劇中對少女期的萊農造型設計是一副厚重的眼鏡,營造的是安靜有點緊繃的“書呆子”形象,而眼鏡後面的臉是不甚清晰的,也指向了那個暗暗努力試著靠讀書的機會逃離貧窮暴力老城區的女孩。
一直到比薩上大學,遇到了慷慨溫柔的男友弗朗科,他為她購置新衣服、鞋子、新大衣還有新鏡框。萊農才逐漸接觸時尚,開始打扮自己,注重自己的口音和穿衣走路的方式。
比薩求學時期正值動盪的60年代,時尚領域也迎來革命,肯尼迪夫人傑奎琳的簡約優雅成為時尚標杆,沙宣短髮和迷你裙風靡一時。

這一時期的萊農,剪了現代性的短髮,眼鏡也換成了更輕盈的,穿著深藍色大衣內搭酒紅色半裙和弗朗科在街頭奔跑的場景令人難忘。當時流行的A字版型風衣、更短的半裙,都在萊農的造型中出現過。不過與莉拉婚後那段時期的時髦造型相比,萊農的造型更偏優雅、簡約,多是學院風的針織衫與半裙、知性的大衣外套這樣的單品,也更符合她的大學生身份。
如果要用一個詞來形容學生時代的萊農,或許“藍色”是貼切的。藍色的沉靜、理智、淡愁都像極了萊農。劇中很多“關鍵”時刻她的衣服也是藍色的。
新年夜的煙火比賽上,第一次聽到莉拉說“界限消失”的萊農,穿的是藏藍色連衣裙。第一次去海邊與愛慕物件尼諾閒談時,穿的是藍白格子寬吊帶裙。在讓她和莉拉疏遠的中學老師家的聚會上,大放光彩的萊農穿的是莉拉借給她的寶藍色禮服裙。雖然書中倆人約定穿了簡單的襯衫和裙子,但顯然劇中的造型安排更直給也更具張力。第二次去海邊,從伊斯基亞島返回那不勒斯的船上,看見尼諾和莉拉在一起的萊農下定決心從此只為自己而活時,穿的是和海一樣藍的印花裙。

在比薩畢業那年,萊農迎來人生大轉折,遇到了後來成為她丈夫的彼得羅,並在未來婆婆阿黛爾的幫助下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小說。書中描寫萊農一收到出版社的預付款就買了裙子和化妝品,“人生第一次去了髮廊”。
之後萊農成為作家,步入婚姻,搬到佛羅倫薩生活,生了兩個女兒,過著母親眼中的“闊太太”生活。婆婆阿黛爾不僅是她事業上的領路人,也是她的時尚啟蒙。書中多次提到萊農參照阿黛爾的品味打扮自己,並在她的影響下培養自己的品味。
劇的第三季拍的正是婚姻中的萊農,終於實現買衣自由的她,這一季的顏值和衣品都讓人驚豔。故事的時間線也推進到七八十年代,當時義大利的米蘭街頭,是為爭取婦女離婚和墮胎合法權的遊行隊伍,喇叭褲、波西米亞裙等都成為流行的時尚元素。萊農的服裝也變得更豐富、精緻和鮮亮,更有質感的襯衫、更多樣圖案的裙子、更大膽的色彩以及喇叭褲、波西米亞裙、長筒靴等單品常見於她的造型中。既是優雅的作家,也是性感的妻子和母親,這些不同風格的穿搭似乎也暗示了萊農在多種身份中的妥協和反叛。

穿紅色印花襯衫和喇叭褲的萊農帶著兩個女兒參加遊行
如果說學生時代的萊農是藍色,給人“收”的感覺,婚後的萊農更大膽更“放”了,她嘗試了更鮮豔的色彩,更張揚的圖案。尤其,這一季萊農的褲裝造型特別多,針織短袖搭牛仔褲、襯衫搭喇叭褲……一方面是當時的流行風尚,另一方面也貼合了萊農陷於家務和育兒的主婦身份。更進一步,喇叭褲也暗示了與尼諾重逢重燃激情想要逃離婚姻的萊農的反抗慾望。
再之後進入到八九十年代,萊農離開丈夫帶著兩個女兒回到那不勒斯,與尼諾成為情人,再次懷孕生女,在雞飛狗跳的生活夾縫中艱難繼續寫作事業。原著中沒有過多描寫萊農這一時期的衣服細節,只是用衣櫃裡有很多漂亮的裙子和鞋子來突出她的作家地位。
設計師Antonella以“80年代的阿瑪尼”呈現萊農的成長。80年代初的阿瑪尼突破性別概念,大膽地拓寬肩線,將傳統男西服特徵融入女裝設計中,權力套裝就是那時流行起來的。劇中,寬鬆西裝加鬆軟質地襯衫的中性風是萊農在工作場合的常見搭配,象徵萊農在文學上的野心,也是一個女性知識分子在男權世界中爭取一席之地的視覺敘事。沉淪浪漫愛中的萊農,也多了很多粉色單品。

如果說婚姻中的萊農是“放”的,中年萊農則更多了一些鬆弛。書中對此的描寫是披頭散髮、穿著牛仔褲和舊毛衣。劇中則是透過多套寬鬆毛衣和牛仔褲或碎花裙的穿搭來呈現。這種鬆弛可以理解為萊農對自己情感上的坦蕩,也是對那不勒斯庶民身份的認同,終而是對自己的接納。
劇中尤其是第三季第四季萊農的穿搭也讓意式知識分子風成為時尚熱詞,這大概因為萊農的風格里既有知識分子的文藝智性,又多了幾分那不勒斯的“野性”,有獨特的意式美學魅力。
她的著裝知性但不學術,偶有張揚又不過度。無論是學生時代還是婚後抑或是離婚後,萊農的著裝始終是生活化的,這種實用性也利於普通人參考。她的服裝造型還有種遊走於男權世界的優雅得體之外的叛逆。這種叛逆恰符合當下對複雜性和“活人感”的心理訴求。此外,萊農的穿搭也見證了一個底層女孩透過讀書實現階層躍遷的過程,記錄了一個女人從依附到獨立的心理成長,這種成長上升敘事也是當下陷於階層固化的人群所期待和樂見的。

與曾流行的知識分子風不同,關於萊農的視覺敘事始終與貧困、女權交織,已超越單純的審美,更具時代的厚重感。同時,她的造型中的復古做舊感,獨有的地域風情,也更具文化底蘊。
萊農的穿衣變化,是她對抗命運、尋找自我的見證。當步入老年的萊農發出“我的整個生命,只是一場為了提升社會地位的低俗鬥爭”這樣坦誠的自我剖白,也印證,真正的風格是不追逐潮流,是對自己清醒的認知,和跳出他人定義自我框架的勇氣。

詳細崗位要求點選跳轉:《三聯生活週刊》招撰稿人

大家都在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