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25年,整整100年前,魯迅出版了雜文集《熱風》。他在書中寫下了一句“願中國青年都擺脫冷氣”,如今,這樣的理想,已成為一代又一代年輕人的座右銘。
對於他們而言,擺脫冷氣,不僅僅是對外界嚴寒的抵抗,更是對社會冷漠、對生命孤獨的挑戰。
當自己成為社會上的中堅力量,如何在擅長的領域裡發光發熱、溫暖他人?一群來自美的的年輕人用行動告訴了我們答案:
在熱愛的領域裡堅守一片赤誠之心,再微小的光和熱,也能驅散寒氣、為他人照亮前行的路。
老去的家鄉,
迎來了“真暖”的冬天
對西埠頭村的居民來說,沒有什麼比冬天更加難熬。
一進12月,寒風就封鎖了街巷,這座位於北京西郊的小村莊直逼零下10℃。村中居民大多上了年紀,最懼寒冷,不得不門窗緊閉,村莊陷入一片岑寂。
如何取暖過冬,是西埠頭村民的頭等大事。儘管家家戶戶安裝了空氣能熱泵,但如今裝置都已損耗老化,每年花了幾百上千的維修費,最終換來的,不過只有十六七度的室內氣溫。
“那真是叫天天不靈,叫地地不應。”回憶起過去的那些冬天,村民段躍海依然心有餘悸。
作為村子裡為數不多的年輕力量,段躍海無法坐視不管。他有著豐富的電工經驗,幫村裡的老人們處理過許多故障,沒有人比他更清楚老人在冬天遭受的苦。為家人和村民們找到更好的過冬裝置,是他一直記掛在心的目標。


冬日裡,西埠頭村的街巷
2024年春天,在石家莊舉辦的第14屆HPE中國熱泵展上,美的真暖空氣能中央空調的產品展臺前,“-35℃ 穩定執行”幾個大字深深吸引住了段躍海的目光。
留下聯絡方式後,美的也迅速響應——美的空調北京運營中心的銷售負責人郝峰很快就出現在了村子裡,和段躍海一起討論該怎樣解決西埠頭村民過冬的難題。
更換新機並不容易——老人們並不熟悉智慧產品,老舊的房屋也需要對線路進行改造,尤其村民們還十分擔心電費會不會昂貴。
瞭解村民的顧慮後,郝峰返回公司,針對西埠頭村的情況制定了詳細的換新方案。“換作是我自己,也想選擇一款能給家人創造美好生活體驗的裝置。”
選擇暖通行業,為民生改造事業獻出一份力,也一直是郝峰的心願。他的老家在山西農村,小時候家中只能靠火爐取暖,寒冬臘月,父母總是四五點起床,趁著自己還在熟睡,悄悄地將煤球塞進爐中。
這些經歷讓郝峰對於寒冷格外在意,“我很想要去為大家切切實實解決取暖問題,創造更好的居住環境和生活體驗。”
努力之下,今年,西埠頭村的307戶村民中,已經有超過一半村民安裝了美的“真暖”。由於“真暖”空調達到了能效等級的最低一級,今年冬天,村民在電費上的開支減少了1/3。
既節能,還省錢,更重要的是,家中的平均溫度升高到了22℃,現在的西埠頭村成為了名副其實的“真暖村"。


第一批村民更換“真暖”空調後,左鄰右舍都會跑來打聽,詢問使用情況
被溫暖感動的人,也開始傳遞溫暖。段躍海作為村中第一批真暖的使用者,也以經銷商的身份,成為了美的“真暖”專案駐村負責人。
他發現年輕人眼中微不足道的問題,常常讓村中老人手足無措。為了第一時間響應使用者,段躍海決定為村民“主動提供服務”——入冬以來的兩個多月裡,每天在村中,他見人就詢問機器有沒有問題。
村子裡年紀最大的一戶,是一位80歲的獨居老人,也是段躍海重點照顧的物件。他沒事的時候就去串門,檢查機器聯網和老人家的用電情況,天冷時順手調高几度,“很簡單的一些服務”,在他眼裡都是微不足道的小事,卻驅散了老人家中的寒氣。
擺脫“冷氣”,離不開發自內心的使命感。如今,西埠頭村所有“真暖”使用者都加入了段躍海發起的群聊,任何使用問題,24小時都能找他詢問。郝峰也在市場一線繼續推進“千鎮萬村”的服務專案,快速響應村民“以舊換新”的需求。


更換“真暖”空調後,村民家中一片明媚的景象
在全國範圍內,像西埠頭村這樣的“真暖村”已經有6559個。每一個“真暖村”的誕生,都是對寒冷的挑戰,也是對無數家庭幸福生活的承諾。
“我們透過星星點點的努力,匯聚成一個越來越好的勢頭。”正如郝峰所說,家家戶戶的笑臉和信任,也是美的每一位工作者的幸福來源。
零下35℃,永不妥協的熱忱
有了美的“真暖”的守護,北京西埠頭村的村民再也無懼寒冬,而一路向北來到黑龍江,冬天最低氣溫可低至零下四十度。窩在家中,尚可以躲避寒冷;但對於出行的人來說,天寒地凍,是不得不面對的一道坎。
凌晨三四點,是東北黑河一天中最冷的時刻。美的工業技術旗下的威靈汽車部件工程師黎法運和測試組的成員啟動了測試車,隨著壓縮機穩穩執行,他不禁興奮地攥了拳頭,“成功了。”
這場測試是關於CO2轉子式電動壓縮機的。CO2具有良好的穩定性,能在低溫環境下保證強勁的制熱能力。而對新能源汽車來說,壓縮機正是熱管理系統的核心。
不同於傳統汽車有內燃機發動時產生的熱量,極端低溫下,汽車壓縮機能否正常控制溫度、讓熱泵空呼叫單位電量來產生更多熱量,對能耗、續航和車內空調的制熱效率都有明顯影響。


美的威靈汽車部件與汽車客戶在黑龍江進行冬測
這場黑河路試,美的要挑戰的目標是-35℃。“因為全球的範圍內,人類能夠居住的最冷環境,就是-35℃。”工程師郝唯解釋說。她所參與設計的R134a壓縮機同樣是在這裡完成測試,如今已經被廣泛安裝在了國產新能源汽車上。而他們之前,從來沒有一個品牌的壓縮機像美的這樣,在極限狀態裡依然正常運轉。
這是一場跨度將近十年、花費一億美金、默默無聞的研發。儘管鮮有人會在購車時,去主動了解關於引擎之外的零部件,但毋庸置疑的是,每一個使用者,都將享受到這些研發所帶來的好處。
美的威靈汽車部件CO2轉子壓縮機的研發,要追溯到2016年。當時,國產新能源車的年銷量只有50萬臺,許多如今耳熟能詳的品牌要麼尚未成立,要麼還剛剛起步,做電動機零部件的廠商更是少之又少。
作為全球領先的家電企業,美的在空調技術上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將這項技術應用於新能源汽車領域,也正契合了美的研發工作者的共享精神。
創新意味開荒,意味著披荊斬棘去走別人沒走過的路。在整個熱管理系統裡,壓縮機是唯一一個大功率、高電壓、高速運轉的機電一體化部件,可謂熱管理系統的心臟。要讓心臟健康,擺在團隊面前的是一系列難題。
在美的之前,這是沒有人挑戰過的方向,團隊不得不“摸著石頭過河”,從零開始,嘗試各種設計。僅僅是為了降低一個數據指標,黎法運就足足花費了4年多的時間,無數次試驗,伴隨著無數次失敗。


壓縮機之於新能源汽車的熱管理系統,像心臟一般重要
“能堅持下來確實挺不容易的。”回憶起那段研發經歷,郝唯感慨不已。失敗是許多偉大創新的必經之路,但並不是每一個創造者,都能熬過這場黎明前的寒冬。
幸運的是,允許年輕人試錯,是美的始終秉承的價值觀。郝唯坦言,“我們在技術面前確實沒有妥協過。”
最終,CO2轉子式壓縮機終於研發成功了,能效比同類產品高出50%,消耗功率卻降低了三四百瓦。因為出眾的效能,從2021年開始,CO2轉子式壓縮機成為了某海外知名汽車品牌的專案定點。在2025年,該品牌汽車也將普遍配置上CO2轉子式壓縮機。
技術走出國門,讓黎法運十分自豪,“作為一個普通工程師,我感覺自己肩負著一個使命,就是讓中國技術領先世界。我做到了這一點。”
以前瞻性戰略眼光,尋求突破性技術和顛覆式產品機會,造福於社會,是每個美的工程師所秉持的信念。而這個信念,也讓他們不畏艱難,熱血沸騰地攻克著難關。


美的威靈汽車部件新能源汽車電動壓縮機產線
英偉達創始人黃仁勳曾說:“如果不創新,你就不會成功。”生活的改變,從來離不開創新精神。而年輕人,最不缺乏的就是創造的能力。
美的那些年輕工程師們,也在用持續不斷的科技創造,改變著生活,改變著世界。
年輕人的眼裡,永遠有光
從居家到出行,幸福生活離不開溫暖相伴,而作為連線著家與外界的電梯,同樣需要舒適的體驗。
尤其對於行動不便的人來說,電梯不僅關乎著身體上的感受,更關乎著他們能不能好好生活。
作為美的樓宇科技事業部電梯專案的產品經理,石喆和團隊成員敏銳地發現:“全國人口6%是殘疾人,而60歲以上的老年人佔總人口的20%。換句話說, 國內約四分之一的人正急需無障礙電梯來幫助自己出門。”
弱勢群體的需求,曾經一度隱藏在市場關注不到的角落,但他們的出行渴望,卻一點兒也不少。也許一些小小的努力,就能徹底改善他們的生活,這個平均年齡只有29歲的年輕團隊,立刻投入了面向全國的無障礙市場調研。


殘障群體也有出行需求,這一點卻往往被大眾忽視 / 圖蟲創意
最難忘的一次,是在2022年冬季,石喆在一位盲人朋友的陪伴下一起做了一次出行實驗:他站在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裡,戴上眼罩前行。
漆黑的視野,讓人心生恐懼,石喆每一步都小心翼翼,彷彿是蹣跚學步的嬰兒。短短的十分鐘後睜開眼,他才發現自己僅僅前行了百米。
盲人朋友告訴他,這就是盲人的生活,“每到一個陌生的地方,都要這麼度過。”
切身的體會,在美的LINVOL領沃電梯產品的無障礙設計上表達為一系列暖心關懷:
配置人臉呼梯、手勢呼梯、語音呼梯,呼梯更便捷;電梯配置語音播報,及時獲取到達樓層等資訊;轎廂三面環繞抓杆扶手,殘疾人操縱箱處的扶手抓杆設定盲文貼,定位指引按鍵操作;
轎廂兩面側壁對角設定兩個殘疾人操縱箱,所有操縱箱樓層按鍵匹配清晰可辨的盲文字元,目的地“觸手可及”;配置毫米波雷達,即時感知轎廂內人員的狀態,當發生人員跌倒時,主動使電梯不關門、不再執行,並將危險資訊透過雲端即時通知家屬或救援人員……
所有這些都來自於研發團隊對殘障群體生活的細緻觀察。“他們其實有很多點子的,”石喆至今都難忘那段和殘疾朋友們共度的時光,“但是他也不知道跟誰說,說了也不知道有什麼用。”


在調研中石喆發現,對普通人而言不起眼的小事,都有可能為特殊人士的出行帶來困擾
或許在旁人看來,殘障群體的出行需求既瑣碎,又不起眼,但是美的眼中,每一個願望都無比重要。這些改變就彷彿火柴帶來的熱度,小小的一根或許並不能改變嚴寒,但許許多多匯聚在一起,總能將寒冬燃燒出一團溫熱。
在當下,對於電梯無障礙來說,國內最大的問題在於電梯裝置標準與建築設計端拉通不夠充分,且標準不夠細化。作為無障礙產品設計和研發的領軍者,美的LINVOL領沃電梯也在努力成為一把尺,細緻如腳踢按鈕的離地高度、扶手直徑和與牆面間隙距離……為了他們打磨每一個細節,確保每個設計都能帶來切實的幫助。
自2023年至今,LINVOL領沃打造的無障礙電梯已在全國多個建築類專案中交付使用。團隊成員也不惜辛勞,對客戶進行回訪。收集來反饋意見後,LINVOL領沃為了真正實現電梯“暢行無障礙”,在老舊小區加裝電梯專案中僅推薦平層入戶或亞平層入戶方式。
“錯層入戶”,指的是老舊小區加裝電梯時,電梯停靠層站與樓梯間轉角休息平臺處於同一水平面,乘坐電梯到達相應樓層的休息平臺後,乘客需向上或向下走半層步行樓梯,再通往入住戶門的方式。“這對坐輪椅的朋友來說,又新增了障礙。”一定要透過平層入戶或亞平層入戶方式,把那些真正需要幫助的人平安送回家。
動用自己的點滴創意和投入,守衛他人的幸福生活,在這群年輕人看來,不過是分內之事。


石喆在工作車間監測資料反饋
年輕人肩負著創造未來的責任,也充滿了改變世界的決心。對這群美的青年來說,打破社會隔閡,是最深層的信念。
“這也是我們的價值主張,”正如石喆說所的那樣,做真正的無障礙設計,目標正是“賦能建築,連線人與空間,感知你我,傳遞愛與溫暖。”
100年前,魯迅向中國青年們發出吶喊:“有一分熱,發一分光,就令螢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裡發一點光。”100年後,年輕人們仍在努力,用行動續寫這份理想。
那些吃力不討好的事情,他們做了;那些看起來沒有結果的事,他們撐住了;那些別人眼裡微不足道的事,他們徹底改變了……來自美的的年輕人們在各自崗位上釋放著“最小單位的善意”。從溫暖的家、心安的旅途,到弱勢群體的出行,他們讓科技盡善,讓生活盡美,用一腔熱血和點點滴滴的關懷, 溫暖了更多人的生活。
導演李路在拍完《人世間》後,曾由衷感慨:“不要低估任何一代年輕人。”也許我們早已習慣在人心之間築起一座牆,但年輕人們依然堅持用微小的努力向外釋放暖意。當人們還在為時代的方向感到迷茫時,未來早已被如今的青年們悄悄改變。
因為年輕人的眼中總有光芒,那正是驅散“冷氣”後,他們對明天的期待。

網易文創浪潮工作室出品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微信編輯 | 與 山
❖ 歡 迎 分 享 到 朋 友 圈 哦 ❖

浪潮工作室長期招聘作者,稿費千字300到800
公眾號後臺回覆“招聘”即可檢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