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關注↓
轉自:InfoQ 公號,整理 | 華衛、核子可樂
在快節奏的創業世界中,很少有公司在沒有重大投資或龐大團隊的情況下實現快速增長,AI 應用更是如此。然而,有一群最小不過 17 歲的 00 後卻另闢蹊徑,自力更生創立出一批價值數百萬美元的 AI 移動應用程式,其中不乏月使用者在 10 萬以上、年收入在 100 萬至 500 萬美元之間的應用。
站在這場“風暴”中心的是一名 17 歲的高中生 Zach Yadegari、一位剛畢業的 23 歲大學生 Blake Anderson,以及沒有受過科班教育的 17 歲少年 Henry Langmack。在風險投資通常流向常春藤聯盟畢業生或連續創業者的環境中,他們獨立開發了三款 AI 驅動的應用程式:RizzGPT、Umax 和 Cal AI,創造出令人印象深刻的 1540 萬美元年度經常性收入(ARR)。
其中最令人矚目的當屬 Cal AI,該應用利用 AI 簡化了透過食物照片進行卡路里追蹤的過程,在推出僅四個月後,下載量就超過了 10 萬次,收入達到 100 萬美元。
據 Yadegari 稱,“我的創業之旅其實從 10 歲開始就起步了”,當時他每小時收取 30 美元,向學員教授編碼課程。“後來我開始擴大規模,在當地的 Facebook 群組上釋出了一則廣告。很快我的學生就從一人增加到兩人,後來又變成了三人。對於一個才 10 歲的孩子來說,我感覺自己可有錢了。”
而在創立 Cal AI 之前,Yadegari 在新冠疫情期間就展現了自己卓越的創業頭腦。他意識到學校正在向學生們分發 Chromebook,因此建立了一個開放性質的遊戲網路,將熱門遊戲整合起來以供大家遊玩。該專案共吸引到 500 萬用戶,後來以六位數價格被整體出售。
在取得成功之後,Yadegari 又跟在編碼培訓班結識的同學 Langmack 合作,希望共同探索消費者應用領域。他們的第一個專案 Grind Clock 是一款激勵型鬧鐘軟體,也就是用各種勵志方式呼喚使用者起床。該軟體在釋出後的兩週之內就獲得了 2 萬次下載,但後續陷入停滯、再難增長,這也成為兩人與 Anderson 結識和合作的契機。
為了弄清楚如何擴大規模,Yadegari 聯絡了 Anderson——一位在半年間開發出兩款下載量達數百萬次應用的傳奇人物。之後,Anderson 同意提供資金和領域內的專業知識,但要求與 Yadegrai 和 Langmack 對等的聯合創始人身份。在這三位 00 後的引領下,Cal AI 的初始版本正式開始研發。
據瞭解,Yadegari 和 Anderson 是從日常經驗中汲取靈感建立了 Cal AI。他們意識到許多人在追蹤卡路里方面面臨困難,但像 MyFitnessPal 、Lose It!、MyNetDiary、Cronometer 以及 Lifesum 等同型別應用需要繁瑣的手動輸入,因此決定著手設計一種更好的解決方案。剛開始,他們透過研究社交媒體和其他平臺的使用者行為和市場趨勢,證實了對更加使用者友好的卡路里追蹤應用程式的需求。接著,Yadegari 和 Anderson 利用他們的技術專長和之前在應用程式開發方面的經驗,以注重簡單性和準確性為原則來構建該工具。

Cal AI 與其他競爭應用的使用者介面對比
為此,Anderson 和 Yadegari 使用快速原型方法開發了 Cal AI,利用 Python 和 Node.js 等高階程式語言來確保其技術堆疊的簡單性。然而,過程中兩人也遇到了兩個挑戰:整合複雜的人工智慧系統和實現精確的卡路里估算。在該應用的初始版本里,他們專注於透過食物照片進行人工智慧計算卡路里追蹤,且依賴現有的 AI 模型(例如 OpenAI 的 GPT 系統)進行後端處理,並利用密切圈子的反饋快速迭代原型。
開發過程中,Anderson 和 Yadegari 也曾多次交流二人對於現有營養跟蹤類應用的詬病。Cal AI 應用的核心技術是使用 AI 影像識別來評估營養成分,也是其成為與其他競爭對手間最確切的比較優勢。Yadegari 指出,“根據我們的測試,當影像在自然光下以非傾斜角度進行拍攝時,我們的識別技術準確率可達 90%。這實際上比包裝袋上的營養標籤還要靠譜,因為食品藥監局允許廠商在標籤上將熱量數字少標不超過 20%。”
當然,在擁擠的市場中推出受歡迎的新應用絕非易事。首先不得不提的是,Cal AI 採用了一種低成本的定價模式,以每月 10 美元或每年 30 美元的價格提供該應用。這種定價結構吸引了更大的使用者群並提高了訂閱率。並且,Cal AI 優先考慮頻繁的迭代和測試,以最佳化使用者體驗。他們使用 Superwall 等工具來最佳化付費牆,並頻繁進行 A/B 測試,以改進入門流程並提高轉化率。
對於 Cal AI 而言,找到正確的營銷策略也是其脫穎而出並與使用者建立聯絡的重要原因。最初 Cal AI 最初利用 TikTok 的病毒式營銷功能來作為關鍵增長渠道來宣傳其 AI 卡路里追蹤應用程式,其創始人制作了引人入勝、極具視覺吸引力的影片,突出了應用程式的獨特功能。此外,Cal AI 繼續利用小眾影響者來擴大其影響力,且重點關注 5 美元的 CPM(每千次觀看費用),以使營銷活動與 CPA 和轉化率目標保持一致。
同時,Cal AI 推出了推薦程式碼系統來激勵有影響力的人,將創作者轉變為積極的品牌擁護者,並致力於推動下載和註冊。這些方法都讓他們無需昂貴的影響者或大規模廣告即可自然地接觸廣大受眾,也使得 Cal AI 迅速提高了知名度和使用者參與度。
截至 2024 年 12 月,Cal AI 的 ARR 已達到約 800 萬美元(約合 5.87 千萬人民幣),證明了其創新方法和營銷策略的有效性。
RizzGPT 和 Umax,是 Anderson 在參與創立 Cal AI 之前就成功運用 AI 開發完成的兩個應用。在最近的播客節目中,Anderson 分享了他在沒有任何編碼經驗的情況下,開發和擴充套件消費者移動應用的歷程。
Anderson 對於 AI 科技一直非常著迷,在一番體驗之後,他很快發現瞭解決常見需求的重要機會:幫助男生在約會應用上更得體地回應女生。RizzGPT(後更名為 FlowGPT)就是一款使用 ChatGPT 在約會應用上生成個性化回覆訊息的貼心工具,而最讓人難以想象的是,這款工具完全就是用 AI 開發而成的,期間未經任何手動程式設計。
在這款應用中,使用者可以上傳自己的對話截圖,而該應用會使用 AI 技術分析文字內容並提供回覆建議。雖然最初的回覆內容顯得比較機械、僵化,但透過提示詞工程的設計和調整,Anderson 成功改進了輸出質量,聽起來更有人情味、也更具吸引力了。這款應用的簡單純粹與極具針對性的用例設計引起了使用者們的廣泛共鳴。
Anderson 的營銷策略也同樣極具創新性,他選出了幾位負責創作“Rizz”內容(即講解如何快速拉近雙方情感距離)的網紅,並向他們每人支付 50 美元進行推廣。他選擇的網紅都有著很高的活躍粉絲數量,影片觀看次數與關注者數量高度重合。正是憑藉著將應用定位與受眾群體牢牢聯絡起來,這項策略很快取得了驚人的回報。
僅憑兩位網紅的推廣和區區 100 美元的合作成本,該應用在一週之內就迎來了 20 萬次下載,並在第一個月中就實現了 8 萬美元收入。也就是說,這兩段影片實現了近 20 萬美元的經濟價值。
在 RizzGPT 獲得成功之後,Anderson 又推出了 Umax,這是一款專注於“改善顏值”的應用,能夠為使用者提供穿搭和妝造推薦。Umax 會根據使用者上傳的照片提供個性化建議,由前沿影像識別 API GPT Vision 進行分析。Anderson 與社群中具有影響力的多位重要人物展開合作,幫助 Umax 創造了可觀的收入——上線首月即拿下 10 萬美元,第二個月收入 20 萬美元,隨後每月收入超過 50 萬美元。
根據公開資訊,作為 RizzGPT (FlowGPT)、Umax 和 Cal AI 這三款應用的創始人,現在 Anderson 的淨資產已接近 1000 萬美元(約合 7.3 千萬人民幣)左右。但據 Anderson 本人稱,他的每一個成功故事都是在掙扎、抑鬱、焦慮和一堆失敗中建立起來的。在他還是一名大學生時,銀行賬戶裡一度只剩下 200 美元。
更加令人注目的是,這三位 00 后里唯一還在上學的 Yadegari,在擔任 Cal AI 的 CEO、打理自己不斷發展的公司的同時還需要兼顧高中階段的課業壓力。他坦言,“作為一個 17 歲的年輕人,管理一支由 17 位全職員工組成的團隊非常困難,畢竟我每天都得把很多時間放在學校裡。我經常在上課時用 Slack 給團隊發訊息,必須電話溝通的事情則安排在課堂之外。”
隨著 Cal AI 的穩步發展,Yadegari 也迎來了關於自己未來命運的關鍵決定。“我一直在考慮要不要上大學。現在,我的計劃是在大四畢業之後馬上休學一年,抓緊時間全力投入 Cal AI、傾注所有精力,儘可能擴大其業務規模。”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Cal AI、RizzGPT 和 Umax 的成功,只是 00 後企業家們顛覆傳統行業的廣泛運動中的一個縮影。
這場由年輕人領導的技術革命浪潮中,還有其他幾位知名創業者的身影:
-
Kelechi Onyeama(21 歲):創立了 Social Wizard,月度經常性收入達 6 萬美元。
-
Alex Slater(19 歲):創立 Quittr,月度經常性收入達 3 萬美元。
-
Abbott Jones(17 歲):依託亞馬遜建立的網店業務月收入達 5 萬美元。
參考連結:
https://whatastartup.substack.com/p/two-gen-z-founders-bootstrapped-cal-ai?utm_campaign=post&utm_medium=web
https://picklerooms.com/blogs/origin-stories/Anderson-anderson-building-rizzgpt-and-umax
https://www.forbes.com/sites/josipamajic/2024/11/02/meet-the-17-year-old-ceo-behind-a-12m-ai-powered-nutrition-app/
https://alphaleaders.co.uk/hacking-the-app-store-gen-zs-15m-arr-bootstrapped-success-story/
– EOF –
關注「程式設計師的那些事」加星標,不錯過圈內事
點贊和在看就是最大的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