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13

本文字數:1590,閱讀時長大約3分鐘
作者 | 第一財經 林靖
近年來,我國收入最高的三個行業分別是資訊傳輸、軟體和資訊科技服務業,金融業,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其中,資訊傳輸、軟體和資訊科技服務業持續位居第一。
和每年進行的GDP核算不同,經濟普查每五年進行一次。去年12月26日,第五次全國經濟普查結果釋出,普查全面摸清了我國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家底,反映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新成效。其中,2023年末,全國共有資訊傳輸、軟體和資訊科技服務業企業法人單位169.1萬個,從業人員1506.7萬人,分別比2018年末增長85.2%和51.4%。
資訊傳輸、軟體和資訊科技服務業包括:電信、廣播電視和衛星傳輸服務;網際網路和相關服務;軟體和資訊科技服務。其中,2023年,軟體和資訊科技服務業的法人單位從業人員達到了1107.1萬人,佔資訊傳輸、軟體和資訊科技服務業的比重達73.48%。
那麼,這個高薪行業,哪些城市的從業人員較多呢?
今年以來,各地陸續釋出了第五次經濟普查相關資料。第一財經記者梳理發現,北京、上海、深圳、廣州、杭州的資訊傳輸、軟體和資訊科技服務業法人單位從業人員超過60萬人,位居前五,其中京滬超過了100萬人(需要說明的是,部分重點城市的五經普資料尚未釋出,在此沒有納入)。
從具體城市來看,北京市五經普結果顯示,北京在資訊傳輸、軟體和資訊科技服務業的法人單位的相關從業人員高達160.6萬人,佔全市法人單位從業人員的12.2%,從業人員數量在全國遙遙領先。從空間分佈來看,海淀和朝陽兩區的這一行業從業人員較多,其中中關村、後廠村、五道口、望京等區域是網際網路“大廠”十分集中的區域。
其中,2023年海淀區資訊傳輸、軟體和資訊科技服務業繼續發揮主引領作用,實現增加值5252.0億元,同比增長13.3%;佔全區經濟總量比重為47.7%,比上年提高3.5個百分點。
北京之後,上海的資訊傳輸、軟體和資訊科技服務業法人單位從業人員達到了105.9萬人,位居第二。2023年上海資訊傳輸、軟體和資訊科技服務業企業法人單位全年實現營業收入17373.3億元,比2018年增長156.0%。其中,楊浦區數字經濟核心產業——軟體和資訊科技服務業連續8年保持兩位數增長,2024年營收達3259億元,同比增長13.4%,實現了從工業產值佔全市五分之一到數字經濟規模佔全市五分之一的產業蝶變,目前區內已集聚數字經濟企業8300多家。
深圳的資訊傳輸、軟體和資訊科技服務業法人單位從業人員達96.88萬人。資料顯示,2023年深圳軟體與資訊服務增加值規模突破3000億元大關,增長21.4%。
廣州的資訊傳輸、軟體和資訊科技服務業法人單位從業人員達到了70.55萬人。根據公開報道,琶洲產業網際網路的發展不僅形成了具有綜合優勢的平臺經濟,而且推動產業叢集數字化不斷加速。琶洲地區在資訊傳輸、軟體和資訊科技服務業具有明顯優勢,2023年釋出的《廣州市數字經濟評估(2022)》表明,廣州的數字產業以軟體服務業為核心,其中,琶洲地區更是聚集了一大批頭部的軟體服務企業,眾多頭部的數字產業企業積極探索前沿技術。
杭州的資訊傳輸、軟體和資訊科技服務業法人單位從業人員也達65.5萬人。浙江省城市科學研究會副理事長湯海孺分析,杭州之前抓住了網際網路產業發展的機會,透過消費網際網路發展,已經佔據了高地,同時杭州的智慧製造發展也比較好。之後在不斷從消費網際網路拓展到產業網際網路,又進一步發展到人工智慧、大模型等,這些都有很好的發展前景。杭州發達的數字經濟持續為其他產業賦能。
杭州之後,成都的資訊傳輸、軟體和資訊科技服務業法人單位從業人員超過50萬人,達到了54.9萬人。資料顯示,2024年,成都全市規模以上服務業執行平穩向好,營業收入總量首次突破萬億元,達10293.6億元。從行業結構看,佔比超20%的兩大行業為資訊傳輸、軟體和資訊科技服務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分別實現營業收入2983.8億元、2773.9億元,佔規上服務業比重為29.0%、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