裁員潮下的2025年何去何從?深耕職業教育11年的WST創始人Jerry有話說

2024年,美國裁員潮持續一整年。2025年,美國就業市場是否能夠迎來轉機呢?
首先,從政策的角度來看,川普公開力挺馬斯克,並一改以往的立場,表態支援H-1B簽證專案。

這一變化可能為美國留學生的就業前景帶來了新的希望。然而,我們也需要注意,在川普第一次任期(2016-2020年)期間,H-1B簽證的拒籤率顯著上升,平均拒籤率達18%。相比之下,拜登執政期間,H-1B簽證的平均拒籤率僅為3.2%。
其次,從宏觀經濟層面來看,全球經濟增長放緩已是不爭的事實。與經濟活力密切相關的企業在人才招聘方面顯得更加謹慎。以下兩個現象可以佐證這一觀點。
現象一:2025年開局,美國高薪行業還在繼續裁員👇
  • 據Blind訊息稱:微軟將在2025年初裁員15000人,1月9日,Microsoft向CNBC證實,將根據績效在各部門削減職位
  • 彭博社報道:知名對沖基金橋水擬裁員7%

  • 花旗銀行計劃到2026年底裁員約2萬人。。。

現象二:可轉正實習招聘人數驟降

許多海外高薪行業透過可轉正實習來招募全職員工。由於面試難以全面瞭解候選人的真實能力與工作表現,因此企業傾向於招募經過“試用”的員工。對於大多數企業而言,畢業前一年暑假通常是一個合理的全職招聘試用期。

客觀而言,2024年暑期實習生的轉正率較前兩年有所上升。表面上看,這似乎是招聘復甦的訊號,但實際上,這一資料的提升是由於企業暑期實習生招聘名額在減少。例如,花旗2024年紐約投資銀行部暑期實習的轉正率達到了100%,但該部門僅招募了4位實習生。

此外,生成式AI的爆發,在某種程度上為留學生就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

《華爾街日報》去年3月釋出的報道《Tech Job Seekers Without AI Skills Face a New Reality: Lower Salaries and Fewer Roles》指出,隨著人工智慧的崛起,未掌握AI技能的求職者面臨更低的薪資和更少的崗位。文章預計,2024年美國IT就業市場將再縮減2萬至3萬個崗位,而人工智慧的普及將加速一些技術崗位的自動化。

更令人擔憂的是,AI帶來的就業市場震盪不僅限於科技領域。

高盛釋出《人工智慧對經濟增長的潛在大規模影響》稱:全球多達3億個工作崗位可能會受到AI的影響。在美國和歐洲,三分之二的工作崗位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實現自動化。

美國受AI影響的行業崗位👇
儘管資料和現實看似令人沮喪,但在華爾街的高樓大廈和矽谷的寫字樓中,我們依然能看到許多中國留學生忙碌的身影。
自2014年開創留學生求職諮詢領域以來,WST在過去的11年內每年批次輸送大量學員進入投行、諮詢、科技等高薪領域的頂級公司,創始人Jerry也始終堅持在教育一線,幫助中國留學生在海外求職拿下滿意結果。
對於2024年留學生面臨的嚴峻就業挑戰,Jerry本人也深有感觸,為此他將分享申請季中的幾個小故事,希望給在求職路上奮鬥的你一些啟發。
WST創始人Jerry在2014-2024年間,親自輔導了316位同學進入高盛,大小摩,MAANG(全球辦公室)和MBB諮詢公司(僅計算全程負責的客戶)。他本人所創立的WST求職,創業11年做到行業第一,截至2024年底,WST過去11年幫助學員所獲offer年薪總和已超80億人民幣,帶領團隊累計幫助6500+學員畢業即獲得10萬+美金的Offer。
以下為WST小編對Jerry的專訪實錄,已經過壓縮整理
與可轉正實習失之交臂,藤校生的二次求職路
2025求職季,對於我的學生Tian來說是相當特殊的。
來自brown的他,在學姐的推薦下,大一加入了WST,且順利在大二拿到了一家botique consulting firm的大三可轉正暑期實習Offer,這意味著他有機會在本科畢業前直接轉正,拿到全職Offer。
大多數同學都會覺得這樣的局面已經萬無一失了,Tian也是這麼想的。於是他全身心撲在實習工作中,努力爭取更好的實習表現,然而反轉總比爽文更快一步。
在實習接近尾聲時,Tian透過和全職員工network得知,今年紐約辦公室的轉正名額僅有一個,且這家公司近幾年從未給國際學生提供過轉正機會。得知這一結果的Tian非常慌亂,第一時間聯絡了我,詢問接下來該怎麼辦。
對他而言,只剩下全職申請的機會了。原本靠暑期實習轉正的穩妥方案,瞬間變成了“機會只有一次”的背水一戰。在安撫完他的情緒之後,結合往年經驗我立馬幫他制定了backup plan,沒有任何喘息時間,Tian在得知沒有轉正機會之後就得立馬投入全職申請,甚至來不及為結果難受。
在WST規劃團隊的幫助下,Tian迅速調整狀態,更新簡歷、做短線Networking,重新投入新的一輪戰鬥。好在,Tian大一就加入了WST,這兩年系統的求職準備幫他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更重要的是,他之前透過networking搭建好的校友人脈網路,在last minute幫他拿到了好幾個內推機會。
最後Tian收到McKinsey,BCG,Deloitte在內的5家公司面試機會。2024年10月,Tian最終斬獲McKinsey等3家校招全職Offer,為他本科生涯的申請季畫下了圓滿的句號。
其實,這幾年像Tian這種情況屢見不鮮,轉正率隨著經濟形勢的波動,暑期實習Offer早已不再是板上釘釘的求職護身符。本質原因是公司沒有headcount,即便實習做得最好也沒有用。
經濟高增長的時代已經過去。隨之而來的是,美國高薪行業大幅收緊實習生的轉正名額,全職崗位的招聘需求減少,但求職市場上的優秀人才卻在不斷增加。這種供需嚴重失衡的局面,讓就業市場的競爭從傳統的“優勝劣汰”轉向了更為激烈的“優中取優”。
現實就是這麼殘酷,就算中國留學生有著常春藤名校光環、在整個暑期實習過程中表現優異,最終也可能會因為公司沒有招聘名額而無法轉正,也不得不重新面對求職的挑戰。那麼,傳統視角下被認為毫無優勢的非名校生,又該如何應對這場更加殘酷的競爭呢?
非目標校的體育特長生,拿下知名科技公司Offer
Leo這位學員的求職故事,或許顛覆了許多人對非名校學生求職的刻板印象。
Leo是體育特長生,他就讀的學校是USNews排名40開外的公立大學。作為科技行業的非目標校,每年career fair上也少有知名科技公司參與。但出乎很多人意料的是,Leo卻拿到Uber軟體工程師2025年暑期實習Offer,該崗位全職薪資為18萬美元。
奇蹟能上演的原因是,極有求職意識的Leo,在12年級就選擇加入了WST。
接到Leo這個case的時候,坦白說壓力有點大。因為在這個過程中,最困難的其實不是幫Leo做求職準備,而是打破他對自我認知的侷限。由於學校背景不理想,一開始Leo在求職時總是畏手畏腳,直到透過networking爭取到第一個內推機會,他才真正開始理解並適應海外求職的遊戲規則。
不僅是Leo,很多中國留學生和家長往往會陷入一個誤區:名校畢業生才能找到好工作。
其實不然,在競爭激烈的海外就業市場,名校生和非名校生的求職競爭早已不是一個學校背景就能決定的,實習經歷、軟性技能、硬性技能、人脈搭建等多個維度的考核,都需要點對點的準備和提升。對非名校的學生來說,其實是個絕佳的突破口——靠的是提前佈局,用求職規劃抹平差距。
除此之外,美國高薪行業近幾年的招聘規則也發生了很大變化:企業會優先考慮有內部全職員工推薦的申請者。這一轉變其實不難理解——內部推薦相當於為候選人提供了職業能力和素養的初步背書。當內推渠道的候選人已經能滿足招聘需求時,企業自然不再需要從常規渠道進行篩選。過去,Networking是海外求職的加分項,如今已經成為非目標校學生拿面試的逆襲途徑。
在WST,有不少和Leo一樣,非名校背景、沒有身份優勢的留學生,一畢業就能拿到年薪15萬美金以上的Offer。學校到底是不是目標校不重要,規劃的前瞻性、執行的有效性、networking的持續性,往往才是留學生求職的決定性因素。
為什麼看似有實力的留學生卻在求職中頻頻受挫?
然而,並非所有留學生都能像Tian、Leo那樣擁有一個理想的結局。更多的同學,本可以獲得理想的結果,卻因誤判形勢或做出錯誤決策,最終不得不在遺憾和妥協中去做選擇。
當我看到越來越多的留學生,在不知情的情況下錯過了自己的最佳求職視窗,與心儀崗位擦肩而過,讓人深感惋惜和無奈。作為深耕職業教育11年的從業者,我希望為那些有需要的學生提供幫助,告訴他們該如何行動,如何在求職道路上獲得理想的結果。在這一想法的驅動下,我開通了自己的影片號直播,每週留出固定時間為留學生和家長答疑解惑。
就在前段時間的直播中,我遇到一位特別焦慮的家長。她的孩子正在CMU讀大三,GPA 3.95,想要在美國求職。從學術背景來看,本應具備一定的競爭力。然而,她在過去的申請季裡,投了300多家公司,一個面試都沒有拿到。細問之後發現,海外求職最重要的Networking,她竟然完全沒有開始。
就Networking方面而言,她不僅需要找到對口行業的人,還要透過多次接觸建立信任關係,這已經是一個很需要時間積累的過程。除此之外,針對目標崗位,簡歷的最佳化往往需要多輪修改和打磨,而面試準備更是需要掌握行業知識、積累案例經驗,並透過反覆mock來提升表現力。這些環節環環相扣,是根本無法在短時間內完成的。
還有一位留學生透過私信找到我。他已經工作兩年了,但對第一份工作極度不滿意,甚至用“痛苦”來形容自己的狀態。他告訴我,想要徹底換一個方向重新開始。可是由於缺乏清晰的方向,他沒有任何相關的實習或專業經歷作為支撐。再加上初級崗位大多數傾向於在校的應屆生,這讓他在求職市場中幾乎沒有競爭力,轉型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這樣的情況下,我和我的團隊實在是愛莫能助。職業轉型需要的不僅是能力培訓,更需要前期的積累——明確方向、實習經歷、技能儲備,而這些都無法在短期內彌補。他的問題並非簡歷或面試技巧不足,而是職業路徑規劃從一開始就偏離了軌道。
如果在初入大學時,就對自己的職業方向有清晰的規劃,通過幾次實習積累相關經驗,便能為他日後的選擇提供更多可能性。相比那位投遞300多家公司卻沒有拿到面試機會的大三學生,他的“試錯成本”更高——因為他不僅浪費了兩年的時間,還錯過了入行最關鍵的求職視窗,導致往後的每一步都舉步維艱。
職業規劃不僅是一項選擇,更是職業生涯的基石。缺乏規劃的代價,不僅高昂,更可能徹底改變一個人職場發展的軌跡。
許多學生,甚至是有幾年的工作經驗後,仍未意識到——校園和職場之間存在著一條巨大的鴻溝。雖然他們在學術上可能表現得十分優秀,但往往缺乏對職場實際要求的認知和準備。而這種認知的不足,往往使得他們在踏入職場時,面對的挑戰和困惑遠超過預期。
成立WST的初衷,是為了幫助中國學生培養他們能夠終身受益的學習能力。WST的目標絕不僅僅是幫助同學們拿到高薪Offer,更重要的是,能在這個過程中掌握自己的人生主導權,邁出步入社會的第一步。
教會學生一個終身技能,遠比教會他們解決某個具體問題更有價值。
WST所做的,不是從教育到視覺化結果的過程,而是從教育到能力的培養。在正確的引導下,學生可以憑藉自己的能力去實現最終的結果。這個過程中,能力的培養至關重要,不能忽視。畢竟,正是你所擁有的能力,決定了你未來的人生高度。
已經陪伴大家走過十一年的WST,初心始終未改。我們的團隊全年無休,始終堅守在求職一線,為每一位留學生提供最堅實的支援。
展望2025年,全球就業形勢仍充滿不確定性。為了幫助大家應對挑戰,我本人將親自前往美國各大校園,與學弟學妹們進行面對面的交流。結合多年經驗,為大家詳細規劃從本科到研究生階段的求職準備路徑,探討如何在當前環境下實現個人和社會價值的最大化。
如果你有一些具體的問題,比如錯過了關鍵時間點,沒有獲得實習機會,想知道是否還能彌補;或者你是剛大一,想知道此時應該關注哪些與未來職業規劃相關的資訊,都可以來現場和我一對一交流。
掃描下方二維碼回覆你的【學校+春季行】即可報名預約~
除了與學生上課外,我每週都會在個人影片號上進行直播連麥,針對留學生求職痛點,也進行過大量解答,有相關困惑的同學可以在我的影片號主頁按需檢視。

WST求職是業內領先的結果導向型、全領域高薪求職平臺,致力幫助全球各地的中國學生和職場在職人士實現各階段的職業發展需求,以及企業透過校招和社招吸納不同級別的人才。
WST求職體系輸出的所有學員所獲Offer年薪11年累計已超過80億人民幣,是2018年首家上榜福布斯教育板塊的職前教育領域公司。
WST同樣致力於社招(Experienced Hire) ,11年累計高階企業客戶多達972家並持續增長,顛覆傳統獵頭大海撈針的模式,幫助企業在WST人才庫(已上岸學員)中尋求人才時更具針對性、更精準,已有1879位WST早年一畢業就年薪百萬的校招學員透過WST社招服務成功實現跳槽或職業轉型。
WST創始人Jerry也獲得了教育業內領袖及社會各界的認可。
2017年金磚國家峰會,Jerry入選“100個微笑擁抱世界”最年輕企業家,獲選2018年福布斯30Under30、2019年胡潤Under30s創業領袖。
2021年,WST創始人Jerry成為華東師大亞歐商學院的企業導師,這是繼清華北大後WST再度與國內頂尖高校合作。

Jerry受聘成為南京雨花臺高中藤校班導師,為高中生未來求職乃至人生規劃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Jerry也多次接受官方媒體邀請,對於留學生求職進行多維度的分析。
Jerry參與CCTV《創新之路》節目的錄製,分享從留學到求職再到創業一路走來的經歷和心得。
Jerry受上海電視臺邀請,參加《海外路路通》多期節目的錄製。
2024年的北美校園行中,Jerry前往近20所高校,與各個高校的留學生們一起,探討最難求職季的當下,如何更好地實現自我價值與社會價值。
宣告:所有學員斬獲的高薪崗位實習/全職offer,均是透過WST的求職專案達到自身實力過硬,符合公司錄用標準的前提下透過官方校招渠道,自行申請所獲得。
點選這裡,更多求職資訊盡在WST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