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幾十萬爬藤失敗後,父母比我先崩了…

最近在海外社媒網站Reddit上看到一個討論度很高的帖子。
發帖人是個亞裔學生,媽媽是工程師,爸爸是財務高管,擁有三個碩士和一個博士學位。
申請季,父母花了25000美元(約合人民幣18.4萬元給她請了一位專業顧問,該中介網站聲稱在他們幫助下90%學生都能進入最想去的三個學校之一。
然而美本錄取結果出爐後,這個孩子不幸淪為10%。
八大藤校均給她發來了拒信,被美國前10大學“全拒德”,就連其他幾所公立常春藤也沒有進,最終她選擇入讀美國西海岸的T40公立校。
父母得知該結果瞬間炸了,原本父母堅信她100%能申請到東海岸名校,還提前在新英格蘭找了工作,一家人還去看了房,準備等女兒入學後,全家人開啟新生活。
此後,父母開始一系列操作:抱怨、要求中介退費,催女兒轉學。整個過程完全不考慮孩子的想法和意願。
她在父母的高期待中也逐漸變得迷茫痛苦,甚至覺得自己就像是個廢物。
其實這個孩子的故事不是一個個例,她是一個典型的代表,代表著無數個被名校支配、被父母高期待控制而走向崩潰的孩子。
正文開始前提前預告一下:
申請路上如何不走彎路?
5月10日香港留學菁英匯
頂尖留學大佬,一站式補齊教育資訊差
👇名額有限,點下方圖片一鍵報名👇

2.5萬美元中介費,已是白菜價
在這篇帖子的評論區大家集中討論的點是:花2.5萬美元(18.4萬元)的中介費到底貴不貴?
雖然國情不同,但絕大多數網友的回答出奇一致:不貴,甚至已是白菜價。
一位網友稱,朋友花了超7萬美元請顧問,最後也只申到一所公立校,費用幾乎快接近公校一年學費。
另一位申請到斯坦福和麻省理工學院等校的家庭花了20萬刀;另一位亞裔網友表示,自己每年都花2.5w美金給顧問,持續了好幾年。
作為曾在留學圈「浸泡」的人,我曾接觸過好幾家顧問機構,看到的情況也類似:為了名校,父母花二三十萬中介費很普遍。
美國申請是留學市場上收費最高的,只收10多萬的機構在北上廣反倒不多,即便碩士申請花費大概18萬元左右,轉學申請集中在10萬元左右。
一般準備留美家庭會從8、9年級開始物色機構,10年級正式簽約,在接下來的三年左右裡,機構提供全流程服務,從選課、選校、定專業、寫文書、活動規劃樣樣包攬。
這種長線規劃服務,收費30萬元左右是現在的正常價格還有些機構憑藉合夥人導師身份等資源和經驗,收費能達近百萬,甚至更高,但這不是「保錄費」,而是顧問費。
如果是當季申請,收費會比走長線的家庭便宜一些,但價格也集中在10多w,現在即便11年級簽約,費用也得15w起步,有機構單純文書費用就十來萬元,後期想多國混申,還得自掏腰包。
越來越多國內一線城市的父母心甘情願花二三十萬元搏一個名校錄取,甚至孩子還在孃胎,就考慮了身份問題。
非一線城市的父母也不輸,會遠赴北上廣尋找更高質量、有更好服務案例的顧問。
留學行業的服務價格並不是完全由付出成本來決定,它更多靠客戶消費力和願力推動。
如今美國申請難度層層加碼,學費也跟著每年以3%到5%的速度增加,真正想赴美的家庭需要有十足的經濟實力。這在無形之間也在慢慢推高服務價,花錢聘請顧問讓父母的期望值具像化了。
但父母付出這麼多金錢,就能100%搏到名校嗎?
中介的價值始終是錦上添花,他們無法改變學生最本質的核心競爭力,更多是引導學生,資訊整合,針對性提出規劃策略,最佳化呈現方式,給予情緒價值,用放大器把“好故事”講得更好,而非編造一個不存在的故事。
AI生成
考進美國前10大學,甚至前20大學,有時候更像是中彩票,拼一點運氣,而不單單是孩子努力拿高分和顧問託舉就足夠了。
如果為名校“賭博”輸了,怎麼辦呢?不少人會選擇重申,或者先就讀,同時準備二次出發繼續「曲線救國」。
被名校夢支配的孩子,拼命想「轉出去」
與國內大學的一錘定音不同,美國大學允許自由探索,尋找更多可能性,因此轉學十分普遍。
在2000年代初期,美國轉學的概念在國內鮮為人知,大概四五年前,轉學這個小眾選擇卻搖身一變成了常規選項。
許多同學拿它曲線救國,先進入一所大學再轉學,主打一個慢慢來,拉長線釣大魚。
根據美國國家學生資訊交換研究中心的報告顯示,37%的學生在大學期間至少轉學一次,其中近一半的學生轉學不止一次。
在2024年秋季,美國轉學生人數高達近120萬,相比2023年增加了5.06萬人,增幅4.4%。
有人因為專業方向選錯,想“迷途知返”;
有人是本新申請失利;
還有人是難以適應入讀校的環境或是資源太少、課程設定無法滿足學習需求等等。
不管在轉學文書中將理由講述得多麼聲淚俱下,無法否認的是,多數人是都想轉入一所在排行榜上更靠前的名校。
不少人在美本早申剛結束時,就已經做好了轉學的打算,而以往多數是在暑假或是進入大學適應一兩個學期後再行動。
於是,申請季被無限拉長,本科新生申請還沒緩過來,又開始了漫長的規劃路,每一步都不敢鬆懈或是停歇:繼續選擇高難度的課程、保持高GPA,積極參與社團,融入新學校,透過各項活動提升學術性,繼續完成科研課題和論文,總之要把本科新生的路再走一遍,還得走得更深入。
圖源pixabay
但二次出發衝擊名校,就能夢想成真嗎?未必。
首先,美國本科轉學的核心邏輯就是一場殘酷的資源置換,有人騰出位置,才有人能擠進去。
除非因學術問題被淘汰、中途退學或是意外輟學等特殊原因,或是有更好的選擇而離開,不然誰又願意主動從名校退出呢?
這就導致名校預留出來的轉學名額十分少。
很多學校會在官網中明確指出這一點。比如麻省理工學院春季學期只有0到5個名額,秋季可能會招15到20人。
因為席位一票難得,頂級名校的轉學申請競爭激烈程度甚至遠超本科申請。
八大藤校中:
普林斯頓大學從2022年開始,每年固定只錄二三十名轉學生,去年1985人申請,38人錄取;
哈佛和耶魯比普林斯頓更吝嗇,1000多人中只挑出10多個人,錄取率1%,甚至不足1%;
白男白女聚集地達特茅斯學院也只錄10多個人,錄取率1%,想轉學進這4所藤校比本科新生申請還難。
剩餘幾所藤校,申請人數高達兩三千人,賓大和布朗錄取名額僅百來人,錄取率4%左右,跟本新申請難度相差無幾,哥大能從3000多人裡錄300多人。
唯獨康奈爾最慷慨,能從6000多人錄取800人左右,錄取率大約13%,但它也是將優先錄取權給州內學生,國際生成功轉入的難度依然極高。
美本前10大學中:
麻省理工學院難度勝似耶魯哈佛,錄取率1%;
斯坦福跟賓大的申請量相似,但錄取率僅2%,杜克大學也只有4%的錄取率;
加州理工學院最變態,174人申請只錄7人,難度接近本科新生申請。
如果自身條件還不錯,美國前10大學中,也就西北和約翰霍普金斯這兩所學校有點希望。
但能轉學進入前10或是藤校的孩子,本身就是藤校苗子,只不過本科申請時發揮失誤。
以布朗大學公佈的轉學生來源為例,過去四年,該校已接收來自全球180所學校的轉校學生,不乏來自耶魯、MIT、芝加哥大學、康奈爾、埃默裡、萊斯、杜克、阿默斯特學院、牛津和劍橋。
名校生加入混戰,轉學賽道的廝殺在無聲中進行著。
進前10大學希望渺茫,前20大學和前30大學就成了退而求其次的主場地。門檻也因此水漲船高。
有學生美本T30大學就讀,GPA3.94、ACT35分直接被紐約大學轉學脆拒,這樣的學生並非個例。
其次,美國本科轉學有個不成文的教育供應鏈,會優先考慮部分特殊人群。
比如,普林斯頓大學公開宣告轉學優先錄取社群學院和退役軍人,它去年36個入讀的轉學生中26個來自社群學院,23個曾服過役。耶魯同樣偏愛這幾類申請者。
加州大學則是社群學院學生轉學的集中地和秘密升學渠道,尤其是加州社群學院的學生只要修夠學分並達到最低成績要求,就能被加州大學6所分校保證錄取,即便不參加保證錄取專案,社群學院學生依然佔據優勢。
真實資料為例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從2.1萬多人中錄5400多人,其中93.6%學生來自加州社群學院;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2.7萬多名轉學申請者,6000多錄取的人中92.6%是加州社群學院學生,其他幾所學校的社群學院學生的比例也維持在85%以上,而國際生往往在10%左右,甚至低於此。
如果轉學也沒能博到一個名校,又該怎麼辦呢?
要麼繼續轉學,美本前30大學接受大一、大二,甚至大三轉學生,這就意味著從入校算起,學生至少有三四次申請的機會,於是一場「轉學—轉學失敗—再轉學」的惡性迴圈開始;
要麼把戰線繼續拉長到碩士申請,兼顧學業,同時去找實習或工作,做科研,尋找意向的推薦人等等,「轉學—轉學失敗—申請研究生」的不間斷戰役悄然打響。
整個大學四年原本是利用豐富資源提升自我,增長見識和擴大人脈圈,享受大學生活,但如今卻變成了「後申請季」。名校、名校、名校成了孩子們追逐的夢魘。
多項研究證明:追逐名校,並不能滿足預期
種種研究已經證明,一紙名校錄取通知書並不是幸福成功人生的保證。
去年7月《英國教育研究雜誌》上釋出了一篇研究論文,其研究結果發現:在精英學校就讀並不會給孩子帶來長期且巨大的利益。
這項研究他們利用澳大利亞青年縱向調查(LSAY)的資料,追蹤了近3000名學生的發展路徑。
調查始於1995年,1萬多名初始參與者均在14到15歲左右,接著每隔一年與研究人員聯絡一次,直至他們25歲截止。
收集的資訊涵蓋了:學生的成就和抱負、對學校的態度、社會背景、職業教育和繼續教育、就業和求職以及對生活各方面的滿意度,自2003年以來,參與者還會參與國際學生評估專案PISA測試。
在研究分析中,工作人員基於LSAY的資料,將名校和非名校的同齡人進行對照,分別在參與者19歲和25歲時瞭解他們在教育和就業方面的差異,結果很讓人驚訝:
儘管精英學校的學生在PISA數學和閱讀成績上表現更加優秀,但在19歲和25歲時,他們和非名校的學生在教育和就業中的表現幾乎沒有顯著差異,具體而言:
19歲時,81%的精英校學生找到了工作或是進入了大學,非名校學生的這一資料是77.6%,兩者之間雖有些許差距,但將社會經濟背景、性別和地理位置等因素排除後,差距就消失了。
25歲時,精英校學生在生活滿意度方面僅僅以0.19分高於非精英學校學生,但其他方面仍無明顯區別。與此同時,就讀非精英學校的學生繼續上大學或找到工作的可能性與就讀精英學校的同齡人相同。
這項調查證明了就讀名校的長期價值有限,美國的經濟學家則對大學階段名校是否會影響孩子收入,展開過更加嚴謹的經濟學研究。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經濟學家Alan Krueger和美國Andrew Mellon基金會的Stacy Berg Dale教授為了判斷名校和收入之間的因果關係,他們提出過這樣一個假設:
兩個學生同時申請了A、B、C 三所大學,A、B 兩所大學都錄取了,C 大學沒考上,這就表示兩個學生在「綜合能力」上是差不多的。
若其中一位同學選擇了排名較高的A大學,另一位同學因為某些因素選擇了排名較低的B大學,那麼他們將來的收入是否會存在巨大差異呢?
曾有資料統計,藤校學生畢業10年後年薪中位數在7萬美元左右,這是非藤校生的2倍,研究結果果真會如此嗎?
於是他們找到了1萬多名中產家庭的學生,並對照研究了各自的SAT分數、大學和收入,經過詳細的論證,經濟學家的結果出乎意料:
那些拒絕了藤校而上了非藤校的畢業生所掙的年薪,與藤校就讀學生不相上下
這一切都在指向一個事實:
決定學生畢業10年後收入的關鍵因素不是他們所上的大學,而是一個孩子自身的能力和抱負,換句話說,真正重要的不是學校,而是自己。
跑到斷氣,為什麼?
孩子從小就在考高分上名校的世界裡奔跑,為名校的光環而奮鬥,家長也在雞娃的路上無限制投入金錢和精力,陷入自我掙扎。
與之成為鮮明對比的是,一方面大學錄取率在不斷下降,一些學校已經降至4%,甚至低至1%,另一方面越來越多的孩子在家長和老師上名校的督促下變得迷茫與自卑。
即便是考上了名校,名校生也沒有過上美滿的生活,就算是哈佛、斯坦福、耶魯、杜克等一流大學MBA名校生都面臨畢業即失業的困境。
那這一切奔跑的價值何在呢?
《優秀的綿羊》作者在書中所言或許值得反思:
當時的我跟今天的很多孩子一樣,選擇什麼大學,完全是為了擁有炫耀的資本,所以當然會選擇最好的大學。至於教育到底是什麼及為什麼想要讀大學,大學如何幫助你找到自我、獨立思考,找到自己在這個世界上的位置,這些問題你根本想都沒想過。跟今天的孩子一樣,我只是在被動地去做那些周圍所有人都認為理所當然的事。
EduKnow
正在國際教育路上的家庭何去何從?如何規劃才能跳出“名校陷阱”,真正從本質上幫到孩子?
5月10日週六,美本留學盛典香港站,頂流業內大咖面對面分享一手美國本科留學資訊,本次我們會聚焦於2025美本招生趨勢變化,2026申請季英美招生風向;文理科&交叉學科的申請;普娃的申請策略和建議;留在香港還是去讀美高等等話題,有需要的家長及時掃碼預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