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民意大變:川普不再受追捧,賀錦麗反而被親睞,深層原因令人震驚

      從賀錦麗接棒拜登開始,一夜之間,川普的光環急速消退,就連他挨那一槍的英雄形象也從大眾眼前消失,而賀錦麗開始處處超越川普。
      根據FiveThirtyEight的平均民調,賀錦麗7月底追上川普之後升勢一直持續,在86日其告布沃爾茲人選之際,其全國領先幅度為1.7個百分點,到812日,此幅度已增加至2.8個百分點。
     《紐約時報》810日公佈的密歇根、賓夕法尼亞和威斯康星三個搖擺州民調也顯示賀錦麗以50%對46%領先川普。
    《金融時報》811日公佈的民調就顯示42%選民更信任賀錦麗處理經濟,稍高於川普的41%,但這卻是民主黨候選人首次超越川普的轉變。
      從上週中起,RealClearPolitics收集的2024年總統大選結果賭盤資料顯示,人們對賀錦麗看高一線,到812日,她已經以52%對46.4%之比領先川普。其勝算是2023年以來拜登也沒有過的高位。
      這是為何?
      因為美國人民求變心切,而川普還停留在古老的“讓美國再次偉大”,他還在糾結2020大選被“偷走”,腦子裡還在想如何清理曾“背叛”他的同僚。
      越來越多的選民認為,賀錦麗似乎是一個變革者,能夠給美國帶來鉅變。
      今天的美國,正如不少西方國家一樣,人民求變心切。根據本年5月的《紐約時報》搖擺州民調,只有2%的受訪選民認為美國的政治和經濟制度不必轉變,55%人認為制度需要鉅變27%認為制度需要小變,14%認為整個制度要被推翻。
      川普相較於從政50多年的拜登,曾被廣泛視為是能夠為美國帶來改變的候選人。當時有超過三成選民認為拜登不會為美國製度帶來任何改變,而認為川普不會帶來改變的只有4%。
      川普2016年之所以勝選,就是在於人民的求變之心。2020年大選,川普以在任總統身份打著反建制的旗號就不太靈光,讓拜登這個建制派之中的建制派跑出。如果2024年川普的對手是拜登,民眾經歷過過去數年通脹之苦後,川普的反建制形象是他的必勝手牌。但換上了賀錦麗-沃爾茲名單之後,川普一直以來賴以勝選的優勢已然旁落,而且也看不到有任何可被挽救的希望。
      賀錦麗的出現逐漸改變了民眾對於誰會帶來改變的觀感。現在,川普已不再是壓倒性地被認為是會為美國政經體制帶來改變的候選人,賀錦麗也變成了另一位革新者。而且,人們雖然不認為賀錦麗會為美國帶來翻天覆地的轉變,但卻較為傾向認為她所帶來的轉變對美國有好處,不像川普對美國有害。
      根據《紐約時報》810日公佈三個搖擺州民調,認為賀錦麗不會為美國體制帶來改變的受訪選民比例跌至11%。雖然依然有更多人認為川普會為美國製度帶來鉅變,甚至推翻整體美國製度,但民眾較傾向認為川普將會帶來的改變對美國非常有害,此數高達41%,而在賀錦麗身上,此數只得29%。
      有一種觀點,認為這些民意變化是因為親民主黨的美國主流媒體打擊川普,用心包裝賀錦麗帶來的。所以,川普所面對的是主流媒體,而非賀錦麗。
      由於媒體包裝,賀錦麗的整個人物設定,也有著改革的味道。首先,賀錦麗出生於1964年,她比川普年輕近20年,處嬰兒潮與X世代之間,她的上臺將像奧巴馬2008年當選一樣扭轉30多年來美國華府幾乎所有權力中心都由戰後嬰兒潮世代把持的局面,可算是上世紀40年代至60年代中出生這一群人真正“退休”的象徵。
      賀錦麗作為女性、黑人、南亞裔的身份,也明顯有打破歷史侷限的意味。
      而在媒體的渲染中,賀錦麗選上沃爾茲作為其副手,更是甩掉“建制味”的神來之筆。除了年齡和身份背景之外,賀錦麗是來自美國西岸的專業精英,有一種難以洗脫的建制味道。沃爾茲卻是在華府權力圈中極其罕見的中西部“鄰家大叔”鄉下佬,40多歲從政前幾乎一生在鄉下地方當老師,參加國民警衛隊幫補收入。
      與此同時,主流媒體對川普的副手萬斯窮追猛打,摧毀著他的人設。萬斯被渲染成背叛鐵鏽地帶的矽谷精英和激進的右翼極端分子,名聲一落千丈。

     還有一個重點,相較於川普喊了8年的“讓美國再次偉大”(Make America Great Again)口號,賀錦麗則推出了“我們不要回到過去”(Were not going back )。
      面對川普的焦慮,賀錦麗仍舊保持著那種她特有的瘋笑,然而,現在就連賀錦麗的瘋笑也成為“改變”的標誌畫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