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競爭的思想,有底蘊的政治
圖、文|李公明
開欄小語:塗鴉小分隊的人有一句口號: 畫什麼才重要!怎麼畫和畫成什麼,沒那麼重要!
圖1 俄烏戰場“奇觀”:向機器人投降計程車兵 紙本 彩墨、拼貼 65cm X 45cm 李公明 作 2025年7月18日
澎湃新聞據參考訊息網7月14日援引西班牙《阿貝賽報》的報道,7月9日烏克蘭第3獨立突擊旅釋出訊息,他們在哈爾科夫地區首次成功迫使俄軍士兵向無人裝備投降。該通報稱:“歷史上第一次,俄軍士兵在純粹由機器人系統發起的進攻中投降。”在這項完全由機器人部隊執行的任務中,俄軍作戰人員首次在沒有人類步兵直接干預的情況下被俘,甚至押送俘虜的也是無人系統,無需烏軍士兵踏足戰場。這是一個史無前例的里程碑:一場機器俘虜戰俘的現代戰爭。
對於烏克蘭方面的說法,俄官方目前沒有回應。但不管真假,俄烏戰場大量無人平臺的使用已經深刻影響了戰局走向和戰爭形式。隨著無人平臺技術和人工智慧技術的快速發展,未來戰場上出現機器俘虜人類的場景並非完全不可能發生。(據“澎湃新聞·澎湃防務”報道,2025年7月17日)
圖2 戲臺:“我們得活命” 紙本 彩墨 65cm X 45cm 李公明 作 2025年7月19日
昨天去看了陳佩斯編、導、演的電影《戲臺》。點映場,偌大的影院裡就我們兩人。真好,從“開國大戲”到改戲,從五慶班侯班主(陳佩斯飾)說“這是為我們活命啊”到徐處長(陳大愚飾)即興吟誦肉麻的頌詩,懂的人都看懂了。“澎湃新聞”記者的報道(2025年7月16日)說:“在笑聲背後,是對權力與藝術關係的追問,‘我們得活命’的自我安慰、在祖師奶奶塑像前那句‘這戲它不能改啊’的糾結,展現的是在強權面前,藝術的純粹性、規則和尊嚴是如何被扭曲、被迫妥協的。”說得很對。還有,這篇報道的題目是《從話劇到電影,陳佩斯的〈戲臺〉沒丟魂》。對,而且可圈可點,在那園子裡丟魂的人多了去了。最後一聲炮響,人散曲未終。真正的角兒慷慨悲歌,蕩人心魄,也催人淚下。
圖3 上海、北京地鐵上的讀書人 紙本 彩墨、拼貼 45cm X 65cm 李公明 作 2025年7月18日
澎湃新聞的“翻書黨”欄目自2018年來一直推出記錄城市通勤閱讀現象的“地鐵上的讀書人”系列,至今已刊發數十篇報道與文章,捕捉了上千個地鐵閱讀場景。最近又推出了《上海地鐵上的讀書人|篆刻、克蘇魯神話與曾國藩》(樊曄親/圖文,7月9日)和《我不願在低迷中吟唱:北京地鐵夏季書單》(朱利偉/文,7月16日)。從翻書黨到地鐵上的讀書人,都是零碎的時光,但成就的是不零碎的人生。無論這個世界會如何變化,只要還能讀書、還有人讀書,就還是有一點希望。但願有更多人在地鐵讀書,不浪費所有零碎的時光,也不辜負這個一直讓人“有所思”的時代。
(2025年7月19日,在高溫與暴雨的南方)
本文責編:彭珊珊。本期微信編輯:彭珊珊。
本文為思想市場原創內容,點選“閱讀原文”進入澎湃新聞網站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