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州文化創始人、董事長汪家城:微短劇會變成全球所有內容、流量渠道的變現工具|年刊節選

作者|莉拉
刊前語
“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2024年,娛樂行業迎來了更加複雜的局面。國內短劇超過電影,海外短劇超過傳統影視,直播演藝超過遊戲,團播秀場吸收了大量的綜藝團隊,一切的娛樂形式發生了翻天覆地般的交融。
面對這些挑戰,監製王紅衛堅持刀刃向內、姚曉峰導演高呼“思變”,優酷副總裁沈嚴直言“平庸就是原罪”……
為此,娛樂資本論在2025年度CEIS娛樂產業年會之際推出一本專刊,與10位業內大咖展開對話,這些聲音如同松柏,不僅是對過去一年的總結,更是對未來的自省。讓我們集結這些智慧與勇氣,共同挑戰娛樂行業新春前的寒冬。
經歷過2023年的行業爆發,2024年的短劇市場進入了一個穩步增長的階段。一方面,短劇作為新的娛樂業態走進大眾視野,市場從業者趨於飽和,競爭越來越激烈;另一方面,行業正從野蠻生長階段過渡到越來越嚴格的監管環境下,精品化的內容取向已不可逆。
這樣的市場變化下,九州文化仍保持著其短劇行業頭部平臺的生命力。在創作上,九州文化今年產出近400部短劇,穩坐短劇平臺公司TOP5的位置;在商業佈局上,九州文化率先將戰略視野投向出海,99TV與ShortMax在海外都有不俗的成績。
感知變化、擁抱變化,是九州文化創始人、董事長汪家城在對話中提及最多的關鍵點。即使他總結這是九州“原地踏步”的一年,但無論是商業模式從付費向免費傾斜,還是長影片入局,以及出海、品牌、文旅等一系列行業增長點的出現,九州都找到了自己的應對之法,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商業路徑,“只要行業存在,我們就還有空間行穩致遠。”

全民參與,付費到免費的短劇行業

“免費短劇”橫空出世,紅果APP的出現改變了短劇行業的變現邏輯。
在汪家城看來,免費短劇與付費短劇的市場佔比未來會呈現7:3的格局。這對短劇平臺來說,並非壞事。最核心的變化在於,這打破了以往短劇投流佔到70%的格局,更多的成本可以用於為內容付費,創作者得到更多的收益,從而會激勵更多更好的創作者與內容出現。
娛樂資本論:請用一句話形容一下2024 年整個短劇市場的情況?
汪家城:2024年短劇更加市場化、飽和化,經歷了從水下行業到全民行業的過程。
娛樂資本論:相比2023年,今年的短劇市場具體發生了哪些變化?您怎麼理解這些變化?
汪家城:首先是投流端,今年的增長預期是沒達到我們的預期。比如去年廣告100億的量,今年整體投流量也就200億,與我們年初對市場預期的300億有差距。
其次是商業模式的多樣化。標誌性的事件是紅果APP的DAU過了5000萬,月活過了1.2億。在這樣的規模下,紅果APP的收入應該已經佔到整個短劇內容行業的一半。這也標誌著大部分市場從付費微短劇轉向了免費微短劇。
娛樂資本論:導致這個變化的原因是什麼?
汪家城:首先是內容同質化,以及在野蠻發展期有很多質量不過關的內容。但今年隨著內容從業者的增加,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內容質量也在向好發展。
其次是微短劇的付費問題一直沒解決,尤其之前微短劇的價格普遍較高,所以市場逐漸衍生出免費的需求,免費短劇平臺必然是要出現的。但這樣的平臺需要雄厚資本,以及也需要內容基因,所以這件事就是字節跳動在做了。紅果短劇APP的出現加速了這個行業使用者獲取內容的免費化。
娛樂資本論:您認為當下短劇的核心盈利模式是付費還是免費?
汪家城:就今年來看,年初時付費佔比90%,然後IAA和紅果APP的出現改變了市場,現在付費與免費的佔比應該是各50%。我以這個字節跳動舉例,紅果APP的DAU為5000萬,大概每個使用者變現5毛錢,那就是2000多萬的變現,整個位元組的短劇規模一天大約4000萬,這就佔據一半的比例。而且當下紅果、IAA還在增長,未來可能呈現付費30%、免費70%的市場佔比。
娛樂資本論:短劇現有的商業模式裡,您覺得哪些是有可能被淘汰的?
汪家城:本質上我們是一個內容行業,正向的、使用者喜歡且願意付費的內容永遠不會被淘汰。但隨著使用者口味越來越挑剔,跟不上市場變化的內容與團隊,就會被淘汰。
另一方面,雖然好的內容始終有付費市場,但它的天花板可能被鎖死了,付費的規模不會像之前那麼高。免費平臺的出現,讓很多三線以下的城市使用者,會選擇等劇免費上架再看,而不會及時充值。
娛樂資本論:如果要給整個短劇市場的發展過程劃分節點,您會怎麼劃分?
汪家城:在我看來這個時間節點不是遞進邏輯,而是重疊的,一條時間線是政策的,另一條時間線是市場發展的。
政策上,2024年1月份,使整個短劇行業開始有確定性的節點,因為行業爆發期已經過了一年,政策也對行業有了一定的定義。在今年6月份又出了相應的規則,這也是一個節點。
市場上,2023年短劇付費市場開始爆發,2023年年底開始出現免費短劇,2024年6-8月份免費短劇徹底爆發。
娛樂資本論:請您介紹一下九州文化目前的業務佈局?相對於去年來說,今年九州文化的產能有什麼變化?
汪家城:我們目前只做豎屏微短劇,因為我們還是很看好這個市場,而且我認為內容全球化是一個很大的機會。主要業務包含兩個方面,一是中國的小程式短劇,另一方面我們做海外微短劇。本質都是以內容出發,為了讓內容有更多更好的編譯渠道,進而衍生出來的各種業務。
整體的業務規模上,我們屬於一個持平的狀態,因為去年行業紅利確實很大,然後我們進入行業相對較早,有一定的就是說先發優勢。但今年市場沒有像去年那樣瘋狂的增長,而且進入市場的創作者更多了,每個人都有自己好的創意,我們的創意也不見得就一定能夠跟得上市場,所以我綜合看,我們今年可能是相對原地踏步的一年。
娛樂資本論:免費與付費格局的改變,對九州文化有什麼樣的影響?我們據此如何調整公司策略?
汪家城:我們偏向於一家內容整合公司,客觀來講,隨著免費市場越來越大這一不可逆的趨勢,我們會做更加符合免費使用者需求的內容。
比如整個故事的完整性會更好,原來付費模式下,短劇劇本前面情緒會拉得很高,不講故事邏輯,但如果免費的話,使用者看完整內容的成本很低,所以劇本從頭到尾都很重要。這樣的情況下,好故事有更多的發揮空間,而不是非在前面幾分鐘卡點,限制故事發展。
其次是在收益結構上的變化,打個比方,原來公司有100%的收入,裡面可能投流成本佔70%,內容成本佔20%,剩下10%是毛利。現在商業模式改變,100%的收入裡,投流可能只佔30%,可能帶來其中40%~50%的收入,那剩下的50%的收入可能來自免費,而更多的成本就用到內容上,給到創作者的成本可能在50%~70%。以往給到創作者20%,不是我們分得少,而是大部分錢給到廣告,但如果今天免費崛起了,成本大部分就應該給到創作者。收入結構變化會帶來創作分配體系的變化,最終應該讓優秀創作者在這個變現結構裡獲得更高收入,才能激發行業創作熱情。

長影片平臺反捲短劇,版權成為必爭之地

今年下半年,愛優騰芒紛紛高調入局短劇,在收版權劇、做自制劇上積極佈局,倒逼著本就趨於飽和的短劇行業越來越“卷”。
汪家城認為,作為內容整合方,九州無論是做承製還是聯合出品,都是一次自我提升的機會。感受到壓力的同時,他正期待著長影片的進入能給短劇行業帶來新的商業模式,也期待著平臺能夠促進短劇行業的版權規範。
娛樂資本論:在您看來,長影片平臺的進入對整個豎屏短劇市場的格局有什麼影響?
汪家城:我覺得他們進入一定是對行業是利好。
首先長影片平臺是焦慮的:畢竟紅果這麼高的DAU,這些DAU是不是從長影片平臺分流過來?300億的短劇收入裡是否重疊了長劇的收入?
其次,長影片平臺有更好的製作資源,800萬成本做的東西與40萬還是有很大差別的,觀眾能看到更好的內容,這是非常好的情況。另外也可以卷我們這批玩家,讓我們做出更好內容,而且還為行業多提供一個分發渠道。
從行業的角度上來說,我也期待長影片平臺進入之後有一些新的商業模式出現。
娛樂資本論:短劇行業未來會去培養有號召力的明星創作者嗎?
汪家城:這個事情我們行業很多人應該都想做,但目前來說沒有人跑出來。一方面是,要把對於角色、故事的喜愛轉移給創作者,是需要大量時間的,但短劇內容太短了,短劇的熱度不夠破圈,再火的短劇週期也就一週,在時長方面有天然的劣勢。
另一方面,短劇行業還沒有形成足夠多的周邊生態,比方說廣告代言,周邊綜藝等,整個明星鏈路上有所缺失。不能長時間佔據觀眾的時間,加上不夠完善的生態配套,導致短劇不能形成長劇這樣的現象級IP或人物。
娛樂資本論:您怎麼看長劇演員大量進入到短劇行業?
汪家城:底層邏輯是長劇的機會太少了,把愛優騰所有電視劇加在一起,能容納的演員崗位也只有短劇的1/10。短劇一個月要拍1000部,一年就10000部,長劇是遠遠達不到這樣的規模的。很多長劇演員的邏輯是希望有更多機會出演,那短劇是能夠滿足工作機會的。
娛樂資本論:現在有與長影片平臺合作嗎?
汪家城他們還是希望做自制版權的內容,所以他們或許會找我們合作做定製劇。而且長影片使用者對於劇集質量的要求更高,所以平臺會願意花更多錢做更好的內容,這會倒逼我們在內容上提升。無論是幫長影片平臺做承製,還是聯合出品內容,對我們也是一次挑戰和篩選,因為內容行業就是不停出現優秀的參與者,同時也有人不停被淘汰。長影片平臺進入會不斷反捲我們,讓我們自我提升、變得更好。
娛樂資本論:未來版權會成為短劇行業的“兵家必爭之地”嗎?行業的版權規範會提上正軌嗎?
汪家城:肯定會,版權是資產,很多公司不重視版權是因為他們不具備資產估值和變現的能力。版權是內容的根本,因為我們的業務最終就是在整合創作者生產的版權資產,進行全渠道分發,這件事的源頭與核心,就是版權。
行業裡現在有兩個問題需要規範:第一,短劇的盜版問題;第二是版權鏈路不清晰。第一個盜版問題還是需要平臺治理,因為短劇的傳播還是依靠平臺。其次,版權鏈路混亂的問題,我相信長影片平臺應該有經歷這種週期的經驗,我們可以慢慢變得越來越規範。但任何一個行業變規範都需要時間,我認為還是應該抱著寬容的態度,希望平臺和創作者能夠慢慢變得足夠自律。
娛樂資本論:今年,短劇的題材創作上有什麼樣的趨勢?
汪家城:越來越多樣化,題材之間的邊界越來越弱。去年微短劇類別比較狹窄,只有戰神逆襲、甜寵“霸總”等題材,今年微短劇的品類在去年基礎上應該是翻倍了,探索出了很多新的故事型別。這得益於短劇製作的低成本,比起電影電視劇,有更多嘗試的機會,只要有個想法無論是否成熟,幾十萬的成本其實都可以試試看。
這背後也一定是市場倒逼出來的,使用者如果長期看同質化的內容也會審美疲勞,如果使用者不看了,大家只能尋求創新的內容。短劇行業瞬息萬變,觀眾口味一直在變,市場的內容趨勢就會一直變,前段時間中老年銀髮題材更受歡迎,而上半年家庭親情更火,最近又出現了很多萌寶題材。
娛樂資本論:隨著針對短劇的政策越來越規範,監管環境也漸趨嚴格,九州在內容策略上有沒有相應的調整?
汪家城:監管嚴格是好事,怕的是沒有監管,這個行業就沒了。一方面每家內容公司的發心就應該嚴控,不應該做任何價值觀不正的東西,但以往內容量太大了很難保證百分百沒有誤差;另一方面,平臺承擔了中間環節的監管,他們的稽核機制會讓更明晰地指導我們去規避內容紅線。

出海、文旅、品牌,短劇的新增長點在何處?

短劇龐大的內容庫正在透過平臺出海流向全球。本土化翻拍與國內譯製劇是出海短劇內容生態的主體,日韓是全球除了歐美之外正在崛起的新市場。
今年10月,九州文化與朝日電視臺共同製作的日語短劇《大富豪のバツイチ孫娘》(百萬富翁的離婚孫女)登頂出海短劇劇目榜單,這部劇改編自國內短劇《離婚後我成為全球首富的外孫女》正在席捲日本。
當下因為獲客成本高昂,分發渠道單一等問題,短劇出海仍處於投入大於收益的階段,但汪家城依舊對海外市場抱有信心。在他看來,微短劇會變成全球所有內容、所有流量APP的變現工具。
娛樂資本論:今年短劇在出海領域有什麼新的變化?
汪家城:第一,玩家湧入得非常多,第二,出海的土壤非常好。出海最關鍵的還是內容,畢竟這是一箇中國以外的全球市場,我們國內市場有這麼多的內容供應,有這麼多的故事可以向外翻譯輸出,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土壤。
娛樂資本論:今年有哪些海外市場是新崛起的?
汪家城日本是一個比較特殊的市場。我有一個觀察,在日本有一家叫Piccoma的漫畫app,他們公司一年有1000億日元的營收,接近50億人民幣,這能證明日本使用者在內容付費上有非常好的習慣。在全球,日本應該是一個付費習慣、付費認知被培養得比較好的市場。
而短劇本質也是一個垂類故事,只要使用者願意為情節點付費,這個形式是漫畫、小說還是影視劇都不重要,重點在於這個故事是否能讓使用者付費。
娛樂資本論:我們當下在日韓市場有什麼佈局?
汪家城:我們會把在中國賣得比較好的故事,在日本翻拍一遍,做成他們的本土版。
娛樂資本論:在海外翻拍的成本與國內製作有什麼不同?
汪家城:綜合來說成本更高一些,現在做海外短劇都不掙錢,因為做app成本更高投入更大,內容製作也更貴,一方面是沒有像國內市場形成規模化,另一方面海外勞動力更貴一些,導致綜合成本就很高。
娛樂資本論:還有哪些市場是低於我們預期的?
汪家城:東南亞市場,整個社會發展沒有那麼快,付費習慣養成得並不好,整體收入不足以支撐它做這一類的消費。所以客觀來講還是發達國家更好一點,非發達國家稍微差一點。
娛樂資本論:今年在整個出海業務上,九州文化有什麼新的進展嗎?
汪家城:當下的中國市場趨於飽和,國內市場有這麼多的短劇版權,我們會投入更多精力把版權劇翻譯然後出海,這也是非常好的文化輸出,所以未來我們會在時間、人力上加大這一塊的投入。
娛樂資本論:海外市場更接納哪些題材或內容?
汪家城:像愛情這樣永恆不變的情緒,全世界都能接納。但其他文化上的內容就差異比較大,海外不一定有武術,或者穿越回古代的邏輯,這些帶有中國特色的內容,海外使用者就不一定能理解。所以在我們譯製出海的版權庫裡,女頻題材比較多。
而日韓市場,我們剛開始進入,就把中國賣得比較爆的愛情故事翻拍過去,在他們那邊也賣得很好。這或許來源於亞洲國家在文化、習俗上差異沒那麼大。歐美市場的話,就以狼人、吸血鬼為導向。
娛樂資本論:ShortMax和99TV在海外的表現如何?表現有達到您的預期嗎?
汪家城:兩個平臺合併的話,大概有600萬左右的DAU,累計使用者下載量為1.2億有600萬海外使用者每天在看我們中國的翻譯劇,而我們也希望還能做得更好。這就需要我們在內容、在買量等方面慢慢擴大投入,這需要一個過程,所以目前看來相對還是符合預期的。
娛樂資本論:海外市場上的買量模式與國內有什麼不同?
汪家城:海外買量的渠道更加單一,主要是Facebook。Tiktok佔比較低,因為Tiktok的時間更短,商業化也沒有更為激進,Facebook積累了更長時間,商業化更成熟。
娛樂資本論:九州文化今年在海外發展的目標是什麼?
汪家城還是希望出海平臺能繼續增長,譯製劇會增大產量,因為過去一年驗證了譯製劇出海在商業模式上來說是成立的,雖然我們還是一直在虧損。
其次後續也會加大本土劇的投入,加深本地化業務,要做更深、更紮實,更符合每個國家本地化的需求。具體方法論的話,就是在中國這麼多的故事裡,測出更符合全球的故事,讓爆款率變得更高,放到海外升級,這樣相應就會解決成本問題,這是未來一兩年裡增長海外業務效率最高的辦法。
娛樂資本論:海外短劇的獲客成本和國內相比是什麼情況?
汪家城:獲客成本要高很多,國內是小程式為主,海外是APP,APP下載成本就會貴很多。其次每個國家的獲客成本是不同的,我們在美國獲取一個下載使用者大概需要15美金。
目前短劇平臺在海外都挺難盈利的,因為使用者成本很高,內容供給也少,渠道也相對單一,目前還侷限在APP的內購模式上。現在這個階段更像是投入期,等待更多變現模式的出現。
娛樂資本論:海外市場未來會出現什麼新趨勢?
汪家城:我認為微短劇會變成全球所有內容、所有流量的APP 的變現工具,因為它是既帶使用者時長又帶廣告曝光次數的內容。設想一下,未來很多APP上面都可能加個Tab入口進入短劇內容,然後開始版權引入。其實與國內的發展邏輯是一致的。
娛樂資本論:您怎麼看文旅短劇?現在文旅短劇似乎還處在只服務於宣傳,但市場表現有限的程度?
汪家城:首先我認為文旅短劇,服務的是地方。地方做文旅短劇的目的不是為了變現,90%的訴求是更多人瞭解當地的文旅,從而帶動經濟,吸引更多遊客來到這裡。這個過程中,如果市場表現好就是加分項,但表現不好也不會影響前一種邏輯,文旅短劇還是比傳統的宣傳片更有價效比吧。
讓短劇既有宣傳性也有娛樂性,這就比較考驗編劇水平,文旅短劇這件事本身沒有問題,只是這個賽道里還沒有出現真正的好故事。
娛樂資本論:您認為品牌短劇會是短劇行業新的增長點嗎?
汪家城:我覺得會,因為短劇行業的曝光成本更低。原來短劇行業太零散了,單個專案投廣告很分散。目前我們這樣的頭部平臺建立自己的廣告部門,就能夠整合資源,更好跟品牌方協作。
前段時間九州和閱文聯合制作的《慶餘年》短劇,就是我們一個代表性的品牌短劇。隨著市場越來越熱,需求越來越大,我們對於品牌短劇的佈局肯定是越來越重的。
娛樂資本論:九州文化當下處於一個怎樣的發展階段?
汪家城:九州進入短劇行業相對較早,吃到了行業紅利,目前已進入穩步發展階段,不是快速增長階段。公司在三四年的積累中,遇到一些問題,也學習了很多,也在提升這個行業的認知,從一個行業新兵,變成這個賽道中有經驗的玩家。未來,我們也會隨著市場發展穩健地發展下去。只要行業存在,我們就還有空間行穩致遠。
話題互動:
2024年你最喜歡哪部短劇?
推薦閱讀


女頻宮鬥靠一夜十七次出圈,
男頻贅婿逆襲到Next Level 
點選觀看
↓↓↓
如需商務合作後臺回覆【商務】
如有轉載需求後臺回覆【轉載】
更多文娛產業背後的經濟邏輯,來關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