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這些人都發了!雲上看娃月入$10000+,線上教育實現財富自由!

當歌手和作曲家Ryan Rickenbach初來紐約,追逐自己的職業音樂夢時,他從未想過,自己那麼快會獲得“成功”
不過,為他尖叫的,不是金色卡內基音樂廳裡的資深聽眾,而是螢幕前隔離在家的垂髫孩童,由於“提供線上音樂課程”,Ryan Rickenbach成了養娃爹媽圈裡新晉網紅
(圖片來自abc 7,版權屬於原作者)
"居家令下,爹媽和神獸們,可以說是24小時親密接觸。充電三分鐘待機一整天的熊孩子,是對爹媽精力和體力的雙重考驗。於是,我就在想,有什麼方法,能幫家長們分擔一些活力,後來,我就想到,成立線上音樂課堂。”

“家長

只需線上預約我的時間

,孩子們只需開啟iPad, 就能跟著我的直播跳動起來。”

(圖片來自abc 7,版權屬於原作者)

“一方面,坐不住的孩童,找回了

在幼兒園裡的快樂

,另一方面,家長也能

忙裡偷閒

,獲得片刻的放鬆。”

(圖片來自abc 7,版權屬於原作者)

“三贏的是,對於我們這種靠演出才有收入的表演者,提供兒童音樂課程,能夠給我們

提供穩定的收

入,讓我在疫情之後,能夠更穩健追逐自己的搖滾夢想。”

(圖片來自abc 7,版權屬於原作者)
至於,Ryan Rickenbach疫情下,賺了多少,他沒有具體透露,但坦言,未來一年生活是不用愁了
“帶娃私教”逆勢而上
不過,Ryan Rickenbach絕不是紐約唯一一個吃到“雲帶娃”甜頭的直播者,紐約客Elizabeth Harz和她的sittercity保姆中介公司,就成了疫情下逆勢而上的“黑馬”
(圖片來自the Washington Post,版權屬於原作者)
“我們本來就是一個為看娃保姆有娃家庭牽線搭橋的網路平臺,疫情爆發前,曼哈頓就有一些家長,透過我們的平臺,尋找臨時看孩子的保姆。
疫情暴發初期,禁止保姆前往顧客家中看孩子,後來隨著變種病毒的出現,更多有5歲以下無法接種疫苗的小孩家庭,也減少了請陌生人進家門的機率。
這一方面讓babysitter們生計無著,另一方面,也讓神獸父母消受不住。於是,我們開始探索,如何在這一非常時期,繼續做好他們之間的紐帶,並保證經濟稍處劣勢的保姆們,依舊能有工作機會。”
(圖片來自sittercity官網,版權屬於原作者)
後來,我們就想到了“雲技術”,可以利用像Zoom、Facetime、Google Hangout這樣的影片網路技術,讓保姆們在“虛擬世界”陪伴孩子,以讓一屋之隔的爹媽,忙裡偷下閒。
(圖片來自abc 7,版權屬於原作者)
但Elizabeth Harz也坦言,線上看娃和線下帶娃,對“保姆”的要求,還是有所不同。
“如果說到家裡照顧孩子,主要就是起看護作用的話,線上服務,其實更考驗保姆對孩子的帶動性,你用什麼方式,能讓注意力極易分散的小屁孩,目不轉睛地盯著你,這是很考驗人格魅力個人素質的。”
(圖片來自abc 7,版權屬於原作者)

目前,紐約的這些線上保姆,都有著屬於自己的一技之長,要麼能教下這些牙牙學語小孩

兩句外語

,要麼能陪他們

蹦蹦跳跳

,練下瑜伽,或者還能知道

畫畫水彩畫

(圖片來自abc 7,版權屬於原作者)

而且,預約形式還發展成多樣化選擇,既可

1對1服務

,還可

n對1小組活動

,甚至還有小盆友,用這種形式,過了個疫情年裡,

最特別的生日

(圖片來自abc 7,版權屬於原作者)
當然,sittercity的競爭對手,virtual babysitter club, Babysitting Company,Care.com等,同樣賺得盆滿缽滿,直言託“熊孩子們”的福,業績喜人。
(圖片來自abc 7,版權屬於原作者)

據統計,2020年-2021年,“雲帶娃”的需求,比19年疫情前同期,激增了700%。
而線上帶娃的“育兒嫂”們,平均每45分鐘就能賺22-36刀,比最低工資高處不少。
“健身”迎來線上狂歡
如果說,消金獸們催生了“雲看娃”業務,那麼消金獸的爸媽們,為“雲健身”的火熱發展,也添了把柴。
瑜伽教師Katie Batie,按照往常開始哈他瑜伽的教學。不過,今天她不再前往寬闊敞亮帶著落地鏡的Studio,而是在自家客廳一角沙發之旁,正對著電腦鏡頭進行演示,而她那些一期一會的老學員,也不再出現在教室裡,而是露臉在熒幕上
(圖片來自the verge,版權屬於原作者)
“疫情最開始瑜伽館暫時歇業,但瑜伽練習絕不打烊。為了保證會員們的拉伸需求,也為了保證我們這些拿不到失業救濟的合同工有份收入,自己和會員商量後,想出了用Zoom meeting的方式,分屏進行瑜伽練習。”
“甚至,我還故意挑選更居家的場地,給宅家會員, 並且會幫他們儘可能因地取材,找到替代瑜伽道具的日常生活用品。”
(圖片來自the verge,版權屬於原作者)
Katie坦言,自己也沒想到,這樣的教學模式,反而也能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我的會員說,自從居家練習後,學會了因地制宜隨時都練習的習慣,同時,一些此前搬到別處的老會員,也不再受地域阻隔,重新與我在虛擬課堂團聚,上課的學員人數,不降反增。”
(圖片來自ins@ilovemate,版權屬於原作者)
“即使現在已經重啟,很多學員卻早已習慣了這一線上教育模式。”

而成立於2012年,專業從事瑜伽線上教育的Alo Yoga,更是用直觀資料,

佐證了Katie的觀點

在過去的幾周,他們的平臺參與度,比往年同期,增加了300%以上,而他們油管頻道上的免費課程影片,觀看人次增加了4成,觀看時長也是平日的1.5倍
(圖片來自Alo Yoga官網,版權屬於原作者)

當然,不僅是瑜伽老師,更多的健身房和教練,也加入了“

雲健身

”的行列:

像曼哈頓小型私人健身房創始人Gina DiNapoli,因居家令失業後,才開始首次“觸電”,利用Instagram Live,錄製自己每日15分鐘的鍛鍊片段。
(圖片來自cnn,版權屬於原作者)

“沒想到反響好得超出預料,不僅有我的會員關注,我

還收割了一批線上粉絲

,日後說不定

能引流成線下使用者

。我甚至在想,或許疫情後,這也能成為我的新商業形態,宣傳模式?”

(影片來自cnn,版權屬於原作者)

“當然,這是像我一樣的,全美

35萬健身產業從業

者,都在思考的問題。”

而此前不曾在聚光燈下的數字健身公司,也正走向臺前,從這一價值

940億的行業轉型中獲益:

紐約互動型健身初創公司MIRROR,在2018年9月,推出了首款線上互動健身系統--配有嵌入式攝像頭和揚聲器的互動式鏡面顯示器。
(圖片來自mirror官網,版權屬於原作者)
這一售價1495美元的“全身鏡”響應顯示器,能讓使用者隨時點播課程,24小時與線上真人教練互動,還能看到一起健身的同學的即時狀態。
(圖片來自mirror官網,版權屬於原作者)

Mirror團隊指出,從

3月中到四月中旬

,Mirror的銷售量翻了

一倍以上

,很多人都透過這面“鏡子”,

打開了“線上健身”新世界的大門

,目前他們已經把新生代產品的問市時間,

大幅提前

線上劇院培訓班崛起
德智體美勞全線發展,除了雲健身,成人線上教育,也逐漸勃興。
由於政策要求,紐約劇院行業,反覆受到衝擊,很多百老匯演員,一方面籌備劇場演出,另一方面轉而線上,透過網路直播,線上教學的方式,把“高大上”的音樂劇、芭蕾舞,帶入了市井民間。
音樂劇Diana的主演之一,Jeanna de Waal, 在劇院街熄燈後,及時調整了自己的業務方向-將線下表演事業轉到線上教學。

她在姐姐的幫助下,開設了一家名為Broadway Weekends的表演教學工作坊,為喜歡錶演的紐約客,提供業餘學習的機會,也為疫情下停工的專業百老匯演員,提供兼職教學平臺。

透過Zoom,這些de Waal招募至麾下的老師,為網站訂閱使用者,每週帶去包含音樂劇編曲、舞蹈聲樂、舞臺佈景等20多類線上課程。

由於都是頂尖百老匯演員教學,一線經驗豐富,短短3個月內,註冊使用者,就超過了7000人。
“沒想到,由於疫情下,文化之都的紐約,娛樂活動大大減少,但我們的業務還逆勢而上。或許以後,這將成為一項常態化業務,給喜歡音樂劇的朋友,多一種近距離接觸的途徑。”
同樣,為知名音樂劇《漢密爾頓》《冰雪奇緣》設計道具服裝的Amy Micallef, 同樣危機中挖掘了機遇。
雖然演出服裝訂單暫時停滯,但她卻把自己的道具製作,搬上了線上,圈粉一批雞媽牛爸。
甚至手工製作的玩偶道具,還被拿到Esty上售賣,Amy Micallef坦言,“訂單遠比自己想象的多。”

"正所謂上帝關上一扇門,就會為你開啟一扇窗。線上下陷入疫情困境、無法經營之時,

線上雲業務卻開闢了屬於自己的角落

。直播健身,線上教育,線上帶娃, 這些新的商業形態,也為雲經濟帶來了

屬於自己的高光時刻

疫情之中,危機與轉機並存,紐約客們的線上自救,或許能為疫後發展,開啟新天地,也再次應證了那句老話,

只要勇於探索,辦法總比困難

。”

本文由北美省錢快報小編整理,圖片及資訊來自new york times等,版權屬於原作者。本文不代表本公眾號立場,未經許可不得擅自轉載,否則將追究責任。
THE END
編輯:R
不要錯過我們!
不要錯過我們!
朋友們,微信改版隨機推送了!
求“在看” 

,求“星標”

不要錯過省錢君的超級折扣+猛料!
只要思想不滑坡,辦法總比困難多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