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十三姐
眼看寒假就快結束了,雖然老母親們基本都在盼著趕緊開學,但我有一個朋友卻陷入了深深的內疚,現在跟個祥林嫂用一樣,一天要叨叨八百遍:“娃這個寒假沒安排好”。
怎麼回事呢?寒假之前,她決定奉行“快樂假期躺平政策”,嘗試“純自由版假期”,讓孩子自己安排作息,搞定作業,不安排旅行、遊學以及任何課外班。
結果,假期還沒過完,她一天比一天後悔,“純自由版假期”現在已被重新定義為“
純鬼混版假期
”,作業也沒怎麼做,作息也沒什麼作息了,據說孩每天的日程就是吃,睡,發呆,躺著,看手機,上廁所,不練琴,不運動,不出門,也不說話,偶爾翻開作業本假裝學習幾分鐘……
本來倒也沒什麼,結果群裡有個沒眼力見的,非要秀自己孩子“充實有意義的寒假”,一會兒是在滑冰,一會兒展示繪畫作品,一會兒又發個英語口語作業影片,一會兒又秀一下寫的作業有多工整好看……
其實仔細一看就總結出來,能被家長拿來秀的基本還是小學的娃,鬼混版假期都屬於初中及以上。

古人云,中年老母就是
不患寡而患不均,我可以沒有,但不可以你有我卻沒有。
於是,她就陷入了emo,進入了虧欠模式,覺得沒給娃安排好日程。
“我沒帶他出去旅行是因為我懶,我沒給他排課是因為我懶,我讓他在家橫七豎八浪費一個月都是因為我懶……”
愛是常覺虧欠,她現在可是虧欠他媽給虧欠開門,虧欠到家了。

她就反覆跟我叨叨這些,把我都給聽煩了。於是我就問她:如果讓你重來一遍,你打算怎麼給你娃安排這個假期?
她一聽這個完全不困了,張口就來——
“閱讀課!首先就是閱讀課!這次不知道怎麼抽風就沒報上,就為了讓我兒子好好放個假,早知道這個就不能停,你想啊,一個寒假下來,一天一節課,這閱讀能力還不飛躍地平線啊!” “還有網球課!現在想想我太蠢了,一個假期每天打個一小時,身體好了,精神狀態好了,腹肌都練出來了!”
“還有哦,邏輯思維剛給他報了個班,選課的時候我還特意選了從3月開始的,你說我傻不傻,如果從寒假開始,一天兩小時聽聽課,刷刷題,等一開學,甩別人三條街!”“鋼琴課我也不應該放那個鋼琴老師的鴿子,現在倒好,練琴也跟蜻蜓點水一樣,全白費了,等一開學又得每個週六等著挨老師罵!”
“就算這些課都不安排,我也至少能帶他去旅個遊,寫幾篇遊記,看幾個博物館,漲漲見識啊,反正幹什麼都比現在這樣在家無所事事混日子強多了!”
等她滔滔不絕講完,感覺她兒子 一天能有72個小時來滿足媽媽的各種期待。
真的,廣大中年老母的通病:越是得不到越敢想,反正得不到,再不想一想豈不更虧了。
發點瘋怎麼了。

我又問她:“如果你真這麼安排了,你兒子會開心嗎?”
“管他開不開心了,我反正開心了。”
可不是麼,對有假期恐懼症的中年老母來說,花錢投資是最開心的,因為愛是常覺虧欠,花了錢之後,虧欠就好多了。
最後我又問了一個問題:“你覺得你這麼安排,一定比現在這樣更有收穫嗎?”
她沉默了三秒,回答:“沒有又怎樣,過程比現在舒服就行。”
看到了哇,當代中年老母個個女中豪傑,投資不看回報,只享受過程。

當代媽媽們搞教育投資,活像一群被套牢的韭菜基金經理。
我也聽說寒假要彎道超車,有人連夜下單機票+滑雪私教+程式設計集訓營三件套,結果孩子蹲在雪山腳下嗦泡麵,媽媽舉著單反拍"母子心靈對話"vlog時,背景音全是"媽媽什麼時候回家"。
當初是因為“常覺虧欠”才花的這筆錢,好像不帶孩子出去玩一次刺激的就對不起娃,畢竟別人家的媽媽都這麼幹了……最後才知道這堪比《荒野求生》的親子活動,妥妥一個虧了大本,誰虧誰自己心裡有數。
媽媽們都不知道自己有多喜歡扮演人形計算器——隔壁老王家孩子鋼琴八級,等於我家娃落後0.8個身位;閨蜜朋友圈曬出冰島極光營,立即觸發"童年完整性赤字警報";要是娃的五年級同班同學英語已經學到大學四級了,這個家的平靜程度就取決於報英語班的速度……
對你的虧欠,是一天又一天~周圍看一圈回來,又覺得虧欠了,趕緊再花一點錢~

投資學裡有個術語叫ROI,投下去多少和收益多少之間的比值。大多數常覺虧欠而不斷剁手的媽媽們,被虧欠感勒得發紫,從來都無暇計算ROI。
七八萬的歐洲遊學,最大收穫可能僅僅是孩子學會用七國語言說“你好”“再見”“我要拉屎”,自認為高階的教育成果落不落地不知道,屎反正得落地。
兩萬塊的馬術課,培養出能精準擺出帥氣pose的當代兒童,供父母拍照發朋友圈,然後下馬回學校繼續寫作業。
有些明明不知道為什麼要培養的興趣,最大的興趣點在於“讓家長覺得沒有落後於別的家長”。

“常覺虧欠”的媽媽,是當代教育圈最綠得發光的韭菜。
這屆母愛經濟學存在一個致命的悖論:投資的時候壓根沒考慮過價效比和回報率,等發現虧本的時候還是要繼續投資。
於是我們瘋狂掃貨教育期貨,活像在拼夕夕搶購未來——99元體驗課是鉤子,29800元精英計劃才是殺豬盤,等發現娃把樂高機械組拼成燒烤架,才驚覺自己當了十二年的人肉碎鈔機。
建議各位常覺虧欠的老母親研讀《風險投資指南》:
天使投資人從不在A輪就把棺材本押上,聰明媽媽也該學會分散育兒風險。
讓奧數老師教思維導圖,不如教孩子用導圖規劃寒假遊戲時間。
而現在的育兒風險在於明明沒有收益卻假裝以為收穫了許多,例如很多媽媽以為的“見世面”,實際上只是讓娃知道五星酒店自助餐的哈根達斯不限量,中產幻覺的致命破碎已經碎了一地,可她們卻認為如果沒有帶孩子去這一趟,就是最大的虧欠……

下次再幻想著用報班和消費填滿孩子的假期時,不妨默唸:真正的富養是允許孩子至少在短短假期裡可以自由自在地當個快樂的廢柴。
接受孩子不時時刻刻盡如你意,也是一種愛。
高階的教育是承認自己就是個普通家長,畢竟育兒這場豪賭,最大的贏面其實是——及時止損,見好就收。
千萬別跟風投資,盲目撒幣,仍覺得虧欠,恨不得多一些跟風,多一些撒幣。
那些不知所蹤的付出,最後換回了零個回報,這也就算了,說不定還虧本,倒貼了和諧的親子關係,還摺進去了父母在娃心目中“聰慧”的程度。
別忘了,愛是常覺虧欠,可不是常覺虧本啊。

十三姐
魔都高影響力KOL
公眾號「格十三」「十三姐夫」「十三姐的下午茶」
著有《了不起的中年婦女》《了不起的中國媽媽》《帶夫修行》
微博@格十三
影片號「格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