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苦等一年也要吃的好東西,突然在澳洲氾濫成災!專家緊急警告:千萬別撿來吃!可怕危險….

(請為澳洲華裔候選人Andy Yin投上寶貴一票)
本文來源於微信公眾號:澳洲紅領巾
微信ID:honglingjinau

澳洲海邊被“美食”淹沒?

華人驚呼:怎麼還沒人來吃!

最近,澳洲的生態系統又出“大新聞”了。
布里斯班沿岸多地爆出“生態危機”——河裡密密麻麻地爬滿了一種叫做淡水金蛤的生物。它們氾濫成災、大舉入侵,專家連連發出警告:一旦控制不住,後果可能不只是堵塞水道、損壞灌溉系統,更可能對整個淡水生態鏈造成顛覆性的影響。
可當華人看到這些照片時,第一反應卻是:這不是黃沙蜆嗎?不就是我們夢寐以求的春季限定美味?

華人搶著吃的“珍饈”,在澳洲竟成“公害”

每年三四月份,國內華人最期待的一道時令美食,正是黃沙蜆——也叫金蛤,肉嫩味鮮,色澤油潤,是清蒸、爆炒、煮湯樣樣都出彩的寶藏食材。
在廣東、福建、廣西一帶,不少食客為了吃一口當季的黃沙蜆,不惜自駕數小時趕往漁村,就為那“等一年只吃一次”的鮮味。
然而,這樣的“美味”,如今在澳洲卻成了難題。
根據澳洲官方資訊,2024年初,布里斯班地區首次報告發現淡水金蛤,隨後在Savages Crossing、Riverside Park等水域迅速蔓延。
這種生物原產亞洲,繁殖速度驚人。一個成年的金蛤可以釋放上千只幼體,在水體中迅速擴散——在某些區域,每平方米竟密佈1萬隻!不僅嚴重擠壓本地物種的生存空間,還可能改變水體的營養結構,造成富營養化,威脅水質安全。
更嚴重的是,一旦遭遇極端天氣,這些金蛤會大規模死亡,釋放出大量氨類物質,引發“水華”,使整個河段變得臭氣熏天、魚蝦絕跡。
於是,這一亞洲人眼中的“舌尖頂流”,在澳洲變成了名副其實的“生態炸彈”。

華人網友:“氾濫?不就是因為你們不會吃!”

在中文社交平臺上,不少網友看到澳媒釋出的報道,紛紛表示“又想騙我們去移民澳洲了”。
有網友笑稱:“你說這是外來害蟲?我們廣東人表示不服,我們小時候拿著塑膠桶就去挖的東西你居然要報警?”
還有人建議:“不如政府考慮舉辦‘全民撈蜆大賽’,優勝者獎勵一袋蔥薑蒜。”
雖然調侃意味十足,但這些“舌尖反應”也反映出中西方在生態管理理念和食材文化上的巨大差異。
在澳洲,這些氾濫物種代表著外來生物入侵;在中國,它們卻可能是身價高漲、難得一嘗的“季節限定”。

不止金蛤,這些“入侵物種”其實都可以吃

比如剛被新州政府列入“通報物種”的歐洲綠蟹,在不少華人眼中,不就是大閘蟹的“表親”嗎?爆炒、清蒸、油燜,都不在話下。
然而在澳洲,這種外來螃蟹卻被認為是“貪吃成性”的生態殺手,能吞噬本地貝類甚至其他蟹類,破壞生態鏈,影響漁業產量。因此政府明令禁止個人持有、運輸和買賣,違者可能面臨鉅額罰款。
還有“傳說中的災星”——鯉魚。澳洲政府甚至考慮引入病毒來抑制其數量增長,因為據估算,僅澳洲河道中“野生鯉魚”的數量就可能高達3億條!
在中國農村,鯉魚往往是節慶喜宴上的常客,而在澳洲,它卻成了釣魚比賽中的“指定物件”。一些州甚至舉辦“全民釣鯉”活動,鼓勵居民積極參與“清理行動”。
再說兔子。這個在中國被視為寵物或肉類的可愛物種,在澳洲幾乎成了百年災害的代名詞。
由於天敵缺乏和環境適宜,澳洲兔子氾濫成災,給農作物帶來巨大損失。政府不惜投入巨資引入病毒,試圖從生物學上“限制”兔口數量,然而效果有限。

澳大利亞的困擾,也是文化差異的註腳

這些“入侵物種”的命運在中澳之間形成了鮮明對比:在一個地方,它是災難的代名詞;而在另一個地方,它是鍋裡的鮮香。
這背後其實不僅是自然條件的差異,更是人類活動和文化偏好的深層影響。
對於澳洲政府來說,生態安全是第一位的。入侵物種可能破壞本地物種平衡、影響農業和水利安全,因此管理和限制顯得尤為重要。
而對於不少華人移民或留學生來說,面對這些“從天而降的食材”,與其圍堵,不如合理“入菜”或許更接地氣。
當然,任何“捕撈自用”都應在法律允許的範圍內進行,擅自處理受保護或禁止類物種,仍可能違法。
中澳之間最新新聞熱點,
👇 第一時間內容請點下方關注獲取 👇
今日話題討論 
對此,你有什麼看法?
歡迎留言評論~
– END –
 歡迎將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