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體微升級如果只看引數表,新 iPad Air 和前兩代相比確實沒什麼進步,擠牙膏說的並不誇張。但你可能沒注意到,新 iPad Air 相比去年的 M2 版本,釋出價格降價了 400 元。是不是覺得牙膏也挺香的?畢竟 M3 晶片的提升還是存在的,這也是除了新 iPad Pro 的 M4 外,你能在平板上用到的最強晶片了。得益於技術迭代,以及蘋果在 M 系列研發生產上的經驗積累,新 iPad air 的 GPU 和 CPU 算力都有所進步;神經網路引擎也是,官方宣稱和 M1 相比,處理 AI 工作流提速達到 60%。M3 內建的 9 核 GPU,與最高階的蘋果圖形架構在 iPad Air 上合了體。基於硬體的光線追蹤終於來了(之前只有軟體加速):遊戲的光線、反射、陰影等效果逼真度有所提高;能效也有相應最佳化,我玩了半天《逆水寒》,發熱程度可以接受,到了晚上還剩一些電量夠加個班。
如下圖所示,iPad Air 在 Geekbench 6 GPU 測試中獲得 45935 分,追平上一代 M2 晶片 iPad Pro(2022 年);Geekbench AI 效能量化得分 5670,物體識別、風格遷移、超解析度、機器翻譯等經典任務,精度平均 98% 上下。在 3DMark 光追效能壓力測試裡,iPad Air 得到平均分 8253,迴圈到一半的時候開始效能下滑,應該是由降頻導致。
第二天我用 iPad Air 測試更依賴 CPU 的工作場景。多開瀏覽器、IM、視訊會議、文件表格等應用,切換的過程更流暢。目前 iPadOS 的多工使用者介面的操作,還是有點繁瑣,在「分屏側拉」和「臺前排程」之間切換,還得去設定裡找。希望未來蘋果可以最佳化這一點。
新 iPad Air 本體目前唯一值得說的東西,就是這些。有人要問,「不提一下 Apple 智慧嗎?」iPad Air 的確支援 Apple 智慧,最快今年夏天就在中國大陸上線。但在所有官方宣傳渠道中,Apple 智慧都被「一嘴帶過」,新聞稿裡只有結尾一段,和「沒有為 Apple 智慧準備好」的基礎款 iPad 篇幅相當。你可能會說 Apple 智慧還沒正式上線,但美國科技媒體的感受也一樣——要知道自從去年 6 月官宣以來,Apple 智慧一直是蘋果營銷的一大重心,和所有新產品官宣的關鍵資訊點。蘋果在最前沿技術的商業化上從來不是最快的,這種穩妥而非激進的路線也被人們接受。但畢竟 iPad Air 和 iPhone 16e 是 Apple 智慧最低門檻的硬體載體,從滲透市場的角度站位很關鍵。iPad Air 都為 Apple 智慧準備好了,但 Apple 智慧自己準備好了嗎?
好鍵盤,好工作比 iPad Air 本身更讓我興奮的,就是這次蘋果配套推出的全新妙控鍵盤 (Magic Keyboard),增加了一行功能鍵:獨立音量按鈕、亮度按鈕、播放控制、多工按鈕,加強了作為一臺「電腦」的操控體驗;新的轉軸和懸浮式結構(同 iPad Pro),支援直通充電。
我在打車時把 iPad Air 拿出來用了一下,放在膝蓋上的重心挺穩,不會有很明顯的「頭重腳輕」感覺。而老 iPad 的使用者的鍵盤,一般都是那種帶支撐架的,需要大腿足夠長,或者把鍵盤朝著自己拉,否則 iPad 很容易倒過去。這種鍵盤一般放在臺面上才真的「能用」。
配上新妙控鍵盤除了穩,螢幕離眼睛也更近,特別對於 11 英寸的機主更友好。iPad Air 終於成為一臺字面意義上的「Laptop」(放在膝蓋上),從外觀、用法、使用感受,都更像一臺筆記型電腦。唯一遺憾就是鍵盤掌託還是之前的柔性面料,舒服、不冰手,但易髒易磨損,不適合手汗大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