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危機警示:AI、核武、生物與奈米技術誰更致命?|投資筆記第211期

投資筆記是紀源資本關於投資、商業、科技的所見所聞所想,探討關於世界的一切。
在這裡,你可以收穫:
全球優秀科技公司管理經驗、一線調研;
頂級風險投資人&創業者經驗分享;
大航海時代的世界人文歷史、商業見聞……
以下是投資筆記系列第211期。
時隔幾乎20年,雷·庫茲韋爾又推出了他的作品《奇點更近》(The Singularity Is Nearer: When We Merge With AI),由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湛廬出版。
2005年,庫茲韋爾所著作的《奇點臨近》(The Singularity Is Near:When Humans Transcend Biology)首次系統性地提出了技術奇點的概念:隨著科技的指數級發展,計算機智慧將在2045年左右超越人類智慧,人類與機器將融合,進入後人類時代。這本書的前瞻性之強,直接帶動了人們對於AGIArtificial General Intelligence,人工通用智慧)的無限暢想。
許多科技界和未來學界人士將其視為技術樂觀主義的經典之作。比爾·蓋茨曾評價庫茲韋爾是我認識的最優秀的預言家之一。而庫茲韋爾從2012年開始的谷歌之旅也正是源於谷歌聯合創始人拉里·佩奇(Larry Page)對書中觀點的青睞,因此才邀請他擔任谷歌的首席工程師。
在前一本書之中,庫茲韋爾對AI發展速度的預測被認為部分實現了,例如書中提到的語言翻譯、自動駕駛、語音助手等技術。如今,人類進入了比以往更加篤信人工智慧的時代,沒人會懷疑AGI所帶來的巨大能量,任何與人工智慧有關的書籍,都像是在一個已經足夠確定的大方向之上疊一層BUFF
此次的新書,人們關注的是,庫茲韋爾是否能夠提出讓我們更精確預測未來的證據,以及有哪些關於未來的觀點,我們需要被他說服。
到底是2045年,還是2029年?
在《奇點臨近》中,庫茲韋爾提出了他最重要的推測:奇點大約會在2045年到來。
奇點(Singularity)是什麼?它通常指的是人工智慧發展到超越人類智慧的臨界點。在它之後,AI將具備自我改進和自我進化的能力,進而以遠超人類的速度不斷提升自身智慧,導致科技進步呈現指數級爆炸式增長,甚至可能徹底改變人類社會。它所帶來的直接影響是,AI超越人類智慧,科技發展失控而導致人類無法預測或控制科技的發展方向,以及人類與機器融合(人機奇點)即實現腦機介面或數字永生。
庫茲韋爾當時的另一個預測是,2029年非生物的智慧將透過圖靈測試。“圖靈測試”是阿蘭·圖靈在1950年提出的一個想法,用來判斷計算機是否擁有了智慧。人類評估者透過文字資訊的方式跟受試者進行交流,並判斷受試者究竟是人類還是機器。如果機器能騙過30%的人類評估者,那就可以認為它具有了智慧。實際上,庫茲韋爾對此的預言早於出版《奇點臨近》之時,他在1999年出版的《靈魂機器的時代》(The Age of Spiritual Machines, 1999)就已經預測過2029年機器透過圖靈測試。

在庫茲韋爾看來,奇點是指人類與機器智慧融合、技術發展呈指數級爆發的時刻;AGI(通用人工智慧)是實現奇點的重要前提,它能像人類一樣靈活思考和學習;而圖靈測試則是衡量AGI是否具備人類智慧水平的標誌之一。
2005年,人類社會對人工智慧還有些陌生,《奇點臨近》曾被批評為過於樂觀和科幻,雖然庫茲韋爾引經據典,將探討了奈米技術、基因工程、人工智慧、生物科技放在一起探討,說服力卻仍顯得不夠。
但如今,人工智慧無人不曉,ChatGPTDeepSeek已經進入了我們的生活,成為了人們的得力助手。另一種聲音出現了:庫茲韋爾的預言太保守了,2045年之前,奇點即會到來。
新書《奇點更近》中,庫茲韋爾重申了他的預測:2045年奇點到來。而對於他自己做出的,2029年機器透過圖靈測試的預測,他在新書中將日程稍稍提前了:他認為,在2023年至2029年,第一個嚴格的圖靈測試終將被透過。
寫作此書的2023年,ChatGPT首次成為了大眾話題。它於2022年11月被髮布,2023年引爆全球。新書中,庫茲韋爾首先緊跟時事地介紹了他對ChatGPT,DALL-E和Imagen的肯定。
此外,庫茲韋爾提出了AI尚需跨越的三大里程碑:
第一,情境記憶,即在一段對話或一篇文章中,機器需要理解並跟蹤不同想法之間複雜且不斷變化的關係,而不是粗暴記憶;
第二,常識理解能力和洞察力,在自己擁有一隻狗,回家發現花瓶碎了的時候,能夠迅速判斷可能會發生了什麼;
第三,社互動動,能夠意識到其他人擁有不同於自己的信念和知識,能夠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並推斷他們的動機。

為了將自己的預測更具體一步闡述,庫茲韋爾聊到了人類大腦新皮質的革新所帶來的人腦革新與腦機連線的促進。科學家估算,人類大腦內大約擁有210億到260億個神經元,其中有90%位於新皮質。庫茲韋爾認為,21世紀30年代,人類大腦新皮質的上部將被連線到雲,人類的思維將會被直接擴充,AI不再是人類的競爭對手,而是人類個體的延伸。隨著這種指數級趨勢的發展,到2045年,人類的思維能力將擴充套件數百萬倍。由此可見,奇點的出現,伴隨的不僅是機器更加的聰慧,也是人類學習能力的新一次進化。
而新書《奇點更近》直面了作為人類個體的我們即將要經歷的新階段:判斷自我。庫茲韋爾認為,21世紀40年代初奈米機器人將能夠進入活人大腦,並複製構成個人記憶和性格的所有資料。
他用來源於古希臘神話的悖論“忒修斯之船”來形容腦機結合後的人類:當一艘木船的第一塊木板被替換後,人們認為木船沒有改變。但是當它的木板被一一替換掉,似乎就變成一艘新船。如果我們的大腦在幾個月的時間裡被更新一遍,是否意味著“你”在生物學上成為了全新的“2號你”?
在書中,他直面了“你”與“2號你”所同在時候的狀況與其帶來的哲思。人們用尖端技術掃描了“你”大腦的一部分,製作了關於這一部分的精確電子副本,又複製了大腦的另一小塊,最終得到了“2號你”。“2號你”有意識嗎?畢竟,“2號你”與你有著一樣的經歷,共享著相同的記憶。
而這件事的衝擊可能比想象中來得更快。人類在治療某些大腦疾病時已經開始使用比替代部分能力更強的神經假體了,例如人工耳蝸,能夠刺激大腦活動,而21世紀初以來,科學家一直在開發大腦假體,並且正在幫助大腦結構受損或有功能障礙的患者。庫茲韋爾認為腦機結合在接下來的10年不僅會有突破,並且會變得更為低廉和普及化。
兩本書的區別與進階
庫茲韋爾不是一個預言家,他並不缺少實幹經驗。
早在20世紀90年代,他創立了“加速回報定律”(Kurzweil's Law of Accelerating Returns),認為技術進步將呈指數級加速,推動計算和資訊科技成本不斷下降,迭代速度也隨之提升。他的觀點得到了NASA和谷歌的支援,他們共同創立了奇點大學,並任命庫茲韋爾為奇點大學校長,這所大學培養著致力於神經科學、人工智慧、奈米技術、基因工程、空間探索、虛擬現實等領域的頂尖天才。
同樣在20世紀90年代,庫茲韋爾還先後創辦了醫學公司與對沖基金,相信未來機器學習將比人類更善於投資,這與DeepSeek創始人的思路異曲同工。2012年,庫茲韋爾受邀入職谷歌,擔任谷歌工程總監,負責機器學習與語言處理的專案研發。2015年2月8日,他發明的K250合成器(第一款使用數字取樣技術再現原聲樂器)獲得了格萊美技術獎。庫茲韋爾不僅提出了“壽命逃逸速度”,他還加入了阿爾科生命延續基金會(Alcor Life Extension Foundation),在去世之後將自己的身體冷凍儲存,希望未來的醫療技術讓自己復活。
庫茲韋爾在《奇點臨近》中直接指明瞭一些即將重構的新的機會。無論是AI自動化與智慧決策,基因與健康產業爆發,還是數字化和虛擬經濟,技術的演進都成為了一道橋樑,總有人會去建設這些橋樑,或者經由這些橋樑走向更尖端的行業。而這些人很可能獲得商業利益。

而到了《奇點更近》,很多概念都被前面一本書提及過了,我們能明顯地感覺到,作者庫茲韋爾希望強化一些觀點,也同時避免談及一些話題,或者說避免描述一些具體的畫面。
《奇點臨近》提到,人類的壽命有望延長到150歲,生物技術和奈米技術革命的完全實現,將使我們能夠消除幾乎所有死亡的醫學原因。另一方面,當人類的思想和資訊可以藉助人工智慧和奈米科技等進行傳承,資訊的壽命無窮盡,人類客戶實現某種意義上的不朽。
緊接著《奇點臨近》,庫茲韋爾在新書《奇點更近》中更加具體地描述了人類的“壽命延長進行時”,即“壽命逃逸速度”理論。21世紀20年代,人類開啟了生物技術與AI的融合,我們將能夠在幾天而非幾年的時間內發現非常強大的新療法;21世紀30年代,奈米技術會克服生物器官的侷限性,人類壽命將大幅延到超過120歲。
在庫茲韋爾看來,如果說從90歲到110歲,一個人在接下來一年內死亡的機率每年增加約2%,例如,一名97歲的美國男性在98歲之前死亡的機率約為30%,在99歲之前死亡的機率將為32%,那麼,人類從110歲開始死亡風險每年上升約3.5%,是衰老造成了身體損傷,而唯一的解決方案是治癒衰老本身。可忽略衰老的工程策略(Strategies for Engineered Negligible Senescence,SENS)研究基金會已經在進行這項研究,在單個細胞和區域性組織層面修復衰老造成的損傷,人們不需要等到這些技術完全成熟才能從中受益。
對於那些讓人們對於長壽充滿希望的話題,庫茲韋爾細細地進行解讀,他甚至把一個小章節命名為“更輕鬆,更安全,更豐富,更美好”。而涉及到未來高速發展的人工智慧帶來的進一步的倫理問題,他則有所迴避。早在《奇點臨近》時,有批評家認為庫茲韋爾在本書中仍然過於樂觀,忽視了AI可能帶來的社會風險,例如就業衝擊、倫理困境和監管難題,反而是對AI帶來的失控風險一筆帶過。
《奇點更近》似乎更願意讓讀者自己去思考。如果人工智慧發展出與人類不同的價值觀和目標,我們如何確保共存?最終是否會與人類利益衝突?人工智慧時代的到來會加劇還是緩解現有的社會不平等?誰將掌控AGI的力量,又如何防止濫用?人類工作的意義和價值將如何重新定義?人工智慧本身是否應該擁有權利和法律地位?
庫茲韋爾曾在前一本書中提到“六大紀元”論:第一紀元:物理與化學;第二紀元:生物與DNA(脫氧核糖核酸);第三紀元:大腦;第四紀元:技術;第五紀元:人類智慧與人類技術;第六紀元:宇宙覺醒。奇點將從第五紀元開始,進入第六紀元,人類需要為最優級別的計算重新組織物質和能量,繼而將這種最優的計算由地球推廣至宇宙。

那麼如此看來,奇點越來越近,人類的控制力也將成為迫在眉睫的問題。當這些爭議性問題突然出現,誰應當解決?這些更像是庫茲韋爾的留白。
我們為什麼推薦庫茲韋爾的新書
截至2025年3月,《奇點臨近》在豆瓣讀書得到2191條點評,《奇點更近》僅280條點評。《奇點臨近》帶有極強的革命性,與其說它生而逢時,不如說科技愛好者早就在等待著這一本書與這一套觀點的降臨。它所提到的觀點,是需要當時乃至於後面10年的讀者們嘗試著跳一跳才能理解的。
那麼,我們為什麼此次推薦《奇點更近》?毫無疑問,作為一本新書,它無法激起如《奇點臨近》那樣的水花。
上一部著作中,庫茲韋爾似乎在點破一些東西,他似乎託舉著我們觸到了通向未來的神秘開關。而到了《奇點臨近》,人類早已隔著紗幔看到了神秘的開關,而掀開紗幔的人是誰似乎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明白未來早晚會來。

《奇點臨近》完成於2005年,時隔6年,中文版在2011年出版。資訊差使得當年科技圈的一些人率先涉足了人工智慧的概念。《奇點更近》的英文版推出同年即迎來了中文版本。從DeepSeek帶給全球人工智慧行業的衝擊來看,世界更平了,中國人對於尖端科技的憧憬也更加明確了。
在《奇點更近》中,他將珍貴的一整個後記部分直接命題為“我們將會面臨的四個巨大危機”。他提到的危險包括:
危險1是核武器。儘管相互確保毀滅(Mutually Assured Destruction,MAD)策略降低了核武器風險,但仍危機四伏,他認為應該利用AI所帶來的智慧指揮與控制系統顯著降低因感測器故障而引發的武器風險。
危險2是生物技術。他同樣認為AI應當幫助人類避免比COVID-19更致命的東西。
危險3是奈米技術。庫茲韋爾提出,奈米武器可能包括在不被發現的情況下向目標投放毒藥微型無人機,奈米機器人也可能進入人體並直接摧毀人。生物量大約有10的40次方個碳原子,單個正在複製的奈米機器人體內的碳原子數量可能在10的7次方,那麼理論上110代奈米機器人(因為2的110次方約等於10的33次方)將具備摧毀人類的能力。
而危機4便是AI。人類應當致力於構建負責任的AI,我們能夠看到,庫茲韋爾希望人類感覺到希望,也希望人類感覺到危險。
奇點將至,人類對未來的掌控力卻並未同步增強。當技術的步伐快到難以預測時,我們如何確保它不會反噬自身?這或許正是庫茲韋爾在《奇點更近》中,既寄望於技術,也隱含著對人類自我掌控能力的提醒。
*頭圖及封面圖來源於“ivy”
往期回顧
-洞察行業-
消費品的新趨勢
新消費
-市場判斷-
融資建議
-100個革新產品-
Moka蘑菇物聯探跡
OATSIDE琻捷電子賽富樂斯
影刀BUD
-個人成長-
如何做決策?
個人成長的秘密
聰明人的特質
迭代思想

溫馨提示:雖然我們每天都有推送,但最近有讀者表示因平臺推送規則調整,有時候看不到我們的文章~
歡迎大家進入公眾號頁面,右上角點選“設為星標”點亮⭐️,收藏我們的公眾號,新鮮內容第一時間奉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