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仿生人手,這家公司居然想造「西部世界」機器人

世界上最遠的距離是你站在我面前,而我分不清你是不是人類。
相較於人形機器人後空翻、打太極、烤麵包等集體整活兒,一家名為 Clone Robotics 的機器人公司卻憑藉小眾的仿生機器人賽道殺出包圍圈。
如其名字 Clone(克隆)所言,成立於 2021 年的 Clone 是一家致力於開發低成本、生物仿生和智慧仿生機器人的公司。
Clone 的宗旨是運用先進的肌肉骨骼技術,打造類似於《西部世界》中的仿生機器人。
在近期的宣傳物料中,1:1 復刻的機器人手靈活地撥弄著手指,以及手握針管等工具,肌肉的拉伸在這個過程中也若隱若現。
也許下一秒,《西部世界》就要走入現實。
剛柔合一,「機器人手」能盤球,也能提啞鈴
機器人手 Clone Hand 是 Clone 最熱門的產品。
三年前,一段介紹 Clone Hand 的 YouTube 影片一舉斬獲 400W+ 的播放量。在這段古早的影片中, 你會發現它能握拳、轉動手腕,甚至還能提著 7 公斤的啞鈴。
至今在評論區中,大熱的特斯拉 Optimus 人形機器人、波士頓動力機器人都得往後稍稍,只有 Clone Hand 才配得上「有史以來最好的機器手」名頭。
而 Clone Hand 的進化速度更是令人愕然。
因為在爆火的前一年,它的畫風還很潦草。即便以 6 倍速播放影片,但還是能明顯看出動作有些僵硬,而且裸露在外的肌體表面也略帶一種粗獷的粗糙感。
再後來,Clone Hand 的五指逐漸變得靈動,不僅能屈曲、深屈曲、伸展、外展、內收和指間關節旋轉,動作間又透露出一種優雅,彷彿天生就是彈鋼琴的好手。
甚至它還能細膩地撥弄一顆圓球,有種老大爺盤核桃的熟練感。
時至今日,五指舞動如生,手腕的旋轉也流暢自如,握持網球的貼合力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且在套上了一層白色的「外衣」後,它靜止時宛如雕刻的石膏像,多了一分顏值,也少了一分生人勿近的不適感,而動起來的肌肉拉伸更如行雲流水般絲滑。
去年,Clone 在進行產品眾籌時分享了一些關於 Clone Hand 的技術細節。
採用整體肌鍵肌肉設計,液壓驅動(允許使用電力和化學動力)、無金屬元素,肌肉組織完全柔韌
結構中唯一堅硬的部分是骨頭,其餘元素皆由軟組織組成,包括韌帶、肌腱、套管針、靜脈、脂肪、皮膚和結締組織等。
Molded Bones 模製骨頭由模製碳纖維骨頭提供,強度高,生產成本低。
在面世的第一年,Clone hand 的耐用性提高了 100 倍以上。
耐用 (大於 0.5M 迴圈)、仿生性 (27 個自由度、堅固 (7 公斤手動有效載荷)、快速 (在 1 公斤的負荷下,肌肉收縮<0.3 秒)
更重要的是, Clone Hand 只是一個起點,Clone 有著更雄心壯志的野心。
Clone 聯創 Dhanush Radhakrishnan 去年在接受採訪時直言不諱地說道:
一旦你有了製作它一千次的經驗,就像我們一樣,它就變得簡單直接,並且能夠很好地擴充套件到整個肌肉骨骼的全身機器人……我們將把肌肉骨骼設計擴充套件到軀幹,然後是完整的雙足機器人。
如果要用一句話來形容 Clone 的終極目標,那就是 Clone 致力於製造「合成人」,而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機器人。
Dhanush Radhakrishnan 如是闡述:
我們並沒有真正去設計,我們只是複製人類解剖學,我們在解剖室裡解剖人體。我們觀察內部結構,我們檢視教科書,然後我們只是複製它。
他們堅信,對人形機器人的最完美設計就是模仿人類。
畢竟人類已經在地球上以近乎 80 億個的肉軀之身證明了其適應環境的能力。
在他們的展望中,量產後的 Clone 的仿生機器人將像樂高積木一樣組裝,無需螺絲、齒輪或鉸鏈,幾乎不含任何金屬部件,甚至有望釋放出數十億美元的市場潛力。
最像《西部世界》的機器人如何誕生
不是所有的創業故事都是波瀾壯闊,有時因為一個念頭的萌芽便夠了。
2014 年,一位名為 ukasz Kolik 的波蘭小哥,在一本教科書中看到了一張人造肌肉驅動腿的照片,那一刻,他的內心彷彿被一道閃電擊中。
在那之後,受到啟發的他決心打造屬於自己的人形機器人,但這位波蘭小哥沒有隨波逐流,而是一股勁地扎進了各種型別人造肌肉,沉浸在製作手部的世界裡。
他認為這是製造整個仿生機器人最難解決的問題,也是讓機器人變得有用的最相關的問題。
那時,一種名為 McKibben 的氣動人工肌肉就這樣走進了他的視線。這是一種模仿人體肌肉的柔性氣動驅動器,主要由外層編織網和內層彈性橡膠管組成。
當橡膠管裡面充滿了空氣,它就會向周圍膨脹,但同時,它的長度會縮短,就像吹氣球,氣球會變短一樣。透過改變橡膠管裡的空氣壓力,就能像調整彈簧一樣控制肌肉的硬度。
然後,波蘭小哥開始痴迷於改進 McKibben 人造肌肉,這一研究便是十年。
2020 年,一位志同道合的印度小哥 Dhanush Radhakrishnan 加入了波蘭小哥的團隊,主要負責將肌肉骨骼技術產品化,為機器人裝上快速學習新技能的「大腦」。
就這樣,萬事俱備,成立 Clone Robotics 的東風也就到了。截至去年初,連帶兩位聯合創始人,Clone 的創始團隊一共有 12 人,清一水皆是工程師、設計師等。
Clone 也在產品眾籌階段向投資者公佈了他們的產品路線圖:
2014-2022 年:孕育 Clone Hand 的基礎原型
2022-2023 年:利用 RL 路線重塑 Clone Hand,加速機器人大腦的開發
2023-2024 年:專注研發身體軀幹 Clone Tesnor
2024-2025 年:完成雙足機器人的研發
2025 年—?:大規模生產具有模仿能力的仿生克隆人
產品理想很美好,但現實卻總是很骨感。
在 2024 年的當下,除了活在 demo 裡的產品,真正可大規模量產的產品目前還看不到苗頭,官網掛著的「網站建設中」也無不透露出疑似草臺班子的粗率氣息。
面對商業化程序的質疑,波蘭小哥曾回應稱,只有完成兩足機器人的整體設計和大腦的開發,才會立即推向市場,並且也將時間「畫餅」到了 2025 年。
「具身智慧」成新風口,人形機器人真有必要嗎?
有的人形機器人在泥裡爬,但更多的人形機器人卻是在天上飛。
1950 年,圖靈在他的論文《Computing Machinery and Intelligence》中首次提出了具身智慧的概念,但卻沒有給出一個明確的定義。
他在論文中展望了人工智慧兩條可能的發展路徑,一條是聚焦抽象計算所需的智慧,如下棋;另一條則是為機器人配備最好的感測器,使其可以與人類交流、像嬰兒一樣地進行學習。
前者為非具身智慧,典型案例表現為李世石以 1:4 負於 AlphaGo。
後者往近了說,世界人工智慧大會上的 18 臺國產人形機器人成了熱門打卡點,往遠了說,英偉達掌舵人黃仁勳今年 GTC 大會背後的那排人形機器人也都是具身智慧的重要表徵。
黃仁勳曾預言道,具身智慧將引領下一波人工智慧浪潮。
他說,100 年後大街上將到處都是人形機器人,或將成為人類歷史上產量最大的機器系統,馬斯克則大膽地認為,它們的普及程度將是汽車的 10 倍。
實際上,得益於大模型的加持,一些實際的落地應用場景已經初現端倪。
以往只會後空翻、跑酷的機器人不再滿足於贏得圍觀者的吆喝聲,而是放下了手藝活,不約而同地集體進廠,當起了生產流水線上的打工人。
一個典型應用場景是貨物的分揀和碼垛。
前有 Agility Robotics 旗下的 Digit 機器人在亞馬遜的物流倉庫裡分揀和搬運貨物,後有特斯拉二代 Optimus 機器人給大家表演了一波電池分揀,並且走路的速度也大幅提升了。
正如李飛飛所說,自然界花費了數百萬年時間才進化出空間智慧,隨著空間智慧的加速發展,一個催化機器人進化良性迴圈正在我們面前展開。
藉助大模型的泛化能力,這位名為 Digit 的機器人「同事」,已經達到人類 75% 的工作效率,擁有高達 97% 的任務完成成功率。
而人形機器人率先「長」在工廠裡也並非偶然。
目前 AI 與機器人的結合還處於初級階段,尚未達到技術融合的臨界點。儘管我們見證了一些驚豔的 demo,但卻不怎麼看到完全跑通的技術方案。
因此,如同嬰兒學會走路一樣,機器人沿著一條符合邏輯的發展軌跡前進,在掌握基礎技能後,才能逐步拓展到更廣泛的應用場景。
這與自動駕駛技術的發展頗為相似,總是先在規範和可控的高速公路環境中進行測試和應用。
宇樹科技創始人王興興曾在談及人形機器人的終極形態時指出,人形並非是必然的選擇。當前人形機器人的發展更多是為了適應社會共識。
他強調,智慧的核心不在於外觀形態,而在於其功能。無論在視覺識別還是任務執行方面,智慧機器人都應該能夠完成甚至超越人類的工作。
在人形機器人的發展還遠未成熟之際,轟鳴工廠車間裡的工業機器人也提前證明了機器人的未來存在感。其中汽車行業尤為突出。
比亞迪的現代化生產車間裡,衝壓、焊裝等環節都有工業機器人的身影。
甚至一些無人駕駛 L4+ 本身就是特殊的機器人,並且已經率先成為具身智慧的最大應用之一。
最近,百度無人駕駛蘿蔔快跑在湖北武漢的訂單量激增,讓不少網友感嘆中年失業後的生計也岌岌可危。然而割裂的是,使用者卻對蘿蔔快跑給予了高度評價。
比起人類司機,情緒穩定的無人駕駛在安全性已經可以說是遙遙領先。
它不會超速、也不會壓線,更懂交通法,頂多就是太守規矩,急著上班的武漢市民免不了要吐槽它慢吞吞的行駛速度。
所以你看,實際場景下的機器人其實也可以很安全。而且就跟機器人都往人形機器人賽道內卷一樣,無人駕駛也還是傳統汽車的模樣。
簡言之,機器人的外形越來越像人了,但能力好像也越來越碾壓人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