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
2025年3月3日晚,騰訊元寶登頂中國大陸App Store免費應用榜首,取代了此前風頭正盛的DeepSeek。
這一標誌性事件背後,是騰訊以罕見力度投入的“瘋狂買量”與底層技術迭代的雙重驅動。
從低調蟄伏到逆勢爆發,元寶的崛起不僅是騰訊在AI大模型時代的背水一戰,更折射出這家網際網路巨頭對AI時代“新船票”的焦慮與渴望。
一、流量圍城:騰訊的“鈔能力”突圍
騰訊元寶的逆襲,始於一場前所未有的“流量轟炸”。
過去一個月內,相信很多人跟我一樣,幾乎在騰訊系所有平臺——微信、QQ、騰訊影片、QQ音樂——乃至知乎、B站、小紅書等外部渠道,被元寶的廣告包圍。相關資料顯示,截至2月27日,騰訊為元寶投流花費達2.81億元,單日最高投放素材量超1.1萬組。
更關鍵的是,微信這一國民級應用首次為元寶開放了“九宮格”入口,甚至將搜尋欄直接導流至元寶下載頁。

這種傾盡全生態資源的推廣力度,在騰訊歷史上也是極為罕見的。
這一策略的成效立竿見影:元寶APP的日下載量從2月初的日均不足4萬飆升至峰值超30萬。而同期競爭對手豆包、Kimi因縮減投流預算,市場份額被快速蠶食。
這場“鈔能力”主導的閃電戰,不僅打破了“先發優勢”的行業定律,更凸顯騰訊對AI入口卡位的急迫性。
二、技術迭代:從“混元短板”到“雙引擎驅動”
流量攻勢的背後,是騰訊對元寶技術短板的補課。
作為大模型領域的“後來者”,騰訊混元曾因生成質量與響應速度落後於競品而備受質疑。但自2月中旬起,元寶透過高頻次更新完成關鍵升級:
-
模型融合:接入DeepSeek-R1“滿血版”,與自研混元T1形成雙模型架構,使用者可自由切換“深度思考”與“快速響應”模式; -
場景適配:新增圖片解析、語音輸入、長圖匯出等功能,並針對微信生態最佳化會議紀要生成、合同條款解析等辦公場景; -
效能突破:混元Turbo S模型將首字響應速度提升44%,在多輪對話中展現更強連貫性。
這種“借力開源+自研迭代”的雙軌策略,既緩解了使用者對混元能力的信任危機,又透過DeepSeek的技術外溢快速補齊功能短板。
正如一位使用者評價:“元寶的DeepSeek比原版更懂微信生態,混元則在辦公場景更本土化。”
三、戰略轉向:從“佛系防守”到“All in AI”
元寶的爆發式增長,本質是騰訊AI戰略的180度轉向。
過去兩年,騰訊在大模型領域顯得格外謹慎:混元釋出晚於百度、阿里半年,元寶上線初期甚至“未做買量準備”。管理層曾認為“AI滲透率不足1%時無需搶跑”,但DeepSeek的橫空出世徹底顛覆了這一認知——後者僅用三個月便實現億級使用者覆蓋,驗證了C端市場的爆發潛力。
緊迫感倒逼騰訊做出三大調整:
-
組織重構:將元寶團隊從技術導向的TEG(技術工程事業群)劃歸至產業落地的CSIG(雲與智慧產業事業群),並整合QQ瀏覽器、搜狗輸入法、ima等產品線,構建AI應用矩陣; -
生態聯動:透過微信搜尋、公眾號內容庫、企業微信等場景反哺模型訓練,形成“資料-場景-服務”閉環; -
開放合作:打破封閉生態,擁抱DeepSeek開源模型,以技術民主化換取市場滲透率。
這種從“守”到“攻”的轉變,標誌著騰訊終於將AI視為“必須拿下的船票”,而非“錦上添花的實驗田”。
四、挑戰與未來:流量狂歡後的持久戰
儘管元寶暫時登頂,但留給它的挑戰依然不小。
從我個人的體驗來看,其知識庫更新滯後(如無法識別一些比較新的電影內容)、答案准確性遜於DeepSeek原版,另外過度依賴廣告產生的導流會不會讓它的留存率不是那麼高。
更深層的矛盾在於:騰訊既要藉助開源模型快速獲客,又需防範生態控制權旁落——元寶內建的DeepSeek被使用者質疑為“閹割版”,而混元模型短期內仍難獨當一面。
不過,騰訊的底牌仍不容小覷。
微信12億月活使用者的場景滲透、公眾號海量優質語料、以及產業網際網路積累的B端客戶資源,均為元寶提供了差異化壁壘。若能將流量優勢轉化為模型迭代的燃料,並打通“C端入口-B端服務-雲計算營收”的商業鏈路,元寶或許真能成為騰訊穿越AI週期的“新船票”。
從QQ到微信,騰訊歷來擅長後發制人。
在這場AI入口爭奪戰中,騰訊已證明其仍有“重注一搏”的決心與實力。但想要將暫時的下載量優勢轉化為真正的AI時代“船票”,仍需跨越使用者體驗、技術自主性與商業閉環的三重門檻。
對於騰訊而言,這場戰役或許才剛剛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