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了快兩年,騰訊 AI 突然轉守為攻。
2 月 13 日,騰訊元寶宣佈接入 DeepSeek 後,開始在各個渠道兇猛投放廣告。我們從 AppGrowing 平臺處瞭解到,截至 2 月 27 日,騰訊元寶在 27 天裡投放共花了 2.81 億元。其中多數投放發生在 2 月 13 日後——這也意味著,在短短半個月時間裡,騰訊元寶的投流接近了 3 億元。
立竿見影,大手筆投流讓元寶使用者量級直接起飛。
QuestMobile 資料顯示,截至 2 月 9 日,元寶 DAU 還僅有幾十萬,只是 DeepSeek、豆包的零頭。借投放之勢,2 月底元寶在 iOS 的 App Store 免費榜排名從 200 名開外,飆升至第 2 名,僅列在 DeepSeek 之後。

過去兩年,騰訊在大廠中入局 AI 最晚。不論是訓練基礎大模型、App 應用投放,或是對外投資,騰訊都比別家“想得更多”。
但在 DeepSeek 爆火之後,騰訊快速做出調整,不僅將元寶從 TEG(技術工程事業群)調整到了 CSIG(雲與智慧產業事業群),並大做增長;還將 QQ 瀏覽器、搜狗輸入法、ima 等產品所在的團隊和組織,也從 PCG(平臺與內容事業群)一股腦都調撥給了 CSIG。
騰訊為何突然之間想通了?
01 半個月投了近 3 億元
最近,元寶的廣告幾乎刷遍了包括騰訊系 App 在內的所有平臺。
林斐現在開啟 B站、小紅書、知乎,甚至刷小遊戲《肥鵝健身房》,都能發現元寶的廣告。她記得去年豆包、Kimi 兩家投流大戶也很瘋狂,但它們多出現在 B站、瀏覽器、微博的開屏廣告上。
騰訊系 App 裡,從微信朋友圈到 QQ 瀏覽器、騰訊影片、騰訊新聞、QQ 音樂、搜狗輸入法,更被網友吐槽元寶廣告過載。甚至一些不常見的 App,也貼滿了元寶廣告:如只面向大學生的“超級課程表”,針對愛做飯人群的“下廚房”,甚至交友軟體“Blued”。
大三學生許園也發現,最近校園生活裡能用到的幾乎所有 App,都被元寶廣告攻佔。“它說自己接入了 DeepSeek,能幫學生寫論文,我就下載了。”

連騰訊系裡最“高冷”的微信,都成了元寶的導流工具。
2 月 16 日,微信在“搜一搜”中灰度接入了 DeepSeek-R1 加持的 AI 搜尋功能。同時,針對尚未接入 AI 搜尋功能的使用者,微信在搜尋頁面上顯示了“下載元寶體驗 DeepSeek-R1 ”的選擇。
不久後,微信更在“生活服務”九宮格里,灰度上線了元寶並提示下載。這個支援力度,有騰訊人士將其形容為“史無前例的推廣”。
微信九宮格一向被認為是微信導流的核心陣地,拼多多、美團、京東等都曾藉此實現擴圈。
“騰訊系產品也幾乎沒有為了導流,能直接進入九宮格的。何況還直接給打上了誘導下載的標籤。”上述騰訊人士對我們說。與之對比,曾被視為微信電商希望的“微信小店”,至今也未獲得准入。

不計成本地推廣,讓元寶在短時間內便提升了使用者量級。
QuestMobile 資料顯示,截至 2024 年 12 月,元寶 App 端月活僅有 291 萬;而豆包、Kimi 的月活使用者分別為 7523 萬、2101 萬。而近日在 iOS 的下載 App Store 免費榜上,元寶火速躥升到了第 2 名。
不過許園也表示,元寶的體驗並不太絲滑。“我問它一個期刊是否還接收綜述,它告訴我可以。事實上期刊從 2025 年1 月就不再接收了。用元寶內建的 DeepSeek 問,答案經常出錯,調到混元的話更是錯得離譜。”
02 管理層拍板,元寶快速轉身
過去兩年,騰訊在 AI 的佈局一直被認為“慢吞吞”。2023 年 9 月,騰訊混元大模型姍姍來遲,比阿里通義千問晚了五個月,比百度文心一言晚了近半年。
從組織架構上,也可以看出騰訊管理層對於 AI 投入的猶豫。
此前,混元大模型和元寶 App 是由 TEG 團隊主導研發;但混元和元寶的應用更新,卻多是由 CSIG 部門出面披露。
這也讓 CSIG 在過去一年,在公開場合很少回答混元和元寶的增長策略問題,更多談及的是混元如何幫助雲客戶開啟產業場景;或者混元嵌入 CSIG 體系下的騰訊會議時,可以提升哪些體驗。
2024 年,大廠圍繞 AI 打得如火如荼,與位元組用“鈔能力”大筆投放、招攬人才,阿里在 AI 投資上四處出擊相比,騰訊對於 AI 佈局落後一步卻似乎並不著急。
騰訊的“佛系”也讓元寶在 AI 行業一度“查無此人”,混元的發展在騰訊內部更不時被員工調侃。“特別是在 DeepSeek 亮相後,混元的技術差距更顯得尷尬。”騰訊人士說。
騰訊集團高階執行副總裁、雲與智慧產業事業群(CSIG)CEO 湯道生在接受採訪時,對此的解釋是:“我們在看到明確機遇的時候,會毫不猶豫加大投入,協同作戰可以很敏捷的。”
他以騰訊會議舉例,在居家辦公期間頻寬成本一年達到十億元以上,但得到了高層果決的支援。
湯道生口中“明確機遇”的轉變,在 2025 年新年後突然到來。1 月春節前,騰訊將元寶團隊調整到了 CSIG,並交給了原騰訊會議負責人吳祖榕負責。
在此前後,將應用 App 從基礎大模型中分拆出來,開始成為主流趨勢。2024 年 12 月,阿里旗下 AI 應用“通義”就從阿里雲分拆,併入了阿里智慧資訊事業群。這一事業群旗下,還有智慧搜尋產品“夸克”。
真正大筆投放的決心,是在春節 DeepSeek 爆發後到來的。據“晚點”報道,2 月騰訊最高管理層與 DeepSeek 梁文鋒見過。
另一方面,DeepSeek 的外溢效應,竟帶飛了一眾競品,一時成為奇觀。
SimilarWeb 資料顯示,豆包網頁版春節後的高峰訪問量,比春節假期前的高峰期增加了 27%,Kimi 增加了 54%。2 月 13 日,騰訊宣佈元寶接入 R1 後,元寶網頁版當天流量上漲了 250%。
有理由相信,在內外部形勢的轉換下,騰訊的 AI 策略在管理層面快速達成了“重兵推進”的一致意見。
2 月 19 日,繼元寶之後,QQ 瀏覽器、搜狗輸入法、ima 等產品所在的團隊和組織也從 PCG 調整給了 CSIG。騰訊的員工也開始加班加點地更新版本及功能。我們發現,元寶在一週內便迭代了 5 個版本。

此外,元寶被交給了曾經帶飛騰訊會議的得力干將吳祖榕來負責,也證明了高層的重視。在 2020 年居家辦公期間,騰訊會議僅用了 245 天,便從冷啟動到使用者突破了 1 億大關。騰訊內部人士向我們表示,這與吳祖榕的產品設計和增長能力不無關係。
但也有不少騰訊員工對吳祖榕的“事業運”頗為羨慕。“2019 年底吳剛宣佈騰訊會議上線,就遇上了居家辦公需求爆發。今年1月剛接手元寶,又趕上了 DeepSeek 爆發。”
03 “燒”來的使用者,如何留存?
騰訊快速轉身後,“鈔能力”又為何能讓元寶後來居上?行業人士對我們表示,這也證明了流量入口、現金、訓練語料仍然是大廠的王牌。
“騰訊有底氣等待形勢明朗再出手,不僅手中有微信、騰訊系 App 的產品,微信公眾號也是國內最優質的內容池。騰訊對於 LLM(大語言模型),以及如何挖掘微信價值,應該還有更長遠的佈局。”
此外,過去一年由 TEG 主導的元寶在騰訊裡不過是邊緣產品,多個事業群組也有各自負責的 AI 產品,客觀上形成了“賽馬”局面。騰訊沒有集中資源做增長,也讓元寶得以“船小好掉頭”。
面對 DeepSeek 的火力,反而是去年高舉高打的豆包和 Kimi 現在有些尷尬。
AppGrowing 資料顯示,2024 年 3 月開始,Kimi 幾乎每個月廣告投放都達上千萬元,下半年累計投放更超 5 億元,還曾因“20 天燒錢 1 個億”登上熱搜。豆包在 2024 年下半年,累計投放也超過了 4 億元。
不計成本地投流,直接給豆包和 Kimi“燒”來了使用者。但面對 DeepSeek 這匹黑馬,豆包與 Kimi 是否還該堅持“自研技術驅動”的形象,正讓兩家陷入兩難——目前它們都沒有宣佈接入 DeepSeek。
但顯然,坐擁抖音流量池的位元組,不會甘心就此將身位讓給騰訊。據字母榜報道,位元組自研的推理大模型預計將在 3 月底推出。
1 月 23 日,位元組豆包團隊剛剛成立一個代號為“Seed Edge”的研究專案,鼓勵專案成員探索更長週期、不確定的和大膽的 AGI 研究課題。
而近期媒體報道,Seed 的團隊已經生變。新加入位元組的前谷歌大牛吳永輝將成為 Seed 的新技術負責人,側重基礎模型,原 Seed 總負責人朱文佳則分管應用側。調整業務分工之外,位元組還提出了全新的稀疏模型架構 UltraMem。
2 月 25 日介面新聞報道,豆包正在小範圍測試深度思考模型,但接入的不是 DeepSeek。使用者實測發現,豆包對話頁面暫未顯示“深度思考”功能的入口。但進入灰度測試範圍的使用者在詢問不同問題後,豆包生成的答覆中會顯示思維鏈。
不過前述行業人士表示,Kimi、豆包、元寶都成功用“鈔能力”趕超過身位,核心在於當下海內外的 AI 產品,都還處於體驗的初級階段。接下來,“燒”來的使用者增長要如何留存,仍將是個長期困擾大廠的問題。
2024 年底,一組大模型留存資料曾在業內流傳。資料顯示,大模型產品在 30 天后的使用者留存率均不到 1%。
“對於留存效果和措施,目前工具類產品都差不多,尤其 AI 對話的形態大家都是這樣。”一位 AI 投流從業人員表示。未來,大家還是要回歸到 ROI 階段,“如果投入換不來相應價值的回報,公司就不會去做。”(林斐、許園為化名,豆蔻對本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