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不是來新加坡,鄰居在我概念裡一直都屬於“老死不相往來”的交往範疇。
據說大部分城裡人都這樣,門對門住了十幾年,可能叫不出姓甚名誰。我在上海住鄉下,住了兩年多,不知道隔壁鄰居叫什麼。疫情期間才算認識了一點鄰居,一起買買菜,遛遛娃。疫情一結束,剛熟稔起來的關係,又迅速冷卻。
也有要好的鄰居,可以約著打場乒乓球,互相串串門,但頻率極低。主要原因是,這麼快捷方便的現代生活,基本不需要任何鄰里互助。平常想約鄰居一塊閒逛,還得想想,萬一人家很忙呢?不如算了吧。
新加坡鄰居跟國內完全不一樣,因為我們幾乎天天見,鄰居在異國生活中,重要程度名列前茅。甚至可以說,沒有鄰居,生活沒滋沒味,有了鄰居,才算有了滋味。
鄰居至關重要。
前兩天我正在家裡埋頭刷鞋,這是最近兒子丟給我的新難題。隨著他野外探險的次數增多, 經常穿回家一雙滿是泥沙的鞋。這種鞋處理起來很麻煩,想到艾文會把衛生間弄得一塌糊塗,還不如自己一鼓作氣刷了算了。
勞動的時候,鄰居小孔過來送點東西。看到我在刷鞋,在旁邊圍觀了一會說:你把鞋刷脫膠啦。
是的,這就是我討厭勞動的地方,越努力有時候越糟糕,越想把一件家務做好越會整個搞砸。早知道還不如上對面再買一雙50新的運動鞋。
小孔輕描淡寫說,沒事,我家有專門粘鞋子的膠水,等鞋子幹了粘一下就好了。
看到沒?鄰居的重要性,一下拯救我於水火之中。
來新加坡後,我彷彿又過起了小時候的生活。鄰居之間經常互相串門,互相送點東西。十歲前住松江鄉下老屋,鄰居之間送得最多的是醬瓜,鹹菜,地裡剛摘出來的玉米。新加坡鄰居也很樸實,送點自己用得不錯的洗衣液,買錯尺寸的垃圾袋,從國內帶回來的家鄉特產,要回國吃不完的水果蔬菜……
最重要的是,買到好東西要分享。
這事你可能會納悶,難道新加坡沒有網路?資本主義國家還能用這麼樸素的生活方式?新加坡在發達國家中,已經算非常便利的國家,好多從美國和澳洲來的華人,都會覺得這裡簡直是天堂,什麼都方便,買菜,購物,樣樣都好。
但對我們這種國內來的人,可以說,什麼都不方便。方便是有度量衡的,享受過快遞,外賣這種高效生活的人,再要花一小時等個外賣,花三天等超市快遞,那還不如自己買來得方便。所以鄰居出門時,常常問大家一句:現在要去某某超市,有要帶東西的嗎?
小孔經常幫我買饅頭,一種一袋四個的高莊饅頭,很飽滿,很有嚼勁。在國外,找到一樣愛吃的食物不容易,不像國內,只是動動手指頭下個單,明天就到了。在這兒,意味著得付出一點舟車勞頓,搭個地鐵坐趟公交,才能把饅頭帶回來。有時候真的去了,人甚至會有點自我懷疑:我就這麼好吃一口這個饅頭?
小孔不太自我懷疑,經常自稱,她最喜歡買菜。買個饅頭,多大點事啊?她就像原始部落中特別喜歡出門探險,四處東看西看的那一類人,常常告訴我,某某有什麼什麼,下回去那裡。
慚愧,我虛長她六歲,家務方面差她至少一輪。《安娜.卡列尼娜》裡,安娜和情人伏倫斯基私奔到國外後,伏倫斯基開始學畫,他還算有點美學天賦,給摯愛的安娜畫了張肖像,人人都說好。之後他們碰到一位職業畫家,畫家也給安娜畫了張肖像,給伏倫斯基帶來很大震撼,為什麼他自己天天看著安娜,畫出來的肖像,還不如畫家隨便看兩眼,更能抓取她的神韻?
有一次小陳回國,我獨自在家做家務,正做得焦頭爛額不知道到底從哪下手的時候,小孔來了。她在我家裡隨便看了兩眼,就建議我先把不要的東西都扔了,東西應該怎麼收納,空間應該怎麼利用,小孔頭頭是道。
小孔很像那個天才畫家,來家裡站了五分鐘,打掃大綱已經打好了,並且非常心痛得說,你家收納空間這麼多,你怎麼……
我跟伏倫斯基一樣,很愛這個家,可是我越做越覺得,該死的真不是這塊料。放在古代,我只能當個餵豬的粗使丫鬟,小孔至少是鴛鴦襲人那種級別。
伏倫斯基看完職業畫家的肖像後,停筆不畫了,拒絕在畫畫上繼續更進一步,因為他知道自己毫無天分。
我還得繼續幹家務,但有些份內事,最近已經沒有資格幹了。
以前我常給妹妹扎兩根麻花辮,這是我唯一會的手藝。自從妹妹經常跟小孔女兒一起玩,小孔每次都給妹紮上一頭精緻的辮子,妹就再也看不上我的手藝了。
昨天我問妹:你是不是覺得媽媽扎的辮子醜,所以不想我給你扎?
一向高情商的妹,竟然毫不猶豫地回答,是的。

我還有一個鄰居小吳,有買魚的門路。新加坡超市裡沒有活魚活蝦賣,這真要了中國人的命。我們總喜歡吃點新鮮的,凍魚凍蝦有什麼意思?所以小吳自從買到活魚,一聲令下,召集者眾。
小吳經常在家做飯,這次回來,連著去小吳家吃了兩次飯。發現小吳果然是上海人,一頓飯總要有菜有肉有湯。第一次吃完,我盛情邀請小吳和小孔,下次來我們家吃飯吧。
她倆輕蔑地笑了笑,從鼻子裡哼了一聲。

確實,最近小陳承認,他的手藝只不過是大鍋燴,吃飯不是為了享受,只是為了補充營養。
她們拒絕上我家補充營養,我們也就安心繼續去小吳家享受美食。
中國人對於食物總是格外挑剔,所以誰吃到點好吃的,忍不住要貼心貼肺地推薦。來新加坡快兩年,靠著鄰居,才吃上了好吃的饅頭,酸麵包,椰奶凍……小陳也是來了新加坡,才發現對美食的探索,才是他的終極事業。
民以食為天,有飯吃有得挑的時候不覺得,等到異國他鄉,人人都覺得這是句至理名言。
每次我跟我媽影片,她都會在電話那頭說:怎麼辦?你沒幹過,肯定啥也幹不好。
託鄰居的福,現在活得沒有以前那麼焦頭爛額了。任何事說給鄰居們聽,他們都會分享自己踩過的坑,讓你趕緊避雷,提升學習經驗。
今晚我得先找小孔要點粘鞋的膠水,再去找她學學編頭髮的手藝。
小孔說:不用拜師,你快寫寫我。
行,這事我手到擒來,一點不麻煩。



我的新書《生女有所歸》已上線

成為母親,曾經是一個必選項,現在成為一個選擇題。
本書採取雙女主模式,兩個性格迥異、關係親密的年輕知識女性,在上海這樣的國際大都市生活,面對生孩子這件事上,走上了兩條完全不同的道路。
點選購買我的書⬇️
關注👇
點上方進主頁-右上角“…”-關注

新浪微博 |@毛利
小紅書|和毛利午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