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突發!剛剛,澳幣兌人民幣大跳水!
在12小時內,直接跌破4.5大關!
今早創下4年來最低紀錄!
1:4.39!
👇


瞬間在華人圈引發軒然大波!






很多人發現一個“看不懂”的現象:
美國一口氣對全世界加了關稅,澳洲也在名單裡,按理說不是打擊美國經濟嗎?結果澳幣反而跌了,對人民幣一晚上掉了快2%。到底怎麼回事?
別急,我們一步一步來解釋這個邏輯:
1. 美國“砸自己”,為啥澳洲先“受傷”?
這波關稅,特朗普對誰都沒客氣:
-
對中國加34%
-
對歐盟、日韓都加了20-30%
-
澳洲也加了10%
雖然澳洲對美國出口不多,但問題是——澳洲的大部分生意,是靠亞太鄰居吃飯的(中國、日本、韓國、東南亞)。
而這次特朗普的目標,正是整個“亞洲製造鏈”。
簡單說:
“你打的是我鄰居的臉,但疼的是我兜裡的錢。”
這時候市場馬上聯想到:——“那澳洲的出口肯定也會被波及!”於是大家趕緊拋掉手裡的澳幣,換成更“安全”的貨幣,比如美元或者日元。
2. 澳洲經濟不樂觀,央行可能要“猛降息”
為了應對全球經濟的不確定,澳洲央行之前就已經暗示可能會降息。現在特朗普一鬧,市場直接猜:
“澳洲今年可能要降4次息!”
降息會讓儲蓄利率更低、貸款更便宜,但也意味著:
-
澳幣更“不值錢”
-
投資者更不願意持有澳幣資產
這就好比一家公司宣佈“以後要降工資”,股東肯定先賣股票跑路,換點穩定的資產。
3. 投資者怕了,開始“避險”
金融市場跟人一樣,是有情緒的。一旦遇到突發大事,大家的第一反應就是:
“先把風險大的東西賣了,換成穩的!”
而澳幣在市場眼裡,一直屬於“高風險、高波動”的貨幣。
所以即便這次主要是美國出的政策,但市場一恐慌,第一個被砸的反而是澳幣。
4. 人民幣這邊穩住了,澳幣對人民幣就跌得更明顯
你可能會問:
“那為什麼是對人民幣跌,不是對美元?”
原因是:
-
這次人民幣波動不大(中國央行很會控盤)
-
美元稍微跌了一點,但澳幣跌得更多
-
所以澳幣兌人民幣這對匯率就看起來跌得特別猛
昨晚曾一度掉到了4.49,結果沒想到,今早更低!
昨晚大家的討論:




澳央行警告
澳大利亞家庭將會“壓力山大”
特朗普揮舞關稅大棒,
澳央行緊急發聲:澳洲家庭或面臨“多重夾擊”
在全球市場還未從“關稅震撼彈”中回過神來時,澳洲央行的一份新報告再次引發關注。
這一次,警告直指每一個澳洲家庭——如果特朗普的貿易戰全面展開,澳洲民眾恐將面臨前所未有的經濟壓力。

就在本週,澳洲央行(RBA)釋出了2025年4月版《金融穩定評估報告》(Financial Stability Review),報告直言不諱:全球貿易摩擦的升級可能將成為引爆下一輪金融和家庭危機的導火索。
貿易戰風險加劇,澳洲難以獨善其身
這場由美國總統特朗普掀起的新一輪全球關稅攻勢,不僅涉及中國、歐盟、日本、韓國等經濟體,澳大利亞也未能倖免,被納入徵稅名單,面對10%的統一進口關稅。
RBA指出,這種高壓政策極大擾亂了全球供應鏈,也打擊了企業信心。“企業投資將被按下暫停鍵,家庭支出也可能因此收縮。”報告警告說,全球經濟活動或因此陷入低迷狀態。
RBA特別強調,當前全球金融系統的脆弱性正處於高位,加之政策變動頻繁、地緣緊張持續,這些因素共同作用,可能帶來系統性金融風險。

澳洲面臨巨大壓力,或陷入混亂…
不止是外部衝擊,澳洲本身已有“三重壓力”
除了全球貿易摩擦,澳洲央行指出,澳洲本土經濟也面臨三大潛在威脅:
1. 國際金融市場不穩
-
全球市場對美國政策不確定性十分敏感,波動加劇。
-
一旦金融動盪傳導至澳洲,資本市場、房市、貸款市場都會承壓。
2. 家庭現金流壓力突出
-
在經歷多年加息與物價上漲之後,家庭的實際收入增長遠遠趕不上支出壓力。
-
儘管2024年年初稅改(即第三階段個稅改革)為部分家庭減負,但家庭整體儲蓄率仍低於歷史平均水平。
3. 數字金融系統面臨網路風險
-
隨著銀行系統、支付工具等日益數字化,網路攻擊風險也在上升。
-
一旦核心金融基礎設施遭遇系統攻擊,不僅影響銀行運作,更會危及居民賬戶與資產安全。

RBA特別指出:這些風險並不是單獨存在的,而是可能相互疊加,形成“連鎖反應”。一環出問題,其它領域也可能隨之被牽連。
是否還有“緩衝空間”?澳洲家庭並非完全裸奔
雖然整體局勢不容樂觀,但澳洲央行也傳遞出一些積極訊號:
-
銀行體系資本充足,抗風險能力較強;
-
多數家庭雖然面臨還款壓力,但整體違約率仍處於歷史低位;
-
抵押貸款結構正在逐步最佳化,轉向固定利率的比例提升,有助於平滑風險。
同時,RBA提到,隨著通脹逐步降溫,家庭購買力將緩慢回升,消費信心有望恢復。
如果經濟再遭衝擊,降息可能成為“救命稻草”
目前澳洲現金利率仍維持在4.1%,但市場普遍預計,RBA將在今年下半年啟動新一輪降息週期。

據銀行間利率期貨市場(ASX 30-Day Interbank Cash Rate Futures)顯示:
-
5月會議降息機率已飆升至85%;
-
如果成真,這將是2023年6月以來的首次降息,利率將降至3.85%;
-
更激進的預測甚至認為,2025年內RBA將降息4次,總計達100個基點。
澳洲央行行長Michele Bullock公開表示,如果全球貿易緊張持續打擊澳洲增長,“我們不排除採取果斷的貨幣政策應對措施”,意指大幅降息將成為選項之一。

對普通家庭來說意味著什麼?
這一系列訊號釋放出兩個現實:
-
壞訊息:物價可能再漲,收入難漲,國際市場動盪不安;
-
好訊息:利率可能下降,貸款壓力有望緩解,住房市場或將迎來“小陽春”。
對於房貸一族來說,如果RBA真的開啟降息模式,每月還款可能減少數百澳元——但前提是經濟別出更大問題。
這不是危言聳聽,而是未雨綢繆
無論是全球貿易政策還是本地經濟風險,都已經實實在在影響到了澳洲家庭的錢包和信心。

從特朗普開啟全球加稅開始,到澳洲央行發出警告,市場已經在“先行定價”。而普通人能做的,就是保持資訊敏感度、合理配置資產、審慎安排開支。
澳洲經濟不會一夜崩塌,但風險一定會開始大規模悄悄蔓延。
中澳之間最新新聞熱點,
👇 第一時間內容請點下方關注獲取 👇
今日話題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