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洞見(DJ00123987)——不一樣的觀點,不一樣的故事,2000萬人訂閱的微信大號。點選標題下藍字“洞見”關注,我們將為您提供有價值、有意思的延伸閱讀。

作者:CC
來源:每晚一卷書(ID: JYXZ89896)
♬ 點上方播放按鈕可收聽洞見主播亞楠朗讀音訊

《莊子·繕性》篇裡寫道:不當時命而大窮乎天下,深根寧極而待,此存身之道也。
意思是說,在時運不濟的時候,應向下紮根,藏好自己,以待時運的到來,這才是保全自身的方法。
在莊子看來,人立身處世,安身立命,必須懂得一個“藏”字。
他曾不止一次勸誡世人,應當光華內斂,低調藏鋒。
否則,木秀於林風必摧,行高於人眾必非。
凡事太過外露,必然招致災禍,唯有藏好自己,隱而不顯,方可行穩致遠。
藏言
《莊子·知北遊》中講過一個故事:
從前,有一個叫智先生的人想搞清楚,什麼是道。
於是他一路向北,逢人便請教。
途中,他遇到一個叫“無為謂”的人,便向其請教:先生,如何才能知道,安道,得道呢?
可“無為謂”卻始終一言不發,只是面帶微笑地看著他。
智先生感覺自己受到了戲耍,拂袖而去。
走了不久,他遇到一個叫狂屈的人,於是,他又提出了那三個問題。
狂屈說:這個不難,我且給你細細道來。
可當智先生準備洗耳恭聽時,對方卻憋紅了臉,半天吐不出一個字來。
智先生大失所望,頭也不回地離開了。
後來,他見到了黃帝,張口就抱怨,“無為謂”和“狂屈”是兩個騙子。
黃帝卻說:彼無為謂真是也,狂屈似之,我與汝終不近也。
在黃帝看來,無為謂是真懂道,狂屈只是裝懂道。懂道者不談論道,談論道者不懂道。而我們這些在背後高談闊論的人,差得就更遠了。
莊子借黃帝之口告訴世人一個道理: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很多時候,不說,比能說,會說,要高明得多。
就像古人所說的:萬言萬當,不如一默。
說得越多,越容易凸顯出一個人的淺薄。
真正高境界的人,都喜歡沉默。
所以,與其毫無分寸的直言不諱,事無鉅細地表達自己,不如保持沉默。
學會閉口不言,才是一個人開智的開始。

藏器
《周易》中說:君子藏器於身,待時而動。
在局勢不明朗,或實力不足的情況下,欲成大事的人,必然會經歷一段長時間的蟄伏。
這個過程,既是藏器,也是蓄勢。
《莊子·逍遙遊》的開篇,就講到一隻大鵬鳥。
它想飛上九萬里的高空,可平時的風太小,根本不足以支撐它飛往那麼高的地方。
為此,它只能在低調中儲存實力,在蟄伏中修煉自己。
期間,還總有一些寒蟬和小灰雀,嘲笑它不知天高地厚。
大鵬鳥卻充耳不聞,直到六月颳起大風時,它才張開雙翼,乘風翱翔,直至九天之上。
天地之氣有升降,君子之道有行藏。
在時機不成熟時,唯有潛蓄力量,你才能抵達你想去的地方。
昔日,楚莊王少年登基,朝政混亂,他力量太弱,根本無法改變什麼。
為了穩住朝局,他三年不發政令,不理朝政,在暗中積蓄力量,等待時機。
幾年之後,他在一幫賢才的輔佐下,清除奸佞,革新吏治。
很快,楚國上下為之一新,國力蒸蒸日上。
而他也在不久後問鼎中原,成為春秋五霸之一。
楚莊王曾以鳥比喻自己:三年不飛,飛將沖天;三年不鳴,鳴將驚人。
在這複雜的世間,只有一個能藏住本事的人,才能躲過所有暗害,等來自己的時機。
《菜根譚》也說:君子之才華,玉韞珠藏,不可使人易知。
恃才彰顯,只會為你引來非議和攻擊;
鋒芒畢露,甚至還可能為你招來殺身之禍。
只有藏器於身,韜光養晦,你才能保全自己,而後暗處發力,謀得長遠的發展。

藏鋒
《莊子》裡有個故事,叫呆若木雞。
講的是,周宣王酷愛鬥雞,便請鬥雞高手紀渻子來給自己訓練鬥雞。
訓了十來天,周宣王去詢問訓練成果。
紀渻子說:現在不行,他們還太驕傲了,出去必打敗仗。
又過了十天,周宣王又去詢問。
紀渻子說:還是不行,聽見響聲就叫,看見影子就跳,太過浮躁了。
又過了一段時間,周宣王又去詢問。
紀渻子說:差不多了。
“幾矣。雞雖有鳴者,已無變矣,望之似木雞矣,其德全矣,異雞無敢應者,反走矣。”
意思是,這隻雞雖不會鳴叫,看上去像木雞一樣,但這樣的雞才厲害,別的雞根本不敢迎戰。
其實,不論是鬥雞也好,人也罷,一開始就鋒芒畢露,結局一定會很悲慘。
知收斂、懂藏鋒,才能於不動聲色中逆風翻盤,佔得上風。
三國時期,魏明帝駕崩,司馬懿和曹爽一同輔政。
當時,魏國的兵權由曹爽一人把持。司馬懿自知敵不過,為了暫時儲存實力,他謊稱生病回家休養。
期間,曹爽還經常派人來探他虛實,他也是積極配合著裝糊塗。
漸漸的,曹爽放鬆了警惕。
見時機成熟,司馬懿果斷髮動兵變,誅殺了曹爽以及黨羽,獨攬朝中大權。
曾國藩曾說:
好勝人者,必無勝人之處;能勝人,自不居勝。
愚蠢的人,沒有多少實力,卻總是示人以強,結果遭人忌憚,被人打壓。
而真正有雄才大略的人,即使胸有激雷,也依然面如平湖。
只有這樣的人,才能於示弱中,擊垮他人的防備,一舉定乾坤。

藏念
《莊子·漁父》裡講過一個故事。
有個人在路上行走,無意間看見自己的影子和足跡,以為是鬼怪,非常害怕。
他嚇得飛快跑起來,不料跑得越快,足跡就越多,影子追得越緊。
於是他更加拼命狂奔,最後筋疲力盡而死。
殺死這個人的,並非所謂的鬼怪,而是他的念頭。
正如《新唐書》裡所說:有心者有所累。
莊子早在幾千年前就看穿了,這世上最消耗人的東西,其實就是人的心念。
他在《達生》篇裡也說過類似的故事。
有一次,齊桓公乘坐馬車去山林打獵。
在半途中,他突然感覺眼前一花,好像有什麼東西閃過。
他以為遇見了鬼,心中慌亂不已,連忙讓車停下來,然後詢問身旁的管仲:
仲父,你剛剛有看到奇怪的東西嗎?
管仲搖了搖頭:我什麼都沒看見。
聽了這話,齊桓公更加深信自己遇見了邪祟,不然為何他人見不到,自己卻看見了呢?
回到宮中後,他越想越不安,飯也吃不下,覺也睡不好。
很快,他就病倒了,還整日失魂囈語,如同草叢裡受驚的走兔一般。
莊子說:為外刑者,金與木也;為內刑者,動與過也。
凡事思得太多,慮得太過,就如同給自己的精神上刑,必然會傷及自身。
唯有藏起多餘的念頭,擺脫過重的心緒,我們才能逃離精神苦役,讓內心迴歸平和。
林清玄也說:
常想一二,不思八九。
人生諸多煩惱,你將它藏在意識深處,不去看,不去想,儘量把思緒轉移到身邊一些美好的人和事。
時間久了,你自然就會將它們遺忘。
▽
《箴言集》裡有言:深藏不露是一種卓越的才能。
見識過的人越多,我們就越會發現:聰明外露者德薄,詞華太盛者福淺。
唯有謙虛低調者,才能謀得高遠,享得長久。
在往後的日子裡,請藏好自己的底,也藏好自己的心。
不論人生境遇如何,願你我都能持心自守,穩中取勝,走好人生的每一步棋。
點個在看,與朋友們共勉。
▽
不要帶著情緒過夜,
也不要去預支明天的煩惱,
更不要對尚未發生的事擔憂。
擁有一個良好的心態,
生活才不會變得悲哀。
關注@洞見林靜 影片號,一起閱讀成長
看更多走心好文章
請長按下方圖片
識別二維碼 關注洞見


你若喜歡,為洞見點個在看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