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校至暗時刻!哥大、約翰霍普金斯痛失數億美元經費!30萬中國學生或簽證被禁…

最近,美國的精英大學“瑟瑟發抖”,繼特朗普上臺後借NIH的手砍掉了數億美元的醫療科研經費後,這次又將“刀”直接揮向了美國的精英大學,開始削減聯邦政府向高校資助的經費。
第一個受害學校——哥倫比亞大學(以下簡稱哥大),被砍了4億美金。
就在昨天,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宣佈失去美國國際開發署的約8億美元資助,校方裁員2000餘人,另外有100名員工將面臨縮減與強制休假。
根據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校長羅納德·丹尼斯在公開信中的表示:
去年大學近一半收入來自聯邦撥款。此次大幅削減資金勢必會對專案預算、人員與之星造成顯著影響。
本週,哈佛大學也因為"全國各地大學面臨著聯邦撥款政策突變帶來的不確定性"而緊急凍結招聘
根據《紐約時報》的報道,哥大不會是唯一、也不會是最後一所被砍掉撥款的高校。在特朗普的“黑名單”上,還有另外9所學校等待著特朗普政府的大刀落下。
一邊是磨刀霍霍砍精英大學撥款,另一方面有共和黨議員提議立法禁止中國學生獲得美國簽證,雖然提案基本上不太可能透過,畢竟中國是美國留學生最大的群體之一,也是美國經濟的重要組成部份。但在特朗普任期內確實有可能會收緊簽證政策,尤其是敏感專業的學生需要給自己留好退路。
9所高校,危!
上週五,特朗普政府宣佈削減哥倫比亞大學4億美元的聯邦撥款,理由是自去年10月7日以來,哥大的猶太學生一直面臨無休止的暴力、恐嚇和反猶騷擾,而校方對此毫無作為。
在教育部長髮表的官方宣告中提到:
高校若想繼續獲得聯邦資金,就必須遵守反歧視法律,而哥大長期以來未能履行這一責任,因此政府決定採取行動,不再容忍這種不堪忍受的不作為。
此次削減撥款的過程特朗普政府也是手起刀落、迅猛利落。在幾天前,政府成立了一個包含司法部、教育部、衛生與公共服務部等多部門在內的工作組,開啟了對哥大聯邦資金的全面審查。幾天後,總統就宣佈取消對哥大4億美金的聯邦經費,沒有一絲拖泥帶水。
要理解哥大的撥款為什麼會被砍,我們需要對去年發生在哥大校園的反猶活動稍作回顧。
巴以戰爭爆發後,其影響波及到美國高校,首當其中、也最具代表的就是哥倫比亞大學。去年4月,哥大校園內爆發了一系列抗議活動,主要由親巴勒斯坦學生組織發起,呼籲校方從以色列相關投資中撤資。學生組成的抗議者在校園內搭建了約50頂帳篷,組成“加沙團結營地”。
幾天後,哥大校長授權紐約市警察局進入校園清場,拆除營地並逮捕了大量學生。清場後,抗議者重新搭建營地,導致進一步的警察干預。此次行動是自1968年哥倫比亞大學學生抗議運動以來,校方首次允許警方進入校園鎮壓抗議活動。
在這些抗議活動中,警方共逮捕了232人。這些事件引發了對校園內反猶太主義行為的關注,部分猶太學生表示感到不安和受到威脅。然而,組織者否認抗議活動具有反猶太主義性質,強調他們的目標是反對以色列的政策,而非針對猶太人。
總之,因為其他兩個國家爆發的戰爭所引起的種族問題在美國燒起了燎原之火,哥倫比亞大學的抗議活動對其他高校產生了顯著影響,導致全美多所大學校園爆發了類似的親巴勒斯坦抗議。比如–
  • 在耶魯大學、紐約大學爆發的抗議活動中也有警方的介入,逮捕了超過一千名抗議者;
  • 南加州大學因此取消了原定的畢業典禮;
  • 哈佛大學、賓夕法尼亞大學、麻省理工學院的校長因校園內反猶太主義活動的處理不當而被迫辭職。
■ 左:哈佛大學校長蓋伊在眾議院接受質詢;右:賓夕法尼亞大學校長馬吉爾在眾議院接受質詢
上一屆拜登政府留下的“爛尾專案”延續至今,特朗普出任新總統後就簽署了一項旨在打擊反猶主義的行政命令,明確承諾調集所有聯邦資源以平息任何對猶太學生和教師的敵意。如今,對部分高校削減聯邦撥款,正是他兌現承諾、強硬出手“平息怒火”的第一步。
據《紐約時報》報道,美國司法部官員列出了一份可能面臨懲罰措施的學校黑名單,這些學校被指允許反猶太主義在校園蔓延。除了哥大外,官宣的“黑名單”上另外9所高校分別是:
黑名單
哈佛大學
喬治華盛頓大學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
紐約大學
西北大學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
明尼蘇達大學
南加州大學(USC)
目前,聯邦執法部門已經宣佈對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和其他四所大學進行調查,將確定校園管理人員、學生和教師是否造成了“反猶太主義的敵對工作環境”。

聯邦撥款被削減,高校慫了……
事件發生後,哥大的部分師生迅速發起反對遊行活動。週一,示威者們在紐約市遊行,反對逮捕哥大學生、親巴勒斯坦活動人士、以及政府削減撥款的行為。
尚且等待裁決的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等高校也“先發制人”,上週五在校園進行抗議活動。
雖然部分學生和教職員工看上去很“剛”,但校方的態度似乎有些慫。
在聯邦政府宣佈削減4億美元撥款後,哥倫比亞大學臨時校長立即透過媒體表示,學校對此宣告高度重視,承諾將與聯邦政府合作,爭取恢復資金。
與此同時,校方向全體師生員工傳送公開郵件,指出學校正處於危險時期,此次經費削減將影響學生、教師、員工、研究和患者護理等各方面。
針對撤資所涉及的反猶太主義問題,臨時校長表示哥大將繼續採取嚴厲措施,打擊校園內的反猶太主義行為,並承諾與聯邦政府合作,恢復資助。
雖然特朗普政府還沒有宣佈完全切斷哈佛大學獲得聯邦資金的計劃,但哈佛已經惴惴不安,在校報The Harvard Crimson上發表報道,表示學校在2024財年獲得了6.84億美元的聯邦資金,而類似針對哥大的舉措可能對哈佛大學造成毀滅性打擊。
今天,哈佛校報的頭版全是關於由於聯邦資金的不確定性對多個學院招生和招聘政策的消極影響的報道。
比如,哈佛藝術與科學研究生院(Graduate School of Arts and Sciences)將拒絕所有已被列入等待名單的Ph.D.專案申請者;哈佛公共衛生學院(Harvard School of Public Health)兩個研究生專案減少了生物統計學Ph.D.專案的招生名額。這是哈佛首次針對研究生專案削減招生。
有涉事學校的學生反應,校方已經發郵件給全校師生了,不要亂說話、亂回答問題,收到奇怪的郵件就轉交到學校的指定部門統一處理。
在Reddit上,有人發問:為什麼校方領導對此次砍經費事件不予以反擊、態度普遍比較低姿態呢?
有個高贊回到給出了答案:在資本的力量面前,傳道授業解惑育人的高校也得低頭啊。
上週五,削減哥大的經費聲明發布後,新上任的教育部長在新聞節目中義正言辭表示:
特朗普政府絕對不會允許聯邦資金流向這些繼續允許校園裡出現反猶主義的大學”。
如此強硬的態度、加上已經動真格的舉動,在數億美元面前,校領導想要硬剛也要三思吧。
事件波及國際留學生,
是倒黴、還是“撿漏”?
那麼,這波削減撥款的操作對我們留學生會有什麼影響呢?
眾所周知,美國的高等教育——尤其是精英大學——就是一個向全球開放的生意場,從更願意錄取有錢有權的人、到捐贈金主不小的話事權,有資源的人掌握著著高校的經濟命脈。
特別是私立精英大學,雖然他們也接受聯邦政府的撥款,但其在運營模式裡,校友捐贈資金對大學的幫助很重要。不論是公立大學還是私立大學,獲得捐贈金額越多,放在學生身上的教育投入也會更充分。捐贈資金可以用來完善學校設施,招募頂尖師資,提供經濟援助,提高科研投入等方方面面。
像哈佛大學這樣的學校,捐贈基金高達數十億美元。根據US News的資料顯示–
  • 2023財年哈佛大學的捐贈基金為507億美元,是美國新聞排名學校中最大的;
  • 其次是耶魯大學,捐贈基金為407億美元。
這兩所常春藤聯盟學校的捐贈基金已經超過了像尼加拉瓜、冰島等不少國家的國內生產總值。排名前20的學校的平均捐贈基金接近186億美元,其中絕大多數是私立學校。
所以,像哥大這樣手握136億美元基金的學校,被政府拿走4億美元,雖然是一筆不小的損失,但絕不至於傷筋動骨。
但在財大氣粗的公司也不願意本該屬於自己的錢被拿走,從學校運營的長遠發展來看,被削減撥款的高校“開源節流”是必然措施。
👉“開源”,即上調學費。
上個月,包括耶魯、杜克、布朗、斯坦福等在內的多所名校,都宣佈上調2025-26學年的本科學費。年均4%左右的漲幅下,美國頂尖私立大學的學費已從2015年的6萬美元,翻倍至如今的9萬美元量級。
不僅私立大學學費連年上漲,公立大學的費用也在上調。比如前不久根據UC董事會批准的一項計劃,自2025秋季學期起,州外及國際本科生年度附加學費將增加3402美元,總學費達到52536美元,創下該系統歷史最高調幅。
上調學費會讓很多家庭背上更重的經濟負擔,但相對於美國本土家庭來說,他們很多大學有種類繁多的獎學金、助學金可以申請;像斯坦福大學、賓夕法尼亞大學、MIT等名校也於去年推出“年收入15萬美元以下家庭可免學費”政策。
可這些福利對於無身份無綠卡的國際學生來說,獲得資助的可能性很小。美國的大多數高校對國際生都是採用Need-aware招生政策(暫時只有哈耶普等十來所大學對國際生採取Need-blind政策)。
也就是說,國際生如果申請助學金錄取難度就會大大提高,而且申請助學金的額度越大難度越大。所以為了避免錄取率受到影響,一般國內的學生不會輕易申請助學金。
所以,美國高校的“開源”只會進一步掏空國際留學生家庭的錢包。
👉除了開源就是節流——裁減教職員工、凍結職位招聘、以及部分提供全額獎學金的博士研究生專案。
以教職人員縮減為例,可能會直接導致教學質量的下滑。過去一個老師帶十幾個學生的小班教學,現在因為裁員影響小班教學變大班,在所難免。
中國家長向來對名校持有執念,排名過百的看不上,保Top30、爭藤校的家庭大有人在。但從特朗普羅列的10所高校黑名單來看,他是和精英大學頗有些“過不去”的意思。
雖說很多私立精英大學財大氣粗,但受損後的折損最終還是要我們國際生來承擔。所以,從留學價效比的角度考慮,家長們——尤其是有意向留在國外、或者能在畢業後獲得海外工作經驗的留學生家庭——者真要放下對名校的執念了。
去年,《華爾街日報》發表了一篇名為《那些不在乎你是否擁有常青藤大學學位的老闆》的專欄文章,開宗明義表示名校光環在部分行業和僱主心目中正在減弱,越來越多的企業更看重實際能力,而非名校背景。
文章提到,近幾年貝恩、麥肯錫等多家諮詢、金融公司、以及律所,在招聘新員工時,雖然仍然從“傳統目標學校”招人,但這些學校的畢業生在新員工中的佔比正在下降。
這些公司錄取的新員工中,已有來自愛荷華州的小型文理學院格林內爾學院(Grinnell College)以及錄取率接近 50% 的聖克拉拉大學(Santa Clara University)的畢業生。
越來越多的大公司“看輕”名校畢業證的主要原因在於:
  • 名校生過於依賴理論分析,缺乏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
  • 名校成績通脹、取消標準化考試,使 GPA 和學歷的參考價值下降(比如耶魯 80% 以上的成績為 A 或 A-);
  • 名校生可能更依賴人脈而非真正的競爭力。
這也是側面提醒我們家長,在擇校方面,不要只盯著U.S.News的排名榜單看,可以多看看那些“留學價效比之王”的高校。
比如,2024年《華爾街日報》大學排名將“畢業生薪資中位數/學費”指數納入核心指標,部分理工強校(如佐治亞理工、普渡大學)的ROI超過常春藤院校。以普渡的計算機專業畢業生為例,起薪達9.2萬美元,而四年總學費僅12萬美元,其價效比顯著高於總花費50萬美元的頂尖私校。
“全美僱主好評率最高的15所高校”裡(15 Best Universities in the USA with High Employability Rates),雖然多數仍然是傳統的私立精英學校,也有波士頓大學(Boston University)、排名121名的亞利桑那州立大學(Arizona State University)。
另外,美國還有一些大學,雖然排名不是很高,但依託當地的產業、出色的專業設定等原因,有著很高的就業率。
比如,賓夕法尼亞理工學院(Pennsylvania College of Technology)的就業率高達96%,該校擁有2000多個廣泛網路的行業合作伙伴,開設的每個學術專案都有一個行業諮詢委員會,確保課程與當前的就業市場需求保持相關。
比如,南愛達荷學院(College of Southern Idaho),尤其該校的可再生能源學院,就業率達到了97%,這一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歸功於與行業合作伙伴的密切合作。
只有當我們把目光不在侷限在名校上,才有可能獲得更為廣闊的選擇和未來!

3月16日(週日)【北京場】
3月16日(週日)【深圳場】
3月30日(週日)【香港場】
我們將邀請到今年攬獲眾多頂尖美高offer的海內外大咖美高院校招生負責人以及從Tabor Academy到JHU的過來人家長分享,最新鮮最真實的美高申請及就讀經驗。
👇點選預約【美高盛典·北京場】席位👇
點選小程式,報名【美高盛典·深圳&香港場】活動
點選下方預約最新直播
👇左右滑動,看最新活動預告👇
作者招募&投稿:caohuiying691065
文章轉載:yan1099361479
家長入群:zhenbangclub
找資源、聽講座和更多牛娃故事
👇關注“爸爸真棒”探索更多👇
點贊&在看,及時收到推送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