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的晚餐》電影上映重現彼得與猶大「恩典與罪惡的選擇」?

電影《最後的晚餐》3月14日於全美上映,由毛羅·博雷利擔任編劇與導演,教會歌手克里斯·湯姆林(Chris Tomlin)首度跨足影視製作。這部電影獨特之處是,描繪主在最後晚餐前的服事、逾越節的受難,為救贖人類而犧牲自己的故事。
作家馬修·貝克洛( Matthew Becklo)的文章談及,《最後的晚餐》電影核心旅程是主的兩位門徒:彼得和猶大從走在一起到最終分歧的道路。
兩人在麵包和魚倍增的開場場景中進行對話,後來,彼得發現猶大和撒但一樣,容易為了自身目的引用《聖經》。猶大背叛主後,彼得與之對峙,並在發現猶大被吊死的屍體後,經歷類似絕望自殺的誘惑。
從這兩位門徒的互動中,引導觀眾反思,我們是在恩典中跌跌撞撞,還是像出賣者踉踉蹌蹌地陷入罪惡中?
人性的罪性弱點是與神的聖潔背離,然而,我們是允許自己被主拯救,還是聽從如同魔鬼對猶大的低語、試圖拯救自己?

《最後的晚餐》表明主獻上自己,餵養這飢餓世界
約翰fu音第六章記載,主提到自己就是「生命的糧」,這段分享卻導致許多門徒離開祂;從歷史中餅和魚的奇蹟,到主復活後的最後場景,貫穿整部《最後的晚餐》電影。
電影中,導演以逾越節儀式呈現,顯明出(約6:56),主說:「吃我肉、喝我血的人常在我裡面,我也常在他裡面。」門徒也試圖理解這新的盟約,有趣的是,門徒之一的多馬懷疑主也許只是在打比喻。
最後的晚餐是一頓神聖飯菜,是主獻上自己的身體和寶血餵養這個飢餓的世界。信徒們被賦予紀念主的職責,如此行了兩千年。
對聖餐、猶大角色有更深刻刻畫
據《CNA》報導,天主教徒的導演博雷利受訪表示,人們在教會領聖餐時常聽到經文「這是我的身體,為你們舍的」(路2:19),這是如此重要時刻,畫面卻令人難以想像。他儘可能讓這部電影合理、準確地傳達新舊約描繪的畫面,於是深入研究fu音書和摩西五經。
許多電影中,除了背叛那一刻,猶大這位門徒通常不會被過多刻畫,而在《最後的晚餐》中,猶大一角更具份量,盼使觀眾有更多瞭解。博雷利想借此表達,猶大不是一個壞人,而是一個被撒但擄走的人,因為內心不夠強大,無法從罪中走出來。
他認為,彼得和猶大的形象隱喻今日人們的光景:「兩個人在某時刻迷失方向,但一個人走錯了方向,找不到辦法走出,這就是猶大;另一個人(彼得)找到走出來的方法,所以有希望。
新歌《無比的愛》與電影不謀而合
電影是將主的話語帶入生活,我真的被它完成的方式所感動。」執行製片人湯姆林分享,主愛猶大——即使知道將遭其背叛,當電影栩栩如生呈現出這一幕,是如此充滿力量。
其新歌《無比的愛》(No Greater Love)將出現電影中。當《最後的晚餐》的創作者聯絡詢問他,是否有適合這部電影的歌曲時,還沒看過這部電影的湯姆林發現,未發表的新歌《無比的愛》表達內涵與電影完美契合。 
新歌《無比的愛》(No Greater Love)將出現在電影《最後的晚餐》。 (圖)
盼望,透過《最後的晚餐》讓觀者重思主為世人獻上的挽回祭,而每一個人是否願意吃下祂所賜的永活生命。
長按上圖  進入讚賞
·end·
—如果喜歡,快分享給你的朋友們吧—
我們一起愉快的玩耍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