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歐元的購買力有多強?
買一杯9塊9的咖啡還差點意思,但在義大利入手一棟百年老宅,綽綽有餘。
就拿馬恩扎小鎮來說,這裡幾乎集齊了“都市牛馬”的一切幻想:
中世紀文藝腔調,有山有海,氣候宜人;常住人口僅3000人,慢節奏,i人天堂;最驚喜的是,從這裡驅車前往羅馬市中心,僅需1.5小時。

進一步燈紅酒綠,退一步田園牧歌,而這裡的上百套房產僅1歐元起售。
也就是說,你可以不“生在羅馬”,卻可以用1歐元外加一腳油門“身在羅馬”。
這就是義大利在近些年推出的“1歐元購房計劃(Case 1 Euro)”,截至目前,全意約有70個村莊都加入其中。
無論是豔陽下歲月靜好的托斯卡納,還是折服了名導們的撒丁島,1歐元,全場1歐元。
這魔幻甩賣,認真的嗎?

認真的。
1歐元是認真的,不得不賣也是認真的。
曾經牛氣哄哄的義大利何以至此?因為這些地方都面臨著共同的難題:沒人。
2017年,位於西西里島的穆索梅利小鎮開始了“清倉大甩賣”,擁有著美麗傳說的西西里島處境變得落魄。

今年春天,位於義大利中部的彭內鎮的鎮長也站在老舊的石屋前感嘆:“自從幾十年前開始有家庭搬走後,這裡就不斷衰落……如今居住在鎮中心的大約只剩1000人,看房子荒廢在那裡很令我傷心,如同一道傷口。”
這可不是鎮長的自艾自憐,2019年CNN曾報道,在過去的30年裡,義大利有四分之一的小村鎮因人口負增長等原因淪為“鬼城”,目前全境有139個村子的常住居民不到150人。
形勢之嚴峻,讓各鎮都卷出了狠活。
去年的美國大選期間,位於撒丁島的奧洛萊村(Ollolai)第一時間挖牆腳,官網直接喊話“逃離特朗普” 的美國人前來定居。

針對當下流行的數字遊民,村裡還提供了“先試住後下單” 的貼心服務——免費提供臨時住所讓你體驗體驗當地生活,合適了您再下單。
這波操作直接炸出了3.8萬份申請,其中大部分來自美國。
西西里島向來被鏡頭偏愛。
自2017年起,小鎮專門成立了地產事務所全力推動賣房計劃。
為了宣傳造勢,他們還聯合BBC拍出了紀錄片《義大利任務》,由英國的一對明星好友各出資1歐元,在西西里島買下兩棟廢棄房屋自己動手改造,鏡頭記錄了整個翻新過程。

數管齊下,讓小鎮在2年裡就賣出了大約100套1歐元至幾千歐元價格的低價房屋。

● 圖片來源:央視《國際財經報道》
從長遠看,這的確是個好訊息,畢竟對買賣雙方來說這都是個雙贏的操作。
但合約敲定後,快樂的雙向奔赴真的實現了嗎?
沒那麼簡單。

為什麼老宅的定價只要1歐元?很簡單,因為它就只值1歐元。
這些房子年久失修,又爛又破,而且大多地處偏僻,交通閉塞。
在國內,也許你經常刷到這樣的短影片:某博主在偏遠鄉村低價買了個老破小,自己動手翻新後,搖身一變成為了“詩意的棲居”。
但這一招放到義大利,實現起來要困難得多。
首先,這些破屋子的翻新是強制性的。

就拿西西里島的穆索梅利小鎮為例,購房者在選定心儀的房屋後,要和當地政府簽訂協議,並向指定的房屋經紀公司繳納5000歐元(人民幣4萬元左右)的“翻修保證金”。
順帶支付的,還有中介費400歐元(約人民幣3000元)、房屋過戶的律師費、委託費等等。
買房後,你得在1年內提出修繕計劃,並在獲得建築許可證後的2個月內動工,通常情況下3年內必須完工,否則保證金不予退還。
而且,裝修不是你想怎麼整就怎麼整的,義大利的很多老宅都是具有著歷史價值的古建築,受到嚴格的保護,很多建築物的結構和外觀不能隨意更改,若你不想違背當地的建築保護法規,還得聘請專業人士。
當然,如果你又懶又有錢,可以委託給建築團隊操作,你只管拎包入住,但費用是幾萬歐到幾十萬歐不等。

● 圖片來源:央視《國際財經報道》
其次,即便房屋已經按照要求修繕一新,實際的入住體驗也是個問題。
如前文所述,這些村莊偏遠且凋敝,交通、醫療、娛樂、購物、維修等基本便民設施都不完善,而想要獲得這些,又要增加額外的成本。
最最叫人腦殼痛的是,有些1歐元出售的空置房,可能在售前就存在產權不清晰、稅務糾紛等問題,或許你還未入住,就要為前房主兜底,替人家補繳高達數千歐元的房產稅、垃圾處理費、水電費等五花八門的款項。
所以深挖這一計劃,你會發現即便政府賣力兜售,即便申請者成千上萬,但真正購買的人並不多,而且跟蹤購房者的後續進展,一問一個不吱聲。
姑且算得上成功的,是一對旅行博主Luca和Sara。夫婦倆在西西里島買下了一棟1歐元別墅,為了節省開支,他們幾乎不請工人,全程自己上手。幸運的是,在翻新過程中他們還得到了當地居民的幫助,並且獲贈了不少閒置的裝修材料,最終他們僅花費1.5萬歐元,就將房屋改造成了理想中的樣子。
而裝修的全過程,他們也都在個人的社交網站上更新,短時間內就收穫了30多萬粉絲。

這難得的成功案例,被當地政府拿來當噱頭推廣,但弦外之音是,絕大多數的購房者都吃著啞巴虧,有苦難言。
俗話說,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1歐元買房的確誘人,但這個計劃背後,卻隱藏著精心設計的成本陷阱。
你想白嫖一套房,人家掏空你家底。
1歐元不是成本價,只是入場券,而已。

枯萎的村莊,一個刺耳又熟悉的詞。
不只是義大利,這些年很多國家都推出過類似“1元房產”的計劃來應對人口減少等問題。
2012年,英國的斯托克市將長期空置的4000多套住宅以1英鎊的價格出售;
美國的芝加哥、底特律、巴爾的摩等城市都以1美元兜售過大量空置房產;
愛爾蘭更狠,政府為了鼓勵國民前往人口稀少的島嶼定居,還會給符合條件的移居者提供最高8.4萬歐元的補貼;
在亞洲,人口問題讓人頭禿的日本也曾以“3.5萬人民幣買北海道別墅”而引發媒體關注。
當然,套路都是相似的,在約等於白嫖的價格背後是超高的額外成本,以及遠低於預期的入住體驗。
1元計劃的算盤打到底,其實就是以低價買賣的名義,找一批“帶資進組”的廢宅接盤俠和小鎮GDP永動機。

這或許也能解釋,為何各地政府鉚足了勁,卻從未有過真正意義上的成功案例。
夢想與現實的割裂,讓滿懷憧憬的新居民在飽嘗巨大的落差後無奈撤離,破敗的小鎮兜兜轉轉,再度沉寂。
立足世界看自身,根據國家統計局及農業農村部資料,在過去的2014-2024之間,我國的自然村數量大約從360萬個降至270萬個,平均下來每年約有9萬個村莊從地圖上消失。
而在現存的村莊裡,“老齡村” 比比皆是。
年輕人揹著行囊湧入城市,留下的是坍塌的土坯房、荒廢的梯田、停擺的村辦小學,以及僅剩的即將要離開的年輕人。
為何人們要離開家鄉?
從國外1歐元的山間小鎮,到中國北方的鶴崗神話,所有寄希望以低廉門檻吸引人口紮根的地方,終究要直面居住者的靈魂提問:“我能在這裡創造什麼,這裡又能為我提供什麼?”

如果一個地方讓人失去了安居樂業的底氣,那麼所有關於歸園田居的浪漫想象,都會在現實的打磨下顯露出脆弱的底色。
而 “逃離家鄉” 的劇本,也只會換個場景不斷重演。
若自己的家鄉都是如此,更遑論遠方那些語言不通、文化隔閡的 “烏托邦”。
所謂人的紮根,說到底,是希望的紮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