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訂單破500萬,京東40天攻入外賣行業腹地

“消費者滿意”,是京東在外賣新戰場中
撕開一道口子的利刃。

曉曦
500萬單。
這是京東外賣4月15日的日訂單量資料。上一次的數字公佈是在3月24日——京東宣佈其外賣服務上線不到一個月,日訂單量突破100萬單。這意味著,過去的半個多月裡,京東外賣日訂單量翻了5倍。
另一個可以用來定義其生態位的資料是,2024年Q2,美團外賣的日均訂單量約5880萬單,餓了麼約2000萬單,實現如此訂單規模,兩家公司都用了15年左右的時間。而京東日訂單量達到500萬,只用了大約40天。
4月15日,京東黑板報釋出訊息稱,當天京東品質外賣日訂單量將超過500萬單,因為都是品質堂食餐廳的外賣,GMV比“幽靈外賣”1000萬單還大。因秒送業務發展迅速,本季度京東將再招收不低於5萬名全職外賣員,全額足額繳納五險一金且所有費用都由京東承擔。此外,京東宣佈上線“自營秒送”電商業務,實現全品類覆蓋,全國已有超過十萬家京東品牌線下店全部接入秒送,平均送達時間快於30分鐘。
短短40天,京東以極快的速度攻入外賣行業腹地。一場隔空回應幾乎同時到來。4月12日,美團核心本地商業CEO王莆中在社交平臺對京東外賣進行點評,稱“京東不是第一家做外賣的公司,也可能不是最後一家。”很快,劉強東在內部回應員工稱,“不要和人打口仗,不能產生社會價值。”
過去兩個月,京東針對外賣業務釋出的每個舉措都讓行業有些意外,也使得外界對它的策略充滿好奇。4月11日晚,圍繞為什麼做外賣、怎麼做、做到了什麼程度等問題,京東集團SEC副主席、京東集團CEO許冉與36氪進行了交流。
訪談中,許冉多次談到京東做外賣的初衷——從自我出發、從使用者需求出發、從行業痛點出發,出於競爭視角的考量則很少,“競爭對手只是一個可參照的物件。”許冉用開車來類比,稱“更多是往前看,而不是天天看後視鏡。”
對於京東外賣而言,日訂單量突破500萬的階段性節點之後,更廣闊的市場還在快速開拓中。可以確定的一點是,它在行業中引起的關注度正在提升,這條鯰魚也為久違競爭的外賣市場帶來了一陣新的風暴。
“品質外賣”,一個更難的起點
“如果說其他平臺已經充分滿足了使用者需求,那就不會存在現有的這些行業痛點了。”
“使用者有需求,商家有痛點,京東具備核心能力,就是這麼個邏輯。”
京東做外賣的初衷,外界有諸多推測。
4月11日的訪談中,許冉多次對我們表示,京東做外賣最核心的目的是解決行業痛點,而非競爭的考慮。“過分關注競爭對手,從來都不是京東的打法,京東是從自身使用者和業務發展的需求出發,決定進入什麼賽道、不進入什麼賽道。”
大而成熟、矛盾突出,是外賣行業的兩大特質。一方面,中國擁有全球最大的外賣市場,2024年約有5.92億人使用線上外賣服務,超過全國網際網路使用者總數的半壁江山,參與其中的商戶、外賣騎手數量級高達千萬,“京東自己的使用者,本身也養成了很強的即時配送需求。”另一面則是,食品安全隱患、騎手社會保障長期缺位、商家抽傭過高等問題,長久縈繞於行業上空。
“外賣平臺集中度高,並沒有帶來行業的健康發展。”許冉表示,“對京東來說,我們有意願也有能力,去解決行業痛點、滿足使用者需求。”
京東的第一步棋,落在了與眾不同的“品質外賣”定位上。品質放心,的確是大眾消費者在外賣消費中的痛點與訴求,也是京東第一天起做電商的長板——在電商初興的時代,電商需解決三個問題:買得便宜、買得方便、買得放心。彼時,京東便強調正品行貨,培養出的使用者認知一直延續至今。
此前,36氪調研過的餐飲品牌與外賣服務商普遍認為,“品質外賣的概念是好的,重點在於如何理解、如何落實。”一位服務商對36氪表示,過去外賣平臺中不少個體商家為了銷量,不得不捲入與低成本商家的價格戰,“對於良心經營的人來講,他們肯定希望有一個平臺能扶持真正做品質的餐飲人。”
把控供給端質量,是京東現階段對於“品質外賣”的理解。
具體而言,一是前期的商家篩選——外賣出現前,餐飲是一個以線下流量來檢驗經營環境和食品質量的業態,這意味著流量不完全來自線上、線下消費者能起到真實的監督作用。如今京東將招募範圍設定為“品質堂食餐廳”,透過商家資質、堂食環境、消費者評分等三重標準,來進行商家的入駐稽核。
二是持續的驗真與巡查——最佳化產品的系統功能,逐步接入各級監管部門的餐飲資料介面;在門店入駐後,透過不定期的照片驗真、影片巡查、人工複核等方式完成巡檢,而對於支援後廚直播的商家,則給予更多流量加權。
其中,“是否具備堂食條件”的稽核是其中的一大重點,但店鋪圖片造假、偽報等情況難以避免,對平臺的地面能力要求極高。這是不少從業者的擔憂之處,也是京東目前在補的課。 “把優質商家與消費需求串聯起來,降低前者在平臺的營銷成本,形成良幣驅逐劣幣的局面。”許冉這樣總結京東的路線。換言之,京東希望形成對優質商家的識別能力,進而用更好的流量與佣金政策,給予這些商家更多曝光與更優的生存環境。
一個顯性的數字是,目前京東外賣的商家入駐稽核透過率大約在40%,其餘的六成不合格門店被拒絕上線。
不過,外賣的有效分層是個複雜命題,堂食之外,使用者體驗、食品製作安全性等維度的評價構建清晰的標準還需要時間。“坦率來講,這是非常艱難但長期有價值的事情。”許冉談到,“我們處在初級階段,在不斷摸索之中,需要大家一起努力和監督。”
4月15日的京東黑板報指出,當天京東品質外賣訂單量將超過500萬單,因為都是品質堂食餐廳的外賣,其GMV比“幽靈外賣”1000萬單還大。
五險一金與百億補貼,不全是“成本”
“為外賣員繳納五險一金,不是額外的成本,而是底線。我們希望它最終體現在效率的提升上。”
“今天補貼的效率是可以高很多的。”
“為何要打”之外,“怎麼打”又是下一個問題。
京東沒有沿著成熟玩家描摹出的既定路線“火拼”,而是回到行業的底層痛點,以一種頗具顛覆性的姿態做起——正式宣佈進軍外賣後,0佣金、騎手五險一金這兩張牌被接連丟擲,分別切中商家與騎手的痛點。其中,0佣金為“拓供”服務,有一年的時限;但為騎手繳納五險一金,從財務視角來看則是一項即將長期累積的開支,京東是第一個這樣做的平臺。
據官方資料,截至3月20日,京東外賣已與超10000名全職騎手簽署正式勞動合同,正逐步落實五險一金的繳納工作。外賣全職騎手繳納五險一金的所有成本,包含個人所需繳納部分,全部由京東承擔。京東也為兼職騎手提供意外險和健康醫療險。
4月15日,京東進一步宣佈,因秒送業務發展迅速,本季度京東將再招收不低於5萬名全職外賣員,全額足額全部繳納五險一金且所有費用都由京東承擔。
對於一家大公司而言,“英雄主義”的敘事是一方面,商業與效率視角的考量同樣必不可少。畢竟,從對手們的經驗來看,外賣業務的盈利本身就並非易事。
許冉表示,京東目前沒有從短期財務的角度去思考外賣員五險一金一事。“京東是經過慎重考慮才決定進入外賣賽道,在意的並非某一季度、某一年的財務目標,而是長期可持續發展的業務。”
這也意味著,五險一金繳納對於業務的長期推進有利——“為全職騎手繳納五險一金,會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成本,但同時也可以讓騎手的獲得感更強、穩定性更好,從而也會為使用者提供更好的體驗。” 騎手五險一金也就不全然與成本劃等號,最終會體現到效率的提升上。
與之類似,京東快遞的過往經驗,也是商業問題與社會問題交疊的一種實踐。2007年,京東快遞從招聘第一批員工開始,就全額為快遞小哥繳納五險一金。3月21日,劉強東在朋友圈發文稱,去年有超過1200名快遞小哥迎來退休生活,他們一次性提取到可觀的公積金金額,並得到相應的退休金及醫療保險保障。他寫道,“利潤、市值和財富,不應該建立在底層百姓無保障的生活之上。”
許冉在此次訪談中引據上述資料,並表示“我們認為這是值得堅持的做法,所以接下來也會繼續去堅持。”
佣金與騎手五險一金之外,京東的最新動作瞄準了C端使用者的“興奮點”——4月11日,京東外賣宣佈上線百億補貼,面向全體使用者發放每日可抽、最高20元的補貼,同時上線百億補貼“超級爆品”專區。
用投入換規模在網際網路行業是常規敘事,“百億補貼”不是新鮮玩法,在外賣行業它會產生多大的作用?
許冉提到,外賣行業的經營環境不同以往,從商家和使用者的角度來講,對外賣消費已經非常熟悉了,所以其實現在並不需要鉅額補貼來去培養使用者習慣,因而補貼的效率也會更高。此外,京東在外賣業務裡的百億補貼打法,依然延續對品質商家的“獎勵原則”,並非全盤覆蓋,因此相對可控。
談及具體節奏,許冉表示,“行業痛點非常清晰,在此基礎上我們會把真金白銀投入到好商家、好產品裡,提高費用使用效率。”
從進入外賣的第一天起,京東的一系列打法在外界看來都顯得有些“激進”,但內部的整體情緒卻是理性的。京東外賣在做一個“難而有價值的事情”。“對騎手的保障、對商家的讓利、與使用者的互動,這些都是經過慎重討論和計劃的。”許冉稱,“正因如此,我們對於這些投入的規劃還是非常堅決的。”
500萬日訂單量意味著什麼?
“對於新業務,我們覆盤和評估的頻次會非常高。”
“外賣是一個高頻日常的場景,它會為京東帶來使用者的增量、場景的延伸。”
500萬的日訂單量出乎不少人的意料。
更重要的是,外賣是公認的高頻業務,對京東的主業可能產生帶動作用。過去一段時期,京東在多個場合表述過零售業務的增長點——下沉市場滲透帶動使用者增長、多品類的持續延伸、以及即時零售的場景擴充套件。許冉也坦言,外賣業務若能保持強勁增長,將會為零售業務帶來使用者增量、場景延展、消費頻次的提升等。
4月15日的京東黑板報宣佈,京東已經上線“自營秒送”電商業務,全國已經有超過十萬家京東品牌線下店全部接入了秒送,平均送達時間快於30分鐘。京東自營秒送業務涵蓋:所有商超類目、服裝、化妝品、家電手機等各類電子產品、藥品等幾乎所有品類全覆蓋,自營品質+秒送服務,確保最好的使用者體驗。
回到外賣訂單量的快速增長,京東的歸因來自兩方面——一是供給的快速增長,“我們用很短的時間跟很多商家形成深度合作”。在業務早期,供給覆蓋增多,必然會帶來單量增長。二是產品能力、使用者體驗、履約能力的提升,拉昇了單個使用者的消費頻次和單個門店的單量。
即便如此,還是“離下結論的時間差太遠”。據許冉透露,在外賣業務的推進過程中,圍繞使用者需求、打法有效性的評估、短板與不足、下一階段發力重點等在內的覆盤,“每個月、每週、每天都在發生”。
談到外賣業務2025年的訂單量目標,許冉表示“做到了再與大家溝通,先不放空炮了。”她又一次強調初衷,“讓消費者吃到東西好、價格低的食物,讓用心做產品的商家能在京東經營好,我們的理念就是這麼簡單和樸素”。
回溯京東創立以來的關鍵節點——擴品類、自建物流倉配系統等,不少決策並未經過嚴密計算,只是從“使用者體驗至上”的出發點中自然衍生出來。劉強東本人在《創京東》一書的序言中這樣寫道:“說實話,我內心裡從來沒有太在乎過友商的競爭,我內心裡最在乎的只有‘消費者是否滿意’。”
這是京東上一階段的制勝之道,也是京東在外賣新戰場中撕開一道口子的利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