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線小城餵飽1億人!中國又一個“超級糧倉”,誕生了

源丨前瞻經濟學人(ID:chanyeqianzhan)
作者丨產業觀察組
圖源丨攝圖網
自古以來,中國人重視吃飯問題,民以食為天。
當全球糧食安全面臨極端氣候與地緣政治雙重挑戰時,中國用佔世界7%的耕地養活了20%人口的傳統路徑正迎來歷史性突破,那便是——在碧波萬頃中培育糧食安全新增長極。
推進“藏糧於海”,打造“藍色糧倉”,既是踐行大食物觀、構建"海陸空"立體食物供給體系的關鍵路徑,也是端牢中國飯碗、守護糧食安全的戰略舉措。
2024年,中國水產總產量達到74.1百萬噸(MMT),同比增長4.1%,再創歷史新高,繼續穩居全球最大水產品生產國地位。
一直以來,我國海洋水產品總量穩定增長,每年為國民提供超6500萬噸的"藍色蛋白質",人均佔有量超45公斤,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相當於再造了一個隱形耕地大國。
值得注意的是,在這片“以食為天”的土地上,一座三線小城正以“向海突圍”的魄力,悄然改寫傳統農業的邊界。
山東威海,這個陸地面積不足6000平方公里的濱海城市,水產品產量達到341萬噸,連續30多年居全國地級市首位,按每年人均佔有量去計算,相當於滿足了近1億人的需求,它正以得天獨厚的海洋資源與科技賦能的產業變革,向全國輸送深海美味,成為中國人餐桌上的“藍色引擎”,書寫著“海上糧倉”的新傳奇。

“海上超級糧倉”來了
威海,海岸線長968公里,管轄海域面積9817平方公里,是全國自然環境質量最好的近海養殖區之一。
因海而生,向海而榮,威海這座城市的血脈裡奔湧著蔚藍的基因。
威海既是海洋資源大市,也是海洋經濟強市。2024年全市海洋生產總值達到1426.6億元,同比增長6.7%,佔GDP的比重提高到38.2%,較上年度提高1個百分點。
作為黃海之濱的璀璨明珠,威海深諳"經略海洋"的時代密碼,把近1000公里黃金海岸線的資源稟賦,轉化為高質量發展的澎湃動能,將海洋優勢轉化為產業勝勢。
在國家高度重視種業振興的背景下,威海已構建了覆蓋魚、蝦、貝、藻、參的全品類種業王國,每年,全國近70%的大菱鮃種苗、90%的鮃蝶魚卵、70%的膨腹海馬苗種以及全省85.7%的海帶苗、50%的鮑魚苗等優質苗種均育自威海,實現了北方主要養殖品種的全覆蓋。
不僅如此,威海的海洋產業歷經從近海捕撈到遠洋漁業、從初級加工到精深製造的轉型,已崛起為全國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典範。
其中,榮成市(由威海市代管)聚集超500家海產品加工企業,是全國最大的海參、魷魚、金槍魚精深加工基地,以及冷凍調理食品、海產罐頭、深海魚油軟膠囊生產基地,2025年1月,威海榮成海洋食品加工產業集聚區入選首批省級現代海洋特色產業集聚區。
科技創新是破解海洋產業"卡脖子"難題的關鍵金鑰。威海市集聚各類涉海創新平臺377家、涉海高新技術企業645家,高新技術產業產值佔比72.98%,山東省最高。
威海海洋食品加工行業的技術革新主要體現在以下方向:
-自動化與智慧化:針對傳統水產加工依賴人工、效率低下的痛點,威海企業聯合高校院所推動“機器換人”。例如,與高校合作研發魷魚預處理自動化裝置,實現環節上的無人化操作,提升生產效率。
-精深加工提高價值:以海洋保健品、海洋新材料、海洋藥品等產業為重點,加強自主創新,從海參、魷魚、海帶等中提取高附加值活性成分,提升產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形成“養殖—加工—醫藥”全鏈條。
-冷鏈與保鮮:建成全國最大遠洋漁業運輸船隊,自主研發冷橋結構萬噸級冷藏運輸船,實現金槍魚等高階水產品的全程低溫保鮮,打破國外技術壟斷。
可以發現,威海依託得天獨厚的海洋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近年來實現了從傳統捕撈養殖向精深加工、高附加值產業鏈的跨越式發展。

深海美味的“威海蛻變”
正是如此,威海不僅用優質種苗築牢了“藍色糧倉”的根基,更是以技術創新為引擎,將產業鏈條從實驗室延伸至全球餐桌。
以魷魚為例,當北緯37°的太平洋寒暖流在秘魯深海交匯,孕育出膘肥體壯、平均重量達50公斤的巨型魷魚種群,它們的肉質緊實如彈力網、蛋白質含量高達24.1g/100g(遠超普通魷魚16g/100g的平均值),威海的遠洋船隊已悄然完成了一場跨越半個地球的“鮮味接力”。
威海企業透過“船隊+基地+加工”模式,捕撈後利用-35℃液態氮急凍技術,實現“細胞級鎖鮮”,這種突破性的速凍工藝能減少生鮮的細胞損傷,解凍後減少肌紅蛋白流失量,確保魷魚肌肉纖維如剛離水般鮮活彈韌,後期加工也仍保留著太平洋深處的清甜。
而將秘魯魷魚經超低溫鎖鮮技術直運回國後,通常依託榮成——“中國魷魚之鄉”,這一國內最大的魷魚精深加工基地開發出即食魷魚條等高附加值產品。
這條魷魚的奇幻漂流,正是威海海洋經濟硬實力的縮影。

撬動海洋經濟新動能
如今的威海已透過全產業鏈升級、綠色技術創新和產業叢集化發展,以一條完整的黃金產業鏈,勾勒出未來增長的宏偉藍圖。
站在十五五規劃的新起點,這座海洋強市正將目光投向更遠的深藍,以科技創新為錨,其未來增長極與產業升級路徑已清晰浮現。
近年來,威海以全鏈條思維撬動海洋經濟新動能,持續加大創新研發力度,推動海洋一二三產業轉型升級,精心佈局海洋特色預製菜產業,加速海洋食品加工業的鏈條延伸與革新。
2024年全市海洋食品產業鏈規上企業營業收入達到218.91億元,海洋生物與健康食品產業叢集不斷壯大,編制《威海市海洋生物與健康食品產業叢集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3—2025年)》,成立威海海洋產業創新聯盟,助力海洋產業高質量發展。
同時,威海聚集超400家海洋預製菜企業,年加工能力超500萬噸,產品品類超1000種,海洋預製菜產業叢集成功入選山東省“十強”產業“雁陣型”叢集名單,培育了好當家集團、赤山集團、石島集團等一批龍頭企業,實現從育苗到預製菜的全鏈條價值躍升,一舉成為“中國海洋預製菜之都”,產品暢銷日韓、歐美等89個國家和地區。
整體來看,威海以科技賦能、生態優先、全鏈協同為槓桿,撬動海洋食品加工從“量”到“質”的蛻變,不僅破解了傳統產業用工難、附加值低的困局,更透過全鏈條佈局搶佔全球市場高地。未來,隨著種業創新、預製菜品牌化、綠色技術應用等新興領域的持續發力,威海有望進一步鞏固其在全國海洋經濟中的領軍地位。
這裡不僅是中國人餐桌的“海上糧倉”,更是全球海洋產業的創新策源地。威海正在用科技解鎖海洋,讓生態反哺產業,以開放連結世界。在這幅耕海牧漁的壯闊圖景中,湧動的不只是海藻與魚群,更是一個民族突破資源邊界的戰略智慧。


相關文章